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搬磚的中產階級10小時前
我們的世界正在走向馬太效應,世界的力量正在向少數大國集中。
我從IMF數據庫下載的當前美元匯率GDP總量
按照現價美元計算,全球有統計數據的190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的GDP總量比2010年增加了21.176%(均為名義值比較,下同)。
GDP總量從65.900237萬億美元增加到79.855231萬億美元, 增加了13.955萬億美元。
我們再把2017年的全球GDP總量15強拿出來看,製作了下圖。
為什麽是全球GDP總量15強呢,因為這15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為60.336萬億美元,占全球的75.56%,光是人口過億的國家,裏麵就有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墨西哥,巴西六個。
從2010年到2017年,全球經濟15強裏麵,經濟實力相對增幅最大的五個國家,分別是
中國:98.07%
印度:52.87%
韓國:40.46%
美國:29.58%
澳大利亞:10.4%
我們可以看到,澳大利亞雖然排在第五,但是七年僅僅10.4%的增幅,顯著的不如中國,印度,韓國和美國。中印韓美是全球主要國家裏麵增長最快的,這也是和我們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感知高度吻合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國家在過去的7年98.07%,52.87%,40.46%,29.58%的增幅,均顯著的超過全球平均21.176%的增幅,也就是經濟體量占全球的比重都在上升。
這裏麵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美國,在全球體量最大的情況下,居然還能實現GDP總量增幅快於全球經濟平均水平,美國經濟總量的全球優勢還在進一步上升。
所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存在,那麽美國的感覺是“無敵是多麽的寂寞”。
實際上,中美韓印2010年經濟總量23.8337萬億美元,占全球為36.17%;
到2017年,中美韓印四國經濟總量變為35.555萬億美元,占全球上升為44.52%。
當然,這裏麵韓國的體量最小,但是說體量小,其實韓國2017年GDP也已經排全球第11位了,而2010年是第14位,實際上韓國的前麵就是加拿大,西班牙和巴西。
加拿大GDP和韓國非常接近,西班牙和巴西則是兩個完全的失敗國家,因此韓國十年後超過三個國家中的至少一兩個概率很大,因此韓國經濟排名還會繼續上升。
那麽全球經濟15強裏麵,2010年-2017年哪些國家經濟實力退步最大呢?
退步最大的就是日本,降幅高達14.53%,
然後是南歐的兩個笨豬國家:意大利下降8.97%,西班牙下降8.37%
之後是兩個金磚國家:巴西下降6.93%,俄羅斯下降6.78%
法國人幹了七年,經濟實力也是退步的,下降了2.56%
倒是英國和德國繼續成為歐洲的發動機:英國增長了7.41%,德國增長了7.65%
我們再來看看絕對實力的變化,也就是2017年的經濟總量比2010年增加了多少:
中國絕對經濟實力增加最多為5.949萬億美元,占全球42.63%
第二是美國,增加4.427萬億美元,占全球31.72%
第三印度,增加0.903萬億美元,占全球6.47%
第四韓國,增加0.443萬億美元,占全球3.17%
第五德國,增加0.262萬億美元,占全球1.88%
第六英國,增加0.181萬億美元,占全球1.3%
而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三個南歐國家經濟總量都是下降的。
日本就更不用說了,經濟總量下降8280億美元,是全球經濟20強中退步最大的。
從2010年-2017年,全球經濟總量增加的部分,
中美韓印四國的經濟增量占了全球經濟增量的83.99%,如果加上英德,就是87.17%
所以說全世界新增的財富哪裏最多?中國,美國,印度,韓國四個國家。
也就是說,如果地球是公司,有190個員工(有統計數據的,有的國家無統計數據比如在打仗的敘利亞),那麽過去的七年,公司給員工漲薪100元的話,其中有84元被中國,美國,印度和韓國四個員工瓜分。
印度的印度製造計劃
人口帶來的巨大市場,隻要加以利用,並且方法得當就能夠形成巨大的規模優勢,迫使製造業向印度轉移。2014年9月,印度莫迪政府提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劃。確定了汽車、汽車零部件、航空、化工、生物技術、食品加工等25個重點產業。印度將使用各種手段將製造業向印度本土轉移。
應該說莫迪政府在印度的出現,開啟了印度激活規模優勢的道路。
以手機為例,印度一年之內三次提高手機整機進口關稅
我感覺印度可能是參考了東亞的電子產業鏈崛起之路。使用關稅武器,逼迫各大手機廠家以及手機零部件企業在印度設廠。
2017年2月,印度宣布對進口手機征收10%的進口關稅
2017年12月16日,印度政府將手機進口關稅由10%提升到15%,
而在短短的一個多月之後,2018年2月2日,印度政府再次宣布,將手機進口關稅提升到20%
在僅僅一年的時間內,進口手機的成本上升了20%,這給各大手機巨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得不開始考慮在印度建廠的計劃。
小米和三星手機的印度製造
印度對手機為核心的電子產品施加關稅,小米和三星對在印度建廠無疑肯定是最積極的,原因也並不複雜,因為這兩家是印度最大的兩個手機品牌,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目前來看,小米在和三星的對決中在不斷占據優勢,根據Canalys的數據,小米科技在 2017 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越三星,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占比第一,印度的《經濟時報》甚至還在頭版使用了“第一”兩個漢字來報道小米在印度的崛起。
而到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機市場份額已大幅提升到29.7%,單季度出貨量超過1000萬台,同比增長107.6%,依舊排名第一。
而前四名是小米(29.7%),三星(23.9%),VIVO(12.6%),OPPO(7.6%)。
小米+三星占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超過50%,無怪乎他們對在印度設廠非常積極。
我們也可以看到印度市場的超級潛力,
2017年第二季度印度全國賣了2800萬部智能手機,
到今年第二季度就變成了3350萬台,增長高達19.64%,這充分說明了印度人民消費能力的進步。
而印度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隨著印度經濟的不斷發展,印度人必然會對更貴更高級的手機產生購買需求,這真的是一塊巨大的金礦。
小米可以說是最早響應2014年的印度製造計劃的外國電子品牌公司,在2015年小米就在印度建立了手機工廠,當然是和富士康合作生產,說白了就是利用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
同時2017年隨著印度開始征收10%的手機關稅,
又在印度建立了第二家手機工廠,以及一家移動電源工廠。
而隨著印度在2017年底和2018年2月兩次提高手機進口關稅到了20%,
小米迅速的做出了反應,在2018年4月9日宣布在印度新建立三家手機工廠,同時在2017年建立的移動電源工廠也開始進行手機製造。
這樣小米就將在印度有六家手機製造工廠,這些工廠都是和富士康合作設立。
到目前為止,在印度市場銷售的小米手機,已經95%以上是印度製造。
同時小米也在深化印度製造的技術水平,在2018年4月宣布建立三家新手機工廠的同一天,小米同時宣布和富士康合作在印度建立PCBA組裝工廠,計劃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尾,小米手機的PCBA(也就是表麵貼裝了電子元件的電路板)100%印度組裝生產。
這樣計算的話,如果今年小米在印度銷售4000萬台手機,那麽意味著小米在印度也生產了4000萬台智能手機,這是非常大的產能了,當然大部分還是紅米。
不過相對於小米,三星在印度的產能顯然更大。
2018年7月9日,據路透社報道,韓國科技企業三星電子宣布印度新工廠建成,並稱其為世界最大的手機製造工廠,該工廠位於印度新德裏郊區的諾伊達(Noida),占地麵積32英畝。
三星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這個工廠,用於製造手機、冰箱和電視機。
隨著印度對手機需求量的不斷上升,2017年三星宣布對工廠進行擴建,投資492億盧比(約合7.17億美元),工廠現在建成後,手機產量提高了一倍,
從每年6800萬部至每年1.2億部。不管是印度人還是韓國人都非常重視這個中國以外全球最大的手機工廠,7月9日當天,印度總理莫迪和韓國總統文在寅出席了工廠竣工儀式。
不過三星的這1.2億部手機產量,大部分還是功能手機,因為三星的智能手機在印度的銷量,今年預計也就是3000多萬台,因此印度人目前大部分還是購買的三星手機還是功能手機,下圖是三星的印度工廠。
印度的野心不隻是手機整機製造
2018年2月1日,印度財政部公布的“2018年中央財政預算案”中,為了進一步推動“印度製造”計劃,對進口關稅稅率進行大幅調整,並於2018 年2月2日正式生效。
印度重點對以下方麵進行關稅保護和推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對製造業發展的態度:
1:以手機為核心的電子製造業
除了把手機整機進口關稅提高到20%以外,
把鋰電池的關稅從10%提高到20%,把手機零配件比如充電器和適配器,耳機和麥克風,GSM天線的關稅從10%提高到15%等。
除了手機和手機零部件,印度人沒有忘記電視機,把液晶電視,OLED電視,LED電視的進口關稅也從7.5%-10%上調到15%
手機和電視機,成為了印度人突破電子製造工業的突破口。
2: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征收關稅。
將太陽鏡,風箏,鍾表,部分家具(床墊等),鞋子,靴子,護腿的進口關稅從10%提高到20%,蠟燭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首飾的進口關稅也提高到20%,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印度製造比例。
3:汽車產業
將包括發動機在內的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從7.5%-10%上調至15%,將全散件進口的汽車關稅提高到15%,將汽車整車的進口關稅提高到25%。
除了汽車,印度人又盯上了摩托車,同樣的將摩托車零部件和散件進口的摩托車關稅從10%提高到了15%
除了電子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汽車產業之外,印度還將部分塑料和橡膠製品的進口關稅上調至15%,包括公共汽車和卡車輪胎等。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太陽能麵板製造業,在這份預算案之前,印度已經從2018年1月開始對進口太陽能麵板和部件征收高達70%的進口關稅,主要就是針對中國,因為中國壟斷了全球絕大部分光伏組件的生產製造。
印度現在也是全球除中國以外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國之一,用70%的關稅將中國製造排除在外,顯然是想先讓印度製造的光伏板占領本土市場。
實際上,印度在2017年是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場,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因此印度龐大的本土市場能夠為本土製造商提供大量的市場空間。
除了針對各項產品的單獨關稅提高以外,印度政府這項關稅進口法案裏麵,
還有關鍵的一條:對所有進口產品征收10%的社會福利進口附加稅
以手機為例,進口基本關稅為20%,加上10%的社會福利進口附加稅,那麽就是30%,實際上這還不隻,印度在國內的增值稅對進口和本土製造稅率也不一樣,這進一步刺激了製造企業選擇在印度生產。
印度在2018年2月作出的關稅調整,誰受影響最大?當然是中國
因為中國從2016年起就取代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17年雙邊貿易同比增長了18.63%,金額為844.4億美金,首次突破800億美元,印度對中國逆差為517.5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第一大進口逆差來源。
印度在2018年的關稅調整,可以某種意義上就是為製衡中國製造而打造。
印度的手機整機和零部件關稅政策給小米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除了手機整機,連零部件關稅也大幅上調。
盡管小米的手機基本都在印度組裝,但是主要零部件還是從中國進口的,2018年4月小米在印度舉辦了供應商投資峰會,表示希望自己的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在印度設廠。
2018年8月6日,小米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江西合力泰(Holitech)宣布將在印度建廠,預計2019年第一季度開始在印度生產零部件。
該公司計劃在印度安達拉邦蒂魯伯蒂市建設工廠開展製造業務。
合力泰宣布的投資金額為2億美元,該工廠占地75英畝,將在未來三年雇傭6000名員工,這也是合力泰在中國以外的第一家工廠,同時也將成為印度第一家生產攝像頭模組,薄膜晶體管,電容式觸摸屏模塊、FPC和指紋傳感器的製造商。
當然,印度安達拉邦政府也給合力泰提供了稅收,土地和電力等各種補貼,這和中國對製造業企業的做法簡直如出一轍。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印度除了2018年2月的關稅調整之外,而且還明確的在預算案例說明,在2018年開始對PCBA,攝像頭模組,連接器提高關稅,同時在2019年將進一步提升顯示屏、觸摸屏、保護玻璃、馬達等零部件的進口關稅,顯然,這也必然會推動相關手機零部件供應商進入印度投資建廠。
除了在印度規模最大的小米之外,中國主要的手機公司目前都已經在印度建立工廠,2016年年底,OPPO投資15億元人民幣(約合2.16億美元)在印度北方邦的諾伊達(GreaterNoida)建設一座工業園,其中就包括一個製造工廠。
2017年12月,OPPO進一步在該地區投資22億人民幣新建工廠。
OPPO預計將建立110英畝的手機製造廠,包括工廠、辦公樓、員工宿舍、餐廳和娛樂場地。估計該項目的成本為220億盧比(約22.6億人民幣)。
作為OPPO的好基友,VIVO的手機工廠也設置在這裏。
目前vivo在當地的工廠能月產100萬台,年產量大約1200萬台。
而OPPO的計劃是達到月產量160萬台,年產量2000萬台,並且在接下來的3年內把產能擴大到每年5000萬台。
不僅如此,根據2018年8月21日印度《經濟時報》的消息,OPPO已經完成與國內主要手機零部件供應商的談判,將在2019年在印度建立手機零部件工廠,同樣建在大諾伊達工業區。
不過中國企業在印度的工廠並非一帆風順,2017年3月,OPPO在諾伊達的工廠就發生了“傳言中國經理撕掉印度國旗扔進垃圾桶”的事件,數百印度工人群起圍堵工廠。
除了電子製造業外,印度的汽車製造業也在快速發展,目前印度已經是全球第五大汽車製造國,前五名是誰呢?中國,美國,日本,德國。
2004年,印度的汽車產量略低於118萬輛,而韓國生產了312萬輛。
2016年印度汽車生產同比增長8.8%,當年印度汽車生產量449萬輛,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由於印度通過推高汽車進口關稅推進印度製造,預計印度汽車產量還會繼續上升。原因為印度市場很大,
據日本《日經新聞》中文網站2018年1月12日報道,2017年印度新車銷量達到401萬輛,超過德國躍居全球第四位。銷量增長是主要國家中增速最快的。
印度在2020年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
2017年,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德國是全球前四大新車銷售市場,新車銷售量分別為2287萬輛、1723萬輛、523萬輛、401萬輛、38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2%、5%、10%、3%,印度10%的增速顯著超過其他主要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汽車製造並非全部外資,印度兩大本土汽車品牌塔塔和馬恒達均有相當規模的份額,並且由於市場不斷擴大,兩家本土公司的汽車產量也在不斷增長。
以2017年1-10月為例,印度市場新車銷量前五名如下:
鈴木銷量123.03萬輛,增長17.45%
現代銷量40.11萬輛,增長5.49%;
本土品牌塔塔銷量37.02萬輛,增長3.84%
本土品牌馬恒達銷量32.99萬輛,增長3.73%
豐田銷量13.85萬輛,增長14.4%。
可見印度兩大本土汽車品牌也是印度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印度的基礎設施可以說是製約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實際上印度的基礎設施進步也很快,以最簡單的發電量為例,2010年印度發電量是全球第五位,2012年印度還發生了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可見其當時電力的短缺程度,隨著近年來印度政府大規模的興建新的發電站,印度電力短缺情況在不斷緩解,印度發電量到2017年已經超過俄羅斯,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中美。
我今年去了次印度新德裏,發現即使在古爾岡這樣的科技新城,一下雨,酒店依然會短暫的停電,而且感覺電力不足,空調一開著經常會跳閘,印度的炎熱天氣,沒有空調簡直是要命。但是我和在當地居住多年的中國人聊,都說停電情況比過去還是好多了,
國內公眾目前對印度的大發展處於不太知情的態度,說起印度腦海裏總是浮現出火車外掛,恒河水之類,2010年我們這樣想,2013年我們這樣想,2018年了我們還是這麽想,而印度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七年裏麵,印度經濟總量已經從2010年的世界第9位,上升到2017年的世界第6位。而且和英國幾乎不相上下,今年可以說肯定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5位。
我們和印度人打交道,總有一種印度人不靠譜,印度人奇葩的感覺,但是這裏麵有很大成分是因為印度落後和貧窮帶來的。
我五六年以前和一個印度的高管在新加坡見麵,他說他想去商場看看,我說你是要買什麽東西嗎?他居然說想買個電視帶回印度…..而且說的非常自然….
我完全震驚了,從新加坡買電視,然後坐國際航班帶回印度?這還是個印度高管啊,簡直顛覆了我的想象力,但是又一想,這是貧窮帶來的印記。
印度人作為個體,隻要受到良好教育,是非常優秀的。在美國的印度裔家庭收入是全美最高的,超過華裔,日裔,韓國裔。
2018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冠軍的美國隊,有四個人是華裔,兩個人是印度裔。
實際上在2018年奧數上麵,個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是印度裔學生,其中第一名是代表英國參賽,獲得了僅有的兩個滿分之一。
第三名是代表美國參賽。
有很多人說印度人隻有在美國才混得好,比如矽穀的印度高管,因為去美國的都是印度的精英,事實上在東南亞,中東,非洲很多大型公司,一樣很多高管是印度人,在非洲和中東,都有為數不少的印度移民,而且在公司擔任高層崗位。
在中國,隻要是做過對外貿易時間比較長的人,100%都和印度人打過交道,而且印度人商務談判能力,是讓很多國人感到頭痛的。
如果讓我們列印度奇葩的方麵,不好的方麵,我們可以列出洋洋灑灑一大堆,但是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承認:
1. 印度在快速進步,過去的7年,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中國,那麽印度毫無疑問是經濟發展最快最成功的國家,恐怕隻有越南能與之一比。除了前麵提到快速增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電子製造產業,汽車產業,印度的製藥業也發展的不錯,在發展中國家裏麵屬於一流水平了。2018年第二季度,印度製造業同比實際增長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3.5%,這對印度的體量來說是驚人的數字,製造業占印度經濟的比例在不斷上升。
2. 印度人的很多問題,還是其貧窮落後造成的,youtube上有不少對印度街頭年輕人關於種姓的采訪,可以看看印度年輕人對種姓製度的態度,印度在法律層麵已經廢除種姓多年,我認為隨著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雖然緩慢但是必將逐漸淡化。
今年上半年我去印度,直觀感覺上仍然整體髒亂差,很多地方讓我想起15年前,甚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在首都新德裏附近郊區,農村,能發現很多自發形成的垃圾場,大片的垃圾就丟在那裏。
但是也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報紙上能夠看到印度電商snapdeal(印度淘寶)的整版廣告,還能看到payTM(印度支付寶)的廣告。
實際上我在街邊的印度最常見的黃綠色三輪車上麵,都看到了payTM的標識,意思是車夫可以接受移動支付。我突然感覺我國一直引以為自豪的移動支付,例如路邊小販都可以微信轉賬,其實好像自豪程度可以稍微低一點,畢竟印度路邊黝黑穿的髒兮兮的的三輪車司機現在也可以移動支付了。
我國還是要盡快搞出集成電路,搞出先進製藥,搞出高端自主品牌汽車之類才好。
長期研究印度的學者毛克疾,今年去印度的時候晚上看電視,發現晚上的時候有不少電視頻道在轉播數學課和物理課之類,供全國的學生學習,可見其內心有向上的渴望,下圖來自毛克疾。
印度這個國家,在我看來上限是比不過中國的,我始終認為印度人還是比中國人差了些東西,但是其體量在那裏,如果其堅定的自我改革,即使人均隻能達到中國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也將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我們假設以後中國勞動生產率人均達到3萬美元,印度達到1.5萬美元,考慮到以後印度勞動人口超過中國,其綜合經濟實力在中國60%左右。
如果印度勞動生產率的上限隻有中國人均的三分之一,也即是1萬美元,由於勞動力數量將會大大超過我國,經濟總量在我國40%-50%。
由於印度體量和規模,我國以後很難在經濟實力上對其取得5:1,10:1這樣的絕對優勢,畢竟以後世界的競爭主要是經濟。
實際上在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印度經濟總量為4.6:1
而根據最新的數字,受到製造業帶動,印度經濟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高達8%,這個就超過我國6.8%的增速了,甚至比越南上半年7.08%的增速都要快,是全球主要國家中增速第一位。
未來對印度,經濟總量方麵我國能夠保持2:1,甚至3:1的優勢,就算是不錯了。
如何在未來麵對經濟體量龐大的印度,這也是我國將要麵臨的問題。
不管我們如何看不起印度,都要承認它在快速發展的事實,GDP數字可以造假,但是汽車的銷量,摩托車銷量,智能手機的銷量,鋼鐵產量,進出口金額,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的繁榮,出國旅遊人數上升這些數字是互相印證的。
韓國擠壓了歐洲和日本的份額,但是前景上麵臨中國的競爭。
韓國是過去的7年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背後的原因是因為韓國大量擠占了歐洲和日本公司的份額。
我們以最為典型的三星電子來看,
2010年度的三星電子總營業額為154.63萬億韓元
2017年三星電子的銷售額達到239.58萬億韓元,7年增長了54.95%
當然更為驚人的是三星運營利潤的增長,2010年三星電子的運營利潤是17.52萬億韓元,2017年創下新高的53.65萬億韓元,是七年前的3.06倍。
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0年全球手機製造商份額如下:
諾基亞28.9%,三星17.6%,LG 7.1%,Research in Motion 3% 蘋果2.9%,索尼愛立信2.6%。顯然諾基亞,RIM, 索尼愛立信等歐美日公司合計讓出了超過30%的全球份額。
同樣的還有半導體,
以DRAM為例,根據DRAM eXchange的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韓國三星(39.8%)+海力士(22.9%)全球份額為62.7%,爾必達(13.5%)、美光科技公司(11.4%)、南亞(4.2%)位居三星電子和海力士之後,依次排第3至第5位。
而到了2017年第一季度,
三星占全球DRAM市場份額的47.5%,市場份額第二的SK海力士為26.7%,兩大韓廠合計達到74.2%,第三的美光份額為19.4%
可以看出日本爾必達破產退出,讓出了13.5%的份額,而韓廠則上升了11.5個百分點。
不隻是份額上升,存儲器這個市場本身也在迅速上升,成為集成電路中份額最高的產品,去年中國從韓國進口了463.48億美元的存儲器,同比增長51.3%。
同樣的還有顯示麵板和手機零部件等等,三星和LG在各個領域實現了對日本產品的替代,最為典型的是三星為蘋果大規模供貨OLED手機屏幕,這讓JDI公司很受傷,同樣的還有高端的手機攝像頭模組等等,LG innotek攝像頭成為高端手機產品主要供貨商,主要是衝擊了日本的份額。
在汽車領域,韓國人在過去7年也有較大進步,現代起亞加起來在2010年的銷量為570萬輛,而2015年合計實現776萬輛,受中韓關係造成的中國市場下來下滑影響,2017年下降為725萬輛。
應該說盡管現代集團這幾年發展不利,但是比起7年前的水平,無疑還是上了一個台階,2017年比2010年銷量增加的155萬台,已經幾乎是一個吉利+一個比亞迪了。
另外就是化學領域,
2009年和2016年的全球化工50強:
2009年韓國僅有LG化學入圍,排在全球第19位
而到2016年,不僅LG化學進步到全球第12位,還新入圍了三家企業:
樂天化學(24位),韓華化學(39位),SK創新(46位)
韓國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產業結構和中國高度重合,麵臨著中國的強烈競爭,
我們經常說,中國製造現在到了關鍵時刻,前麵是發達國家的中高端產業競爭,後麵是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帶來的發展中國家的中低端產業轉移。其實我覺得韓國也在麵臨這種,而且可能比我們更嚴峻,因為他們的後麵緊追的是中國
以三星為典型,最開始三星電子其實是以家電為主,今天三星的家電業務,僅有電視機還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三星電視銷售全球。
但是總體而言,三星電子裏麵來自家電的利潤目前僅有百分之幾了。
同樣的還有三星的消費電子產品,手機+平板電腦等,也受到中國品牌的強烈衝擊,下圖是從2013年到2018年第二季度的三星,蘋果和華為的全球市場份額對比,最高點那條曲線就是三星,可以看從2013年的頂點一路下滑。
紅色的線則是華為的全球市場份額。
現在三星主要依靠半導體,和設備解決方案包括原材料來提供利潤,如果後麵中國公司繼續追上來呢?
當然韓國人不是毫無勝算,家電業中國搞了這麽多年,在電視上還是無法和三星競爭,功能和智能手機我們也搞了15年以上,雖然蠶食了三星的份額,但是目前總體還是不如三星。
造船業和海工裝備,盡管中國在訂單的量上麵超過韓國有些年了,但是總體造船業技術水平還是沒有趕上韓國,尤其是高端船舶領域。
同樣的還有汽車,從2001年開始算,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搞了快20年,同樣也沒有趕上韓國的水平。因此未來的競爭還是會很激烈,對韓國的替代不會那麽快。
最後就是中國和美國了,這裏就不長篇大論了,
就說幾個數字:
2010-2017年這7年,全球經濟增加的總量中,
?中國占全球42.63%,美國占全球31.72%
全球第三的印度隻有6.47%,遠遠不能和中美比。
因此首先中美都在提高自己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同時繼續拉大和全球其他國家的差距。其次中國在不斷縮小和美國的差距。
當然由於中國在七年裏麵出現了劉易斯拐點,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2012年到頂之後開始下降,2017年為90199萬人,比上年減少了548萬。
所以經濟增長隻能依靠勞動生產率進步了,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發展中高端產業。
美國人在過去的7年,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繼續下滑,但是總體幅度不大,2010年為12.2%,之後保持穩定了四五年,但從2015-2017年,從12.1%下滑到了11.6%,特朗普想搞製造業回流,其背後的原因還是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占GDP比例在過去的20年呈現一直下滑的趨勢。
上圖來自華泰證券研究所。
其實我們看美國的製造業究竟強在哪裏,我們就知道我們的差距還在哪裏,以後我們發展哪些產業美國人感覺最痛。
2017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裏麵的前八大產品:
電腦和電子產品(16%)、化學產品(15%)、食品飲料煙酒(12%)、機動車及零配件(8%)、機器機械(7%)、合金產品(7%)、石化產品(5%)、其他交通設備(6%)
三個超過10%的大項:
電腦和電子產品占16%,其實說白了裏麵最有技術含量的就是美國的集成電路工業為主的各種半導體和例如服務器等電子產品,這也是美國的基石,英特爾,AMD,德州儀器,高通等等。集成電路對美國到底有多重要可見一斑。
另外還有諸如惠普,戴爾服務器等等IT設備製造業。
化學產品,主要是製藥業為核心,美帝執全球製藥業技術之牛耳,輝瑞製藥全球最大,還有默沙東,強生,艾伯維,安進等等。
食品飲料煙酒占12%,這個就不提了,我國主要是品牌方麵沒有出現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旗下樂事),奧利奧,萬寶路這樣的世界級品牌
接下來是5%-10%的五項:
石化產品5%:全球化工十強的陶氏化學,杜邦,利安德巴賽爾工業等等。
機動車及零配件(8%):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及配套的零部件企業。
合成金屬製造(7%):這個主要是金屬加工,各種鋼鐵廠和金屬冶煉廠,例如鋁金屬加工的全球前五的美鋁等等。
機器機械(7%):各種生產設備,
例如半導體生產設備的應用材料,lam research,
工程機械的卡特彼勒,
農機和林業機械的約翰迪爾(世界五百強),愛科集團等等
石油和天然氣等開采設備的全球最大的製造商斯倫貝謝,哈裏伯頓,貝克休斯等等。
其他交通設備(6%):波音飛機等民航飛機,小型飛機製造,以及各種子係統,零部件製造業,摩托車,造船業等等
可以說上麵八大項是美國工業的核心,
除了食品飲料煙酒和合金製造我國還能勉強一比之外,
其他汽車,化工,機器機械三大項我國比美國還有很大差距。
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電子產品,製藥業,民航客機為核心的交通設備製造,
這三大項我國目前還隻能遠遠看著美國的尾燈。
我國國民也能從日常新聞感受到和美國的差距,
中興事件讓我們知道了集成電路領域的差距,
《我不是藥神》讓我們知道了國內製藥業這麽弱,
我們的C919還在試飛,ARJ21飛機搞了這麽多年,2008年試飛,
到2018年8月24日,中國商飛公司才剛剛交付了第6架ARJ21新支線飛機,離美國還差的遠。
而從前景來說,每一項我們都是有種子選手和大公司,中美的競爭,某種意義上就看這些公司能不能做起來,做到世界一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