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看電影"牛郎織女","天仙配",戲劇"紅樓夢","梁山泊與祝英台",讀大學時看電影"羅馬假日",小說"漂",聽齊秦的"外麵的世界"歌曲,剛工作時看電影"魂斷藍橋",那時總把男女之間愛情想的無比神聖,美好; 剛一大學畢業,還有一位回鄉的同學因單相思原來帝都的班花被拒而自殺。那時也許年輕,喜歡看雜誌"青春","女友"之類的,也喜歡聽童安格"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薑育恒的"再回首"之類的情歌。
八九十年代畢業的許多大學生看待世上一切似乎有非常理想化的一麵,包括愛情; 常常把男女之情看的過於理想化,當時身邊就有不少親友同學對愛情非常執著的,一個親戚因自己心儀的女孩與自己斷交而得了憂鬱症,另一個同學追一個心儀的女同學整整八年,始成正果。
暮然回首,把男女之情看的過於神聖的原因可能與青少年荷爾蒙分泌旺盛,缺乏社會經驗及與異性交往的經驗有關,當一個少年遠距離觀看異性,因為對異性的心理和身體缺乏了解,加上荷爾蒙的作用,就隻能憑想象,所以就越看越美,越看越神秘,但如果像加拿大的本地白人青少年那樣15,6歲就開始談戀愛,可能情況就會不同,英國作家,詩人王爾德說,愛情其實是兩個愚蠢的人在一起編的神話。
兩個原不相識的獨立的男女突然擦出愛情的火花,都覺得不能缺了彼此,想到這就覺得愛情無比神聖; 然而當異性神秘的光環褪去後,尤其是結婚多年後,彼此能不互相指責互相埋怨就算不錯了,當初的優點可能都變成了缺點,男女之間剩下的也許是夾雜著責任和義務的一點殘留的愛情與模糊的親情,這可能與人性喜新厭舊和完美主義的特點有關。
在世俗化和商業化的今天,男女之間愛情已遠不如過去單純,神聖,甚至婚姻是否有必要存在都被人質疑,據說瑞典的單身人口幾乎占一半,未來也許越來越多的人們隻選擇談戀愛,同居,不會選擇結婚,結婚實際上是給愛情加入許多責任和義務,哪天如果愛情不存在了,婚姻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作為個體來說,有時難免會思考,犧牲獨立,自由,快樂而換取一個外麵人看起來很穩定,美滿的家庭是否值得。
也許當今世界愛情依然很美好,但其神聖的光環已然消失了。
首先,地球人口眾多,隻是中共給那個傷天害理的一胎製捏造的謊言借口而已。世界發達國家都在為自己人口減少而發愁。日本,韓國,西歐等國家都在拚命鼓勵生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在不斷吸收移民充實自己人口。現實情況是,人口不多,而是太少!
第二,男女之間真摯的情感,是以什麽為基礎的?就是因為對方好看(性吸引)? 沒有基礎的情感是假的。真正的情感,是在多年同甘共苦,共同撫養孩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夫妻兩人在孩子們的成長中共同扶持,在孫輩的嬉戲中攜手老去,還能有比這更真摯的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