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Street-Snap Gallery

偶爾看書、喜歡閑逛、邊走邊拍、健康逍遙
正文

轉發兩篇文章:如有不妥請隨時通知;2)胡塗談攝影之一——攝影:為什麽你越來越看不懂?

(2019-07-11 17:11:47) 下一個

首先聲明一下,這兩篇算是兩篇過時的文章,2017年的,兩位作者都是有感而發,而此次轉載這兩篇文章即沒有爭取兩位斑斑的許可也未征求原作者的同意,隻是因為這兩篇都是前年流傳甚廣的文章,因此竊以為直接轉發未嚐不可。

昨天實在抱歉,爬牆的梯子倒了,折騰了半天也沒好。這兩篇文章其實我相信大部分兄弟早已閱讀過,在國內持續引發對於攝影和藝術攝影的深層探討,不管大家看法最終如何,我隻是覺得,對於攝影的思考和探索不能停。

胡塗談攝影之一——攝影:為什麽你越來越看不懂?

轉自 頭撞影牆 2018年1月10日

近日有篇帖子火了。有位王曙老先生,寫了一篇《麗水攝影文化節展覽的成功與不足——看不懂的作品就是藝術攝影嗎?》,在攝影人中間激起了巨大爭論。爭論幾乎是完全對立的兩麵倒:帖裏子大量的攝影愛好者留言為王曙老先生叫好,而在我的攝影群裏大家的觀點卻完全相反。這種絕然對立的局麵是如何形成的?是我後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跟這個帖子類似,數月前,有個外國小夥,通過視頻把當代藝術罵個狗血噴頭,引來一大幫“深感共鳴”的群眾圍觀,紛紛表示“看不懂”:藝術家居然可以把一罐一罐的屎當藝術品出售!價格比黃金還貴!!最讓大眾捶胸頓足呼天搶地的是,居然還有傻瓜蛋會去買(收藏者還有很多世界著名的藝術機構)!!!

▲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藝術家的大便》

王曙老先生跟這位外國小夥的疑惑本質上沒什麽區別:藝術自從轉向現代主義以來,它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眾多的藝術家、學者不斷探索、研究、發展這門學科,導致藝術距離大眾越來越遠——顯然,藝術(藝術家)和大眾的分裂一百多年前就開始了。不信?你問問周邊的人:有多少大眾能“看懂”印象派,有多少大眾能“看懂”現代派藝術?在中國,相信不會超過百分之十。也就是說,在今天中國,絕大部分人麵對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西方藝術會一臉茫然(對中國自己的藝術能聊聊看法的人也不會太多)。一百多年前的東西都“看不懂”,一百年後,藝術“變身”為當代藝術,能“看懂”的就更少了。

很明顯,藝術不斷發展,跟大眾長期缺乏藝術教育之間,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鴻溝。大眾對藝術的認知存在著嚴重的斷裂,這是一百多年的斷裂,想要彌補遙遙無期(中國大眾的藝術教育幾乎等於零)。

 

回到王曙老先生的問題。攝影誕生還不到200年,作為一門跟其它藝術並起並坐的藝術還不過近40年。藝術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當代藝術,攝影從模仿繪畫審美,到探索獨立的美學,從黑白時代到彩色時代,從直接攝影到觀念攝影...... 這風雲變幻的200年,藝術經曆了什麽,攝影經曆了什麽,各種關於藝術和攝影的認識是如何變化的,大眾其實是不了解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大部分攝影愛好者沒有去了解,王曙老先生也不例外。

我在這裏借用高名潞先生的一個案例來說明藝術跟大眾分裂的狀況。以列賓(Ilya Efimovich Repin)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和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哭泣的女人》為例——不需要解釋說明,大眾很容易就能“看懂”列賓的畫。很明顯,列賓這幅經典作品通過寫實手法描繪底層百姓的痛苦,已經在畫中預設了他同情的觀點,觀眾隻要“坐享”“共鳴”畫家的看法即可。而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則完全不同了:女人變成了一堆抽象的線條和色塊,除了隱隱約約能看出頭發、手和嘴巴,你甚至無法把她看做是一個人。大眾以他沒有受過審美教育的眼光,看不出這畫“美”在哪裏,恰恰相反,這幅畫簡直是醜陋的(難道畢加索不懂美?)。最後大眾無法理解的是,畢加索為什麽要畫一個哭泣的女人,而不是洋溢著幸福和快樂的女人?難道畢加索不知道人生需要正能量來“鼓舞人們的鬥誌”,“堅定人生的信念”嗎?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畢加索:《哭泣的女人

攝影界也可以舉一個案例。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的《移民母親》是一幅名作,大眾不需要解釋就能從畫麵中看出這是一位生活在底層窮困潦倒的母親,她的三個孩子似乎已經餓得奄奄一息。這位母親雖然飽經風霜,生活困頓,從她堅毅的眼神中隱隱透露出對生活的希望。觀眾可以看出攝影師關注的是美國底層民眾的平困問題,同時也表現了母愛的偉大。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的《肖像》(有一係列類似的照片)就沒那麽好懂了:大眾隻看到一張張證件照一樣的照片,除此以外,看不出任何“有意義”的信息。這是什麽原因呢?這是因為多蘿西婭·蘭格的《移民母親》是敘事性的,文學性的,一張照片完成了內在的故事性,攝影師向觀眾傳遞的價值觀是直接的、明確的。而托馬斯·魯夫的《肖像》卻不是敘事性的,攝影師也沒有預設他的價值觀,觀眾需要通過作品投射、參與、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自行獲得答案。因此,托馬斯·魯夫的這個作品是開放性的,多義性的,任何人都可能獲得不同的感知(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在這種作品麵前就會束手無策。大眾因為沒有受過攝影藝術教育,也會一無所獲。

▲多蘿西婭·蘭格:《移民母親

▲托馬斯·魯夫《肖像》係列

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沒有受過藝術教育的人,他可以欣賞列賓,但他已經無法欣賞畢加索,他看著畢加索的畫,隻有一臉懵逼,說不出所以然來。在攝影界可以發現同樣的狀況,一個沒有經過攝影教育的人,他能“看懂”多蘿西婭·蘭格的照片,但站在托馬斯·魯夫的照片麵前,他隻能頭皮發麻,不知所措了。

藝術經過長期不斷的探索發展(特別是近200年間),已經形成一門學科,這門學科發展到當代,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普通大眾不經過良好的專業教育,會越來越無法“看懂”。退一步說,沒有經過基本的美術教育,古今中外的古典藝術普通大眾也未必能“看懂”,很多所謂的“看懂”,其實是一知半解,想當然。

說完藝術和大眾的隔閡,再來說說“中國攝影愛好者”這個群體。本質上說,攝影愛好者跟普通大眾沒有什麽區別,但是很多獲獎無數的人多自以為已經脫離了普通大眾這個群體,進入到了“攝影師”“攝影家”這個看起來相對高端的群體了,這是一種自我麻醉性誤解。攝影愛好者沒有進入“藝術大門”的根本原因有三條:

一條:沒有係統性學習。所謂係統性是指關於攝影和藝術方麵的實踐、審美、鑒賞、曆史、理論、哲學等全方位的學習。係統性的學習是為了建立一個係統性的認知,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雖然經過多年的摸索(他們絕少看書。注意報紙雜誌不是書,《攝影聖經》之類的技術性書籍也算不上),他的認知還是碎片化的,零雜的,稀裏糊塗的,前後不連貫的。

一條:學習方法不對。這是當前國內半途出家的攝影愛好者們遇到的最大的困境——國內攝影愛好者確實缺乏一套學習攝影的係統性方法,他們的入門學習基本上屬於急病亂投醫,瞎貓碰到死耗子:要麽上網逛各種“攝影門戶網站”;要麽參加各種攝影培訓班、攝影群、攝影講座;要麽看各種攝影雜誌報紙......這麽折騰一段時間後,就參加各種比賽,然後各種獲獎(王曙老先生就獲得了62枚金牌,93枚銀牌,112枚銅牌。曾有一攝影愛好者號稱自己一年可以獲得100多個獎項)。大量的獲獎給攝影愛好者帶來了自信,認為自己的作品獲得了“社會的承認”,頗有功成名就的意味。但是這些攝影愛好者不知道的是,國內(國外)泛濫成災的攝影獎絕大部分是業餘性質的,基本上沒有什麽學術性,也沒有大的價值(除了獎金和名譽)。

再有一條:學習表麵化。很多攝影愛好者學習攝影習慣蜻蜓點水,不求甚解。比如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理論,這個決定性瞬間究竟是什麽,背後的邏輯是什麽,它在攝影史上的地位是什麽,它有什麽局限和誤區,有哪些大師反對這種理論,它對今天的攝影有什麽美學上的借鑒意義......多數攝影愛好者根本不會去考慮深層次的問題——森山大道在某個群體中的流行,個別馬格南攝影師在部分愛好者中的流行......基本上也都屬於表麵化的模仿。

上述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攝影“係統性學習”(注意是係統性學習,不是碎片化的)途徑的缺乏。除了高校攝影係(從本科到研究生)有一定係統的學習課程(理論和實踐),絕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隻是業餘時間漫無目的地摸索,摸索的結果就是去參加各種比賽,通過獲獎來印證自己學習的“成果”。這種“成果”最後掩蓋了攝影愛好者們一直所缺失的係統性認知,時間越長,獲獎越多,掩蓋得越深,最後甚至騙過了自己(因為這個群體很大,造成一種群體性認知缺陷),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看到了“看不懂”的作品,這類“看不懂”的作品多來自他們的認知體係之外,是他們以前的經驗和認識所缺乏的(因為他們一直陷於沙龍獲獎的攝影體係中),這個時候他們已經被數十年來的獲獎和成名捧得自信滿滿,自我反思能力極度萎縮,根本不會懷疑長期以來關於攝影審美和認知獲得的途徑是有嚴重缺陷的,所以他們接下去的反應也不出所料:指責他人故弄玄虛,搞皇帝的新裝那一套。擔心藝術要被這幫人“玩壞了”!然後痛心疾首,呼天搶地......

攝影愛好者們對攝影和藝術係統性的認知缺陷會導致很多嚴重的後果。其一自然是會碰到很多“看不懂”的作品(等著瞧,“看不懂”的會越來越多)。其次,作品鑒賞力會變得十分低下。許多成名人物連攝影史上的名作都“看不懂”(某些“獲獎大戶”甚至都不知道世界攝影史上有哪些名作)。其三,對攝影、藝術、文化、人文之類的認識非常淺薄和低級。比如很多人把泛文化理解為文化(類似把《讀者》《知音》理解為文學雜誌),把泛藝術理解為藝術(比如把旅遊宣傳照片理解為藝術作品),把同情底層百姓理解為人文。等等。其四,無法溝通。很多攝影愛好者離開沙龍攝影這個群體,進入真正的藝術攝影這個圈子後,才發現他們的談話“一句也聽不懂”。什麽是直接攝影?什麽是新地形學?什麽是冷麵攝影?什麽是私攝影?從來沒聽說過——這時候才隱隱約約發現自己數十年的攝影實踐好像跟人家是不同的,好像還存在著另外一個攝影世界......

據說中國攝影愛好者這個群體已經有1000萬之多,我們可以預知的是,其中99%以上的人不過是打發業餘時間,並沒有把它當做嚴肅的藝術創作來看待。同時,99%以上的人也不會花費時間去係統化地學習(也不知道學習什麽,如何學習,朝哪個方向深入,除了鑽研《獲獎秘籍》),在這種情況下,要“看懂”所有作品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當藝術和攝影需要成為不斷學習才能深入體驗的一種東西時,我們不妨在開始抱怨“看不懂”前,明白這樣一件事,我們可能在為自己的懶惰和不學無術買單。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今天,我們剛麵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看不懂”才是正常的。看不懂往往包含兩方麵的因素:有些作品確實在無病呻吟,而更多的,可能是後者:我們可能缺乏某些認知,我們還沒進入藝術家的語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