大凡在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能被曆史記載下來。大園五七中學,作為我們大隊根據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辦起來的一所初級中學,由於太微不足道,是不可能被曆史記載的。即便本縣編寫教育誌,最多也隻能把它作為一所曾經存在的眾多五七中學之一,進行數字統計而已。五七中學,作為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不可能再出現了,其中絕大多數被解散,少數可能變成了正規的中學。我作為大園五七中學的一員,是有感情的,是她的出現,圓了我的中學夢。
今天,我們要新建一所學校,需要有關專家進行評估。這個評估就是根據學校設置的標準,進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論證。雖然當時興辦一所新校,既沒有學校設置的標準可依,更沒有評估這種形式,但在做出興建大園五七中學這個決定時,應該還是離不開這兩個方麵的考慮。
從必要性的考慮來看,首先是政治需要。當時毛主席提出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既要學工,也要學農、學軍”的五七指示,那麽,當時提出“上初中不出大隊,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就適應了這種政治正確的要求。其次是有教育需求。在全國農村經曆了1960年代初的大饑荒之後,大食堂隨之解散,農民開始有了飯吃,從而也迎來了中國人口出生的一個高峰。那麽這之後出生的人口,在1970年代中期,都到了上中學的年齡,設置一所中學就能滿足廣大貧下中農子弟上中學的需求。當時我們生產大隊,包括12個生產小隊,一共有1000多人口,每年從小學畢業的學生就有三四十人,設置一所中學,也很好地解決了這些人的出路問題。
有了必要性之後,其他的問題都好說了,當時流行“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雄心壯誌。校舍就借用大隊的禮堂,反正群眾大會比以前少了,並且也可以改到露天舉行。所以就在大隊禮堂的舞台上臨時搭起一間教室。後來隨著班級的增加,又在另一頭隔出一間教室和2間教師宿舍。其實這個大隊禮堂,也是土磚加木結構,有點類似韶山毛澤東故居的建築,當然隻是比毛的故居更高、更大。所以我在想,毛知道他領導的革命成功20多年後,他的人民甚至建禮堂還是用他父親80年前建民居時所用的材料,不知他老人家做何感想。教師嘛,公社聯校調撥了2名公辦教師,其他就是本大隊的回鄉知青或者把小學老師拔高使用。
辦學形式就是半工半讀。這很具有當時的時代特色。學生一半的時間學習,另一半的時間參加大隊農場的勞動。勞動不是義務勞動,而是記工分的。學費就是用工分換算成的產值來繳交的。餘下來的工分可以轉到生產隊,按生產隊同樣的分值來進行分配。實際上大隊農場還有專門的農民,也沒有這麽多活需要幹,我們學生隻是農忙季節幫幫手,絕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學習。隻有一個新的烤煙產業,是專門為我們學生設置的,為此還專門建了一個烤煙房。但這也隻是試驗而已,最終還是不很成功,這既有經驗的原因,恐怕更多的還是水土不服。
在做了這些準備之後,一所全新的中學——大園五七中學就這麽將就著成立了。其實這所中學連一塊招牌都沒有,也許很多人,甚至包括在那裏上過學的學生都不知道它真正的名字。我是從第一屆畢業生的畢業合影中才獲悉了它的名字。從1975年第一次開始招生,到1978年正式解散,這所中學一共隻存在了三年。這三年中真正的畢業生才一屆,那就是1977屆畢業生。1976級學生,在這裏學了一年半後,最後一個學期被並入到公社中學,我是這所中學的最後一級學生,在這裏完成了一年的學習後,在1978年秋季也被並入了公社中學。之所以並入到公社中學,這是由於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全國的形勢發展很快。隨著1977年高考製度的恢複,教育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前這種半工半讀的教育形式,無論從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師資等方麵,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了。所以,盡管大園五七中學是一所條件和師資非常簡單的學校,當時建立它時,我想還是花了很多力氣和心血的,但是它的結束,就是通過聯校的一個決定,把它的學生全部吸走就完成了。
在這所中學教過書的有公辦老師有兩位:數學老師曾老師,其實他同時應該履行校長的職責(至於當時有沒有校長這個稱呼,我就不知道了),物理、化學老師劉老師,她同時還兼教英語。其他的像語文老師林老師、吳老師,數學老師王老師和張老師都是民辦教師。教材就是采用的全日製十年製的教材,不記得是省編還是部編,反正應該很簡單。開學時發一大堆教材,有語文、數學、英語、衛生等,但除了語文和數學有老師教外,英語劉老師教了我們一學期外,其他課都沒有開。
這個學校前後培養了三屆,共百來學生。除了第一屆的後來全部學生務農外,1976級的學生,後來有一人考上大專、一人考上中師,我這一級除了我之外,還有另一人考上衛校。但這些學生也隻是在這學習過而已,並不是直接從該校考上。
我之所以非常珍惜在大園五七中學的這段學習經曆,主要是這種開門辦學的形式,雖然教學要求不高,但它畢竟對推動中學教育大眾化做出了貢獻,從而使我接受中學教育成為可能。回想在小學時,為了一學期兩塊五毛的學費,母親總是把雞蛋賣給做泥瓦工的劉師傅,積攢在那,平時舍不得花,到了開學就一次支取來交學費。如果是正規的中學,需要10塊錢,對於我們家是天文數字,通過母親賣雞蛋是根本無法辦到的。幸虧有這種半工半讀辦學形式五七中學,才使我在小學畢業後,沒有直接去務農,而是跨進了中學,繼續了我的學業,從而開啟了我的另種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無論出於什麽原因,他們做了一件好事。溪郎君在那樣的環境裏脫穎而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