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居

記錄一些無需記錄的
個人資料
正文

外企台企關閉工廠,恰恰證明中國製造的成長

(2018-06-26 04:33:11) 下一個

外企台企關閉工廠,恰恰證明中國製造的成長

科工力量

歡迎關注“科工力量”微博、微信公眾號06-23 08:55

【文/ 科工力量專欄作者 鐵流】

日前,媒體報道中國台灣廠商友達光電在上海的鬆江工廠要關門。 

台灣友達光電關閉在大陸的工廠,有自媒體對該事件的分析令人啼笑皆非,該自媒體認為“現在並非外企離不開中國,而是咱們需要外資,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隻可惜,多數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依舊還沉睡在盲目自大的夢幻中”。 

其實,友達關閉中國大陸工廠,是產業界優勝劣汰的正常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一批中國大陸麵板企業的崛起。

500

三星、友達等公司關閉中國工廠折射出國內廠商的崛起

文章以友達光電撤出中國大陸為引子,隨後提到三星、鬆下、夏普、東芝、索尼、蘋果都在偷偷撤離中國大陸,大批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中國籍員工失去工作。文章中還專門提到三星在越南投資,認為這是一個危險信號,一旦外資加速撤離,中國製造不僅將會被“東南亞製造”取代,而且中國還將麵臨“無工可打的日子,真的就要來臨了!”

雖然該文聽起來很嚇人,但隻要對三星、鬆下、夏普、東芝、索尼等企業有一定了解的人,就會感覺到,這種論述明顯把因果倒置了。

改革開放初期日本電器風靡全國,鬆下電視、東芝冰箱、三菱空調、三洋洗衣機、佳能照相機、任天堂遊戲機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不過,日本企業的輝煌已經是三、四十年前的老黃曆了。鬆下、夏普、東芝、索尼等企業不是主動放棄中國市場,而是被趕出中國市場,隻要看一下過去幾年這些日本企業的財務狀況就一清二楚了。

2014年,索尼的虧損高達1700億日元。而且索尼在之前的7年中6年處於虧損狀態,很大程度上靠賣大樓和債轉股續命。

2015年,夏普虧損超過1000億日元。隨後不得不賣身鴻海,而且在鴻海收購過程中,爆出夏普之前通過財務造假,隱瞞了3500億日元的債務。

2015年,日本東芝虧損5500億日元,裁員10600人。更要命的是東芝被爆出連續6年財務造假,虛報利潤1700億日元,而且涉及四大業務部門,3任社長參與其中,為填補巨額虧損,東芝將核電業務全部出售。隨後,東芝虧損再創新紀錄,高達9500億日元。為了彌補財務虧空,東芝不得不在2017年把存儲芯片業務賣給了貝恩資本等財團。

那麽,三星的情況又怎麽樣呢?三星在中國關閉的是手機和網絡設備工廠,但在這兩塊業務上,三星麵對國內華為、華三、中興、小米、步步高等廠商來說,壓根不具備什麽優勢,而且三星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堪稱斷崖式下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由5年前的20%降到了0.8%,麵對這種潰敗,三星能做的恐怕也就隻有把在中國的工廠關閉了。

500

就中國台灣的友達光電來說,雖然媒體把友達光電吹上了天,但麵對京東方,友達真的沒啥值得吹噓的,就市場份額來說,京東方的出貨量已經超越了LGD和三星,就技術而言,京東方的AMOLED生產線早已量產,蘋果供應鏈中的台係屏幕,已然在不斷被大陸麵板廠商所取代。

三星、友達等公司關閉中國大陸的市場,是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默默離場。如果將中國企業擊敗境外廠商,迫使境外廠商關閉工廠的現象解讀為“中國將成為最大輸家”,筆者也隻能佩服某些媒體的腦回路了。

中國是否需要外資應當辯證的看

該自媒體在報道中提到,“現在並非外企離不開中國,而是咱們需要外資,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然而,這個說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在很多領域,中國並不需要外資。在這些領域,如果外資全部撤出中國,對大家的生活基本沒有多少影響。

具體是哪些領域呢?比如自來水、日化、超市、服裝、電子消費品等等,因為在這些行業壓根就不具備多少技術門檻,外資一退出去,內資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市場空白填補回來。

也許有人會說,一旦外資走了,有幾十萬人會失去工作,所以中國需要外資。但實際上,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外資退出去之後,空出來的市場份額必然被內資企業填補,內資企業填補市場就必然會帶來人員擴招,結果會是外資退出去的市場和裁掉的員工,最後都被內資企業吃下來。

何況當年3000萬國企員工下崗都過來了,外資企業裁掉幾十萬人,天就會塌下來麽?

在一些中國暫時還無法涉足的高科技領域,中國確實需要外資企業,比如芯片、大飛機、精密儀器和設備等等。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合資公司或辦事部門,對於中國實現產業升級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500

比如半導體設備中的光刻機,上海微電子就和荷蘭ASML進行了技術合作,又比如高端機床,某外商曾經的宣傳語就是“與中國航天中國航空共同進步”;再比如半導體製造領域,台積電、格羅方德、三星、SK海力士紛紛在中國設立芯片工廠,這些工廠不僅能夠給中國大陸培養一批人才,還使國內能夠和國際一流技術有一個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更關鍵的是,一旦到了非常時期,中國政府可以直接接管這些工廠,這樣使中國在非常時期,不至於無芯可用。

因此,在一些高科技產業上,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外資,而不是被外資綁架的話,對於中國產業升級是有積極意義的。

結語

對於外資撤出中國,目前的現狀是,撤出中國大陸的中國台灣、韓國、日本企業,大多是市場競爭的失敗者。而真正具有競爭力,或中國還未掌握的技術,境外巨頭反而紛紛往中國大陸衝。就以半導體產業來說,最近幾年,Intel、AMD、ARM、高通、台積電、聯電、三星、格羅方德、SK海力士等一大批境外企業紛紛在中國大陸設廠,或設立合資公司。

對於一些外資企業撤出中國,完全沒有必要以一副迫害妄想症的心態認為“中國將成為最大輸家”。當Intel、AMD、ARM、高通、台積電、聯電、三星、格羅方德、SK海力士等企業都不得不把在中國的工廠或合資公司關閉了,中國芯片產業也就崛起了。

 

科工力量

歡迎關注“科工力量”微博、微信公眾號 | 45篇文章 | 1238人關注

+關注
 

熱門評論 9條

  • 說的非常正確,他們這些撤離的外國企業如果還是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他們肯定是不回撤離的。從條件優越的中國撤離到完全無法與中國相比的越南、東南亞等國,完全是無奈的,這些國家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嗎?有完備的陸海空一體能夠滲透到各個角落的物流網嗎?有每年幾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嗎?有素質一流的技術工人隊伍嗎?嗬嗬,他們一樣也不具備,對他們來講,舍棄優越的條件而求其次,隻能是萬般無奈的結果,至於臨走之前惡心中國一把,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聯想到特朗普威脅的對華貿易戰也是這樣,對有些人來講那是天塌般的、不得了的大事情,仿佛中國崩潰就在眼前;而對換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一種機會。你想,美國提高關稅,勢必引起中國報複,導致美國出口中國的東西也得漲價,就汽車而言,實際上目前中國汽車的水平並不比美國差多少,但同類型的汽車美國車要比中國車價格高得多,高出一倍甚至幾倍也是常見的,其實和中國汽車的本質差別也就是一個品牌。如果貿易戰開打,美製汽車進入中國受阻,實際上就等於給中國汽車帶了一個良好的機遇,當然,歐洲的汽車對中國汽車也是威脅,但少一個橫行無忌的美國,競爭的環境總是優化了很多。手機和平板電腦也一樣,整體水平一點不比美國貨差,本人過去用過諾基亞、西門子、金立、小米等牌子的手機,無論是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同時代的國產貨和國外品牌貨沒有差別,就是出現的早幾天或晚幾天而已。台式電腦也是這樣,本人家裏用的是聯想,2007年買的,今天仍在辛勤工作;單位都是聯想電腦,性能非常穩定,本人在單位用的電腦是2010年買的,至今仍在使用,中間也就加裝過一個固態硬盤,蘋果電腦和手機也解觸過,不能說人家的東西不好,但這種“好”說實話感覺並不大,反倒是操作不習慣令人記憶猶新......一些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衝上進口貨,一些人是確實需要,比如商務人士各種應酬,但這部分人很少;更多的人實際上並不懂得國外品牌和國產品牌並不存在代差這一實際,說不好聽點,也就是崇洋媚外。因此,即便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遭到一些損失,但也絕不會偃旗息鼓,聽任美國人胡來,而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出前麵說到的汽車行業、家用電器、手機登行業外,對國內半導體行業也是一種促進,國外零部件進不來了,國家肯定鼓勵國產替代;對大飛機行業來說,美製飛機進不來了,中國反到主動了很多,一方麵不用考慮對美貿易順差逆差了,還有空客可供選購;一方麵還有國產大飛機,國內航空工業的人士不是抱怨進口美製飛機隊中國大飛機產業是一種打壓嗎?這下子特朗普幫助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國家用來購買美國飛機的投資完全可以投向國產大飛機,盡管這中間還有一定的運作程序,但美國飛機占領中國是市場的威脅多少算是緩解了,我們某種程度上還得感謝特朗普呢!
    本人說些並不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眼“井”早就被洶湧而來的信息流填平了,隻是說我們要從表麵的困難中積極尋找發展機遇,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壞事兒變成好事兒!
    信馬由韁說了這麽多,不一定對,也可能片麵,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展開
  • 前進者
    說的非常正確,他們這些撤離的外國企業如果還是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他們肯定是不回撤離的。從條件優越的中國撤離到完全無法與中國相比的越南、東南亞等國,完全是無奈的,這些國家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嗎?有完備的陸海空一體能夠滲透到各個角落的物流網嗎?有每年幾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嗎?有素質一流的技術工人隊伍嗎?嗬嗬,他們一樣也不具備,對他們來講,舍棄優越的條件而求其次,隻能是萬般無奈的結果,至於臨走之前惡心中國一把,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聯想到特朗普威脅的對華貿易戰也是這樣,對有些人來講那是天塌般的、不得了的大事情,仿佛中國崩潰就在眼前;而對換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一種機會。你想,美國提高關稅,勢必引起中國報複,導致美國出口中國的東西也得漲價,就汽車而言,實際上目前中國汽車的水平並不比美國差多少,但同類型的汽車美國車要比中國車價格高得多,高出一倍甚至幾倍也是常見的,其實和中國汽車的本質差別也就是一個品牌。如果貿易戰開打,美製汽車進入中國受阻,實際上就等於給中國汽車帶了一個良好的機遇,當然,歐洲的汽車對中國汽車也是威脅,但少一個橫行無忌的美國,競爭的環境總是優化了很多。手機和平板電腦也一樣,整體水平一點不比美國貨差,本人過去用過諾基亞、西門子、金立、小米等牌子的手機,無論是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同時代的國產貨和國外品牌貨沒有差別,就是出現的早幾天或晚幾天而已。台式電腦也是這樣,本人家裏用的是聯想,2007年買的,今天仍在辛勤工作;單位都是聯想電腦,性能非常穩定,本人在單位用的電腦是2010年買的,至今仍在使用,中間也就加裝過一個固態硬盤,蘋果電腦和手機也解觸過,不能說人家的東西不好,但這種“好”說實話感覺並不大,反倒是操作不習慣令人記憶猶新......一些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衝上進口貨,一些人是確實需要,比如商務人士各種應酬,但這部分人很少;更多的人實際上並不懂得國外品牌和國產品牌並不存在代差這一實際,說不好聽點,也就是崇洋媚外。因此,即便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遭到一些損失,但也絕不會偃旗息鼓,聽任美國人胡來,而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出前麵說到的汽車行業、家用電器、手機登行業外,對國內半導體行業也是一種促進,國外零部件進不來了,國家肯定鼓勵國產替代;對大飛機行業來說,美製飛機進不來了,中國反到主動了很多,一方麵不用考慮對美貿易順差逆差了,還有空客可供選購;一方麵還有國產大飛機,國內航空工業的人士不是抱怨進口美製飛機隊中國大飛機產業是一種打壓嗎?這下子特朗普幫助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國家用來購買美國飛機的投資完全可以投向國產大飛機,盡管這中間還有一定的運作程序,但美國飛機占領中國是市場的威脅多少算是緩解了,我們某種程度上還得感謝特朗普呢!
    本人說些並不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眼“井”早就被洶湧而來的信息流填平了,隻是說我們要從表麵的困難中積極尋找發展機遇,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壞事兒變成好事兒!
    信馬由韁說了這麽多,不一定對,也可能片麵,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展開
    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世紀而某些人還停留在80年代招商引資的時代。
  • 江都少尹微博用戶
    友達就是典型的被國內顯示屏廠擠的混不下去的例子
  • 這個自媒體看似論證了很多,其實都是建立在一個隱藏前提成立的基礎上“中國民族企業沒有競爭力,中國沒有外企就崩盤”。
    “現在並非外企離不開中國,而是咱們需要外資”這裏就用上了偷換概念,需要=離不開嗎?外資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外資,外資並非離不開中國,中國也並非離不開外資。就像我需要白米飯,但是離開白米飯我大不了吃麵。這樣作者就把中國的地位強行拉低,仿佛是中國求外資一樣。
    這個自媒體作者腦子裏就是覺得中國沒用,說什麽都在暗示中國沒用。那還有什麽好說,屁股不在我們這邊,還偏偏沒水平,鄙視。
  • K
    前進者
    說的非常正確,他們這些撤離的外國企業如果還是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他們肯定是不回撤離的。從條件優越的中國撤離到完全無法與中國相比的越南、東南亞等國,完全是無奈的,這些國家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嗎?有完備的陸海空一體能夠滲透到各個角落的物流網嗎?有每年幾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嗎?有素質一流的技術工人隊伍嗎?嗬嗬,他們一樣也不具備,對他們來講,舍棄優越的條件而求其次,隻能是萬般無奈的結果,至於臨走之前惡心中國一把,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聯想到特朗普威脅的對華貿易戰也是這樣,對有些人來講那是天塌般的、不得了的大事情,仿佛中國崩潰就在眼前;而對換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一種機會。你想,美國提高關稅,勢必引起中國報複,導致美國出口中國的東西也得漲價,就汽車而言,實際上目前中國汽車的水平並不比美國差多少,但同類型的汽車美國車要比中國車價格高得多,高出一倍甚至幾倍也是常見的,其實和中國汽車的本質差別也就是一個品牌。如果貿易戰開打,美製汽車進入中國受阻,實際上就等於給中國汽車帶了一個良好的機遇,當然,歐洲的汽車對中國汽車也是威脅,但少一個橫行無忌的美國,競爭的環境總是優化了很多。手機和平板電腦也一樣,整體水平一點不比美國貨差,本人過去用過諾基亞、西門子、金立、小米等牌子的手機,無論是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同時代的國產貨和國外品牌貨沒有差別,就是出現的早幾天或晚幾天而已。台式電腦也是這樣,本人家裏用的是聯想,2007年買的,今天仍在辛勤工作;單位都是聯想電腦,性能非常穩定,本人在單位用的電腦是2010年買的,至今仍在使用,中間也就加裝過一個固態硬盤,蘋果電腦和手機也解觸過,不能說人家的東西不好,但這種“好”說實話感覺並不大,反倒是操作不習慣令人記憶猶新......一些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衝上進口貨,一些人是確實需要,比如商務人士各種應酬,但這部分人很少;更多的人實際上並不懂得國外品牌和國產品牌並不存在代差這一實際,說不好聽點,也就是崇洋媚外。因此,即便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遭到一些損失,但也絕不會偃旗息鼓,聽任美國人胡來,而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出前麵說到的汽車行業、家用電器、手機登行業外,對國內半導體行業也是一種促進,國外零部件進不來了,國家肯定鼓勵國產替代;對大飛機行業來說,美製飛機進不來了,中國反到主動了很多,一方麵不用考慮對美貿易順差逆差了,還有空客可供選購;一方麵還有國產大飛機,國內航空工業的人士不是抱怨進口美製飛機隊中國大飛機產業是一種打壓嗎?這下子特朗普幫助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國家用來購買美國飛機的投資完全可以投向國產大飛機,盡管這中間還有一定的運作程序,但美國飛機占領中國是市場的威脅多少算是緩解了,我們某種程度上還得感謝特朗普呢!
    本人說些並不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眼“井”早就被洶湧而來的信息流填平了,隻是說我們要從表麵的困難中積極尋找發展機遇,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壞事兒變成好事兒!
    信馬由韁說了這麽多,不一定對,也可能片麵,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展開
    東南亞很多國家連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穩定的匯率都無法保證,投資很容易虧的。
  • 全部樓層
    木喊摸得的野爹
    汽車就算了,差距巨大,國產有沒有3.0t的發動機?
    盧克一下目前國內市場3.0T發動機的裝車數量再說不好嗎?吉利曾經出過3.5V6發動機,也裝到了初代博瑞上,相對於當時每月4、5千輛的銷量,月銷個位數。現在市場2.0T才是王道,國產貨表現優秀。
  • 前進者
    說的非常正確,他們這些撤離的外國企業如果還是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他們肯定是不回撤離的。從條件優越的中國撤離到完全無法與中國相比的越南、東南亞等國,完全是無奈的,這些國家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嗎?有完備的陸海空一體能夠滲透到各個角落的物流網嗎?有每年幾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嗎?有素質一流的技術工人隊伍嗎?嗬嗬,他們一樣也不具備,對他們來講,舍棄優越的條件而求其次,隻能是萬般無奈的結果,至於臨走之前惡心中國一把,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聯想到特朗普威脅的對華貿易戰也是這樣,對有些人來講那是天塌般的、不得了的大事情,仿佛中國崩潰就在眼前;而對換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一種機會。你想,美國提高關稅,勢必引起中國報複,導致美國出口中國的東西也得漲價,就汽車而言,實際上目前中國汽車的水平並不比美國差多少,但同類型的汽車美國車要比中國車價格高得多,高出一倍甚至幾倍也是常見的,其實和中國汽車的本質差別也就是一個品牌。如果貿易戰開打,美製汽車進入中國受阻,實際上就等於給中國汽車帶了一個良好的機遇,當然,歐洲的汽車對中國汽車也是威脅,但少一個橫行無忌的美國,競爭的環境總是優化了很多。手機和平板電腦也一樣,整體水平一點不比美國貨差,本人過去用過諾基亞、西門子、金立、小米等牌子的手機,無論是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同時代的國產貨和國外品牌貨沒有差別,就是出現的早幾天或晚幾天而已。台式電腦也是這樣,本人家裏用的是聯想,2007年買的,今天仍在辛勤工作;單位都是聯想電腦,性能非常穩定,本人在單位用的電腦是2010年買的,至今仍在使用,中間也就加裝過一個固態硬盤,蘋果電腦和手機也解觸過,不能說人家的東西不好,但這種“好”說實話感覺並不大,反倒是操作不習慣令人記憶猶新......一些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衝上進口貨,一些人是確實需要,比如商務人士各種應酬,但這部分人很少;更多的人實際上並不懂得國外品牌和國產品牌並不存在代差這一實際,說不好聽點,也就是崇洋媚外。因此,即便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遭到一些損失,但也絕不會偃旗息鼓,聽任美國人胡來,而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出前麵說到的汽車行業、家用電器、手機登行業外,對國內半導體行業也是一種促進,國外零部件進不來了,國家肯定鼓勵國產替代;對大飛機行業來說,美製飛機進不來了,中國反到主動了很多,一方麵不用考慮對美貿易順差逆差了,還有空客可供選購;一方麵還有國產大飛機,國內航空工業的人士不是抱怨進口美製飛機隊中國大飛機產業是一種打壓嗎?這下子特朗普幫助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國家用來購買美國飛機的投資完全可以投向國產大飛機,盡管這中間還有一定的運作程序,但美國飛機占領中國是市場的威脅多少算是緩解了,我們某種程度上還得感謝特朗普呢!
    本人說些並不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眼“井”早就被洶湧而來的信息流填平了,隻是說我們要從表麵的困難中積極尋找發展機遇,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壞事兒變成好事兒!
    信馬由韁說了這麽多,不一定對,也可能片麵,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展開
    中國的人力成本上漲,但最近很多在東南亞的日資工廠又搬回中國,因為中國完整產業鏈是他們降低成本的關鍵
  • 小卡就這樣吧...就這樣就好...
    全部樓層
    巴山夜雨
    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世紀而某些人還停留在80年代招商引資的時代。
    更有些人甚至發生了返祖,還停留在1840年
  • 在同樣的環境下,當這些外商活不下去的時候,你真的相信民企能堅持下去?感覺這個想法,與二十年前李登輝有點相似,他也想著把“落後”的製造業擠到大陸來,而把研發營銷這些留在台灣,香港也折騰前店後廠,但現實怎樣,大家都看到了。以前說無商不富,無農不穩,到了現在,炒炒概念確實能掙快錢,但失去製造業(哪怕是些低技術的製造業)後,能保持長期穩定嗎?
 

我要評論

 

全部評論 140條

最熱 最早 最新
  • 外企撤離是因為賺不了錢,因為不如本地生產商熟悉國內環境。但國產生產商也會馬上由於市場飽和出現大麵積破產,隻留下行業巨頭,看看家電行業就是如此,這條路和日本是一樣的。
    不是國產生產商多麽厲害,看看京東方的製造設備就知道它不過是個oem生產商,就是做加工的企業,與富士康沒有區別。
  • 有些國內的工廠是這些公司全球供應鏈中的一環,又不是專門供應中國國內市場的,他們搬離工廠是不是也可以說明國內的運營成本在提高,對比東南亞沒有競爭力。
  • 全部樓層
    罐頭
    更別說,有些企業向環保局買的環保設備,環保局認證,最後卻拿不到環保證的事了。現在某治理已經向動保等發展,已經誰也碰不得,誰也說不得的節奏。這真的好嗎?據我所知,某發達城市政府曾經向上層建築打過循序漸進的治理報告(三年達到基本要求,5年達到標準)。但被上層建築否決!要知道我們的改革,所有成功的地方都是循序漸進,並且先試點再普及。這樣一刀切的玩法,是不是有些某十年的勁頭?
    比如前期搞的“易製毒,易製爆"製度,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刀切,購買一些原來普通常用的化學品,
    也需要辦理各種繁雜手續,各種嚴苛的交易保管措施,搞得很多學校化學試驗課都沒法進行了,。
    畢竟所謂“易製毒,易製爆"品真正用於非法製毒製造爆炸品的占比是極少極少的,恐怕萬分之一都
    不見得有,現行的一刀切的製度,已經搞得很多合法企業無法生產,學校無法做試驗,
    真可謂一顆老鼠屎搞壞一鍋湯。國家對危化品生產使用進行法治化製度化,絕對是必須的是正確得。
    但針對涉及麵極廣使用對象極其複雜的東西,搞簡單的一刀切的製度,很值商榷。
  • XX麵包XX
    在同樣的環境下,當這些外商活不下去的時候,你真的相信民企能堅持下去?感覺這個想法,與二十年前李登輝有點相似,他也想著把“落後”的製造業擠到大陸來,而把研發營銷這些留在台灣,香港也折騰前店後廠,但現實怎樣,大家都看到了。以前說無商不富,無農不穩,到了現在,炒炒概念確實能掙快錢,但失去製造業(哪怕是些低技術的製造業)後,能保持長期穩定嗎?
    我隻能建議你好好看看這篇文章,作者明明告訴你失去的隻是這些公司本身而不是這塊製造業,能不能先看完再評論
  • 唉,沒有主義的國家,說話都已經習慣性的大而空了。各種分析怎麽怎麽不需要人家,怎麽怎麽不比人家差,人家怎麽怎麽虧損了。也沒看分析一下怎麽讓這些失去工作的人找回工作。 
    討論點這些實在的,會不會更好啊?
    再說,時時刻刻虛懷若穀才好嘛。哪對哪就說我們的不差了,人家是來你這裏賣貨,以前賣的好人家高市值,現在賣不好才有縮水。衰退歸衰退,怎麽也是比咱們強。 咱們到能有很多本國牌子到其它國家賣貨再驕傲驕傲才對嘛
  • polo二式祖
    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慢慢變得和歐美一樣玩金融吧
  • 劣幣驅趕良幣。文章比產品好
  • 現在多少人盯著市場呢,這邊剛有走的想法那邊多少人想擠進來現成的基層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還怕沒飯吃?而且待遇肯定還會比原來的好。我孩子就在外企,從來就沒有擔心過。
  • 全部樓層
    K
    東南亞很多國家連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穩定的匯率都無法保證,投資很容易虧的。
    越南等這幾年社會並不穩定,外企工廠被迫停工的時候不少,而且很多熟練工人和基層管理人員都來自中國大陸,想要當地工人像在國內那樣加班加點工作而隻付很少的報酬你去試試。而且越南人的工作態度比中國人那是天差地別,老板要想像指揮中國人一樣指揮越南工人那是做夢,一不小心明天就沒人來上班了。越南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打工攢錢買房子娶媳婦,發工資了就去喝酒消費,錢花光了再去找工作。
  • XX麵包XX
    在同樣的環境下,當這些外商活不下去的時候,你真的相信民企能堅持下去?感覺這個想法,與二十年前李登輝有點相似,他也想著把“落後”的製造業擠到大陸來,而把研發營銷這些留在台灣,香港也折騰前店後廠,但現實怎樣,大家都看到了。以前說無商不富,無農不穩,到了現在,炒炒概念確實能掙快錢,但失去製造業(哪怕是些低技術的製造業)後,能保持長期穩定嗎?
    友達關門了,京東方活得很好;三星手機走了,小米、華為也堅持不下去了?鬆下、東芝撤了,中國人不是還有海爾用。你根本沒有理解作者的邏輯——中國本土製造業不斷崛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擊敗了那些洋品牌,使它們不得不撤出中國市場。
  • 能不能出文章快點啊,都還幾天沒更新了
  • “一旦到了非常時期,中國政府可以直接接管這些工廠,這樣使中國在非常時期,不至於無芯可用。”
    太露骨了,還是含蓄一點。
  • 全部樓層
    罐頭
    在我的思考中,這與尋租扯不上關係。關鍵是時間問題,治理難度問題和協調問題。上層建築對於治理的緊迫性與實際操作中與地方政府利益的交錯性。也是過低的估計了治理難度的惡果。被環保賊帶進了坑!40年,甚至70年的環境破壞慣性,一時半會瞬間扭轉,隻有環保賊的才會認為一夜變天!把地方政府(可不是一個兩個是這樣)逼得視巡查員如“鬼子進村”,逼得工廠主一個個工業區聯合起來,派崗放哨防巡查。這樣的事,本身就說明上層建築的壓迫,導致了矛盾的激化。在初期預估風險中,並沒有很好的對各方進行評估。象江蘇常州5月份那樣整個城市工廠停產建築停工,路麵所有沿線鋪設綠色塑料布(防揚塵),灑水車24小時到處灑水的事,就不該發生的惡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這不是在治理而是扯淡!
    “環保賊”用得好!一部“蒼穹”把國人的環保熱情激發出來了,外國人更是把中國描述成不能生存的地獄。水電項目、XP項目被阻都有NGO的影子。有“環保賊”的存在,我們國家的環保整治時間是提前了。但國際、國內形勢的逼迫因素也是有的。不過你說的道理有些淺了,都是表象。在我看來,上層建築對於治理難度是沒有低估的,而且對於實際的複雜性是有充分的準備的。工廠主為什麽要一個個工業區聯合起來?是因為他們的環保達不到要求!我知道你說的意思,一下子要求企業達到高標準環保要求不切合實際。但你想過沒有,很多的企業在當地存在也不是一年兩年了,當地環保部門也不是沒有檢查,也提出過整改,為什麽這些企業就是不整改?而當地政府還拿他們沒有辦法,客大欺主,或者說企業綁架政府!而“稅收”、“就業”是兩大法寶。隻要祭出這兩個法寶,當地政府基本上會投降。權力尋租肯定會有,但這隻是更加強了這兩個法寶威力罷了
    中央搞環保整治,借助響應民意的大旗,占據道義的製高點。去產能,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方麵,借環保整治打掉這樣的企業的囂張氣焰也是一個目的。同時,也順勢整治地方政府的權力尋租。通過這樣的打擊,地方政府不敢在環保問題上再庇護企業,企業也再不敢拿“稅收”、“就業”要挾政府,這樣地方政府今後開展檢查,就可以進入正常的法製軌道,環保問題向良性方向循環,同時也能達到逼迫企業必須轉型升級的目的。
    從小小的環保問題,就可以看出問題的根本,這是權力與資本的博弈,地方政府有時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對這些企業沒有辦法,是他們可以囂張的原因;中央出手,企業如果囂張,整個中國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敢收留他,對於想在中國賺錢的企業來說,這是得不償失的,資本最終會低頭的!目前,全國在搞企業黑名單製度,隨著這個製度不斷完善,今後企業也會不斷改進相關管理,權力與資本的博弈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 全部樓層
    東方木
    沒有他們,你就沒鞋穿了吧?
    現在渾身上下衣服鞋子沒有中國製造
  • 全部樓層
    觀察一下
    那是因為高大上的洋牌走下神壇了,服裝行業競爭激烈,兼並消亡哪國都有。
    你咋不說是國人收入提高了,現在買個耐克阿迪就跟地攤上買東西一樣。
  • 全部樓層
    一鳴
    此條評論已被折疊,點擊查看
    聯想公司是個垃圾,不過一些產品質量上還是可以的。
  • 技術空白--用優惠政策引入外資企業
    技術發展--用優惠政策扶持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進行競爭
    技術超越--通過本土企業技術革新和政策限製外資企業發展並將之趕離
    技術領先--保障技術優勢與外資企業爭奪國外市場
    3小時前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