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發表中秋節賀詞電視講話,說中秋節是中國,日本,韓國,越南共同的節日,祝祝親人團圓,農業豐收的季節的節日,這我還是頭一次知道中秋節還有慶豐收的寓意,於是查了百科。據百度百科: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代。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祭月作為民間做節的重要禮俗之一,逐漸演化為的賞月、頌月等活動。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思來想去,人類還是有共性的,北美,澳洲歐洲裔的感恩節設立的淵源也是慶祝農業豐收的,人性都是共同的,勞累了一年,就想聚會一下,慶祝一下,祈禱上帝/老天爺對當時人們的眷顧,風調雨順。
不過居於唐詩宋詞的影響,情感上我更傾向於把中秋節理解為親人團圓的日子。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幾人”,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幾乎家喻戶曉。
昨日的中秋節,也難免思念親人; 越是遠離故土,越是在中秋節裏思念親人; 李白,蘇軾一生中也是浪跡江湖,居無定所,所以也在中秋節之際懷念家鄉的親人,喝酒吟詩,緩解思鄉情懷。
我們海外第一代移民,說不思念故土,不思念親朋好友,那不可能是真實的,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才能構成一個人完整的當下人生,隻是我們不得放棄留戀過去,才能輕裝上路,放眼未來。然偶爾回憶一下過去,與親友暢談也是人類的一種情感需要。
中華古語說,“父母在,不遠遊”,但又說“好男兒誌在四方”,互相矛盾,所以東坡先生說,“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當年留學移民,是不想離開父母,然而時代變了,如果等“父母不在,再遠遊”那就不可能了,隻好選“好男兒誌在四方”,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教導他們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隻要心裏有家人有親人,就可以了,“酒肉穿腸過,親人心中留”。
與李白,蘇軾兩偉大詩人詞人經常有共鳴,我的想法是,天大地大,何處不為家; 四海可以為家,地可以為床,天可以為被;吾心安處是吾鄉。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