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人碼頭
莫笑【原創】
菲莎河(Fraser River)是BC省的最大河流,從洛基山和黑岩山發源,浩浩蕩蕩,裹泥帶沙,逶迤1300多公裏,在西入太平洋時,形成了一個由冰川淤泥沉積物組成的島嶼,蘆蘆島(Lulu Island),即烈治文市 (Richmond)所在地。烈治文的斯第文森(Steveston),位於烈治文西南端的菲莎河的入海口處,原是漁村,應該也有過雨恨雲愁,波浩煙渺,“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的景象。
菲莎河浩浩蕩蕩而來
菲莎河作為漁村的曆史十分久遠。很早的時候,每年夏天,原住民就宿營在此,沿著河流捕魚。他們捕的多是三文魚(Salmon), 鱘魚(Sturgeon),也有其它魚類。歐洲人來後,見這裏土地平坦肥沃、魚類豐富,建了許多農場和罐頭廠,最多的時候,這裏曾有49個罐頭廠。昔日原住民用獨木舟捕魚的景象不在。但原住民仍在,他們已受雇於這裏日益興盛的捕魚和魚類加工業。
日本人是19世紀末期來的。因為日本是島國,日本人很擅長捕魚和魚類加工,同時也善於製造簡易適用的漁船,至1919年,菲莎河的三分之二的捕魚執照為日裔人所擁有。
長期以來婦女和兒童為這裏的魚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們多在罐頭廠工作,清洗魚和裝罐頭。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許多婦女代替當兵的男人工作,生產廉價的魚罐頭為聯軍和市民提供健康必需的蛋白質。
斯第文森的這一入海口處,現在是大溫哥華地區著名的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
11月11日,天氣很好,為看在此作短暫停留的侯島雪雁 (Snow Geese),我們步行了9公裏長的海堤,不僅對雁群的休憩和飛翔作了仔細的觀察,也有暇觀賞了漁人碼頭。
現在的漁人碼頭,雖然仍有不少漁船,但不再是帆檣雲集;仍有幾個罐頭廠,但規模都很小;建於1894年曾顯赫一時的喬治亞灣罐頭廠現在已成為國家曆史基地,展示始於漁村的烈治文的曆史和當年罐頭製作的過程。兩年前我曾與朋友參觀過。
漁人碼頭通過棧橋與岸相連,是一浮台,呈L形,出售新鮮海產品。步道兩邊都是商販,各據一船,賣各種魚、蝦、螃蟹,甚至海膽,明碼標價,價格還可以,但與10年前相比則大不一樣了。記得那時一條10多磅的三文魚才10多元錢,將魚身最好的部分切下來做生魚片,4、5個人能吃得很痛快。現在這樣的魚至少也要60多元了。這裏的商販,也保持了當年的傳統,是多族裔的,多是越南人和原住民,也有西人。他們的生意很不錯,11月天已轉冷,人仍絡繹不絕。我們也買了些。不時也會有海鷗等鳥類光臨。
岸上餐館比鄰而立,全是木質結構的房宇,保持了當年的風貌,顯得古樸,但色彩鮮豔,與陳舊的原木步道相襯映。這裏的炸魚和薯條很有名,各個餐館的都很好吃。我每次來都在這吃一頓,這次我們也沒例外。與其相連的幾條小街,都是色彩明麗的小屋,不是餐館就是工藝品店,招徠慕名而來的遊客。
走在漁人碼頭上,陽光、海風、海鳥、魚香、近處是船桅高聳,遠處是海天一色,感覺很好。
讓我感覺更好的是新近出現的壁畫。這些壁畫很逼真,細細地述說著過去,輕鬆地展開了曆史的畫卷。
現在的漁人碼頭,已經是一個集魚業、餐飲、旅遊、曆史教育於一身的處所。在很多人眼裏,這是一個來溫哥華的必到之處。
一個能守護住曆史並有所創新的地方,應該有很好的未來。
我們沿途看到的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