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全粥到

Interested in big things, and happy in small ways.
正文

不研究馬尾巴的功能的後果

(2018-04-21 18:14:05) 下一個

今天翻看最新一期的《科學美國人》,有一篇文章“How Seashells Take Shape”(海螺殼是怎樣成形的),介紹用數學模式來展示海螺殼結構形成過程。很多人一定見過那些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漂亮海螺殼,都會感歎大自然或者上帝的鬼斧神工,但有多少人會想到去研究這些奇特的結構是怎樣形成的?或者說會不會有中國人有這樣的好奇心去研究這樣問題,或者說在中國如果研究這樣課題會不會拿到科研經費?在中國如果有讀書的孩子立誌要研究海螺殼,父母會不會瘋掉?看到這篇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研究海螺殼的文章,我不由得聯想到了這幾天刷屏的中興事件

絕大部分的文章都是集中在爭論這個事件的是說明了美帝遏製對手還是天朝不守規矩。但有一點是不需要爭論的,就是中國在芯片技術方麵還是落後很多,離了美國的芯片很多產業幾乎就寸步難行。中國是不是現在隻是芯片技術落後,其它技術領域呢?微信移動支付似乎成了科技領先的標誌,連柳傳誌這樣的科技大佬都抱怨美國太落後了,來美國看病,美國醫生連建一個微信群都沒聽說過。

有人說中國獨立自主兩彈一星都搞出來了,難道一個小小的芯片還能被封鎖住了?還真不太一樣。核彈還真是容易得多,要不然怎麽巴基斯坦和朝鮮等國也是對付對付就搞出來了。核彈隻要能炸,能扔過去,誤差個幾公裏也沒啥,而且一旦搞出來也基本不存在技術繼續追趕的問題,有財力就可勁大量生產就是了。可芯片卻是有不斷升級和技術躍進,永遠沒有搞出來一勞永逸這一說法。所以如果有幾十年差距,在人家不斷升級的情況下追趕,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芯片的研發不是局限於國家行為,更大程度上是整個科技產業的智慧成果,需要不斷學習和交流。中國有短時間搞出核彈的成績,也有航空母艦這種老掉牙的東西,中國用了差不多一百年才追趕上才能自己造出來例子。

忽視基礎研究根本上是一個東方曆史文化問題。中國的文化其實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文化,就是對自然現象沒有探索和刨根問底的好奇心,對自然現象用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主觀想象出來的理論來自圓其說。和自然的疏遠表現在文化的很多方麵,比如建房子,中國的四合院是把一塊空間圈在房子的中間,和外界隔離,在自己的小空間裏才有安全感。而西方的房子居中,院子是圍繞房子的,最多有個木柵欄標示一下地界,或者幹脆什麽都沒有,完全是擁抱自然。中國人祖先留下的書籍都是吟詩作畫,舞文弄墨,關於弄計於勾心鬥角,馭人愚民,沒有任何興趣關心蘋果為什麽落向地麵而不是飛上天空,太陽為什麽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這導致一個什麽結果,導致了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所有的東西,,教科書上所有知識,定理,原理,全部百分之一百來自於西方。這種文化根源加上體製的製約,以及現代社會的貧富急劇分化導致的對物質成功的迫切追求,幾乎不會有人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安心做基礎研究。在國家層麵上各種手段的拿來主義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拿來的同時如果不創造一個有利於基礎研究的大環境,高聳入雲的大廈就是一個建在沙子上的大廈。

文革期間有個電影《決裂》,裏麵有諷刺葛優父親葛存壯飾演的知識分子研究馬尾巴的功能的場景,搞得全國人民都取笑知識分子,都覺得知識分子的存在簡直就是浪費糧食。上麵提到的那個關於海螺殼的研究結果,說不定就會在某個應用科技領域促進技術飛躍,這些點點滴滴的好奇心的探索成果,是各種科技進步的基礎。

PS

記得那是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父親教書的大學的圖書館來了一批美國捐贈的圖書,免費發放給教職員工和學生,我隨父親去挑書。這些書籍都是一些教科書和科普期刊,和當時外形瘦弱版麵色調單一暗淡的中國書籍相比,這些美國書外形健碩紙張厚重,插圖色彩鮮豔豐富。我當時雖然看不懂幾個英文單詞,但還是被這些書籍的外貌深深吸引,揀了好多本個大的教科書以及一些插圖看起來很有趣的期刊。拿回家後每天閑來無事經常會拿一本翻看,雖然內容不懂多少,但就是喜歡手指撚動厚重紙張的感覺和那些精美插圖帶來的視覺享受。這些書在父母家的書架上擺放了差不多有二十多年,直到他們搬家時才處理掉。其中有幾本期刊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我到了美國後看到這個期刊倍感親切,所以也正式開始訂閱成了忠實讀者。《科學美國人》是美國最悠久的期刊,有170多年曆史,以獨特的視角介紹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錦川 回複 悄悄話 科學美國人和國家地理雜誌是我最喜歡的書刊。
胡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ophie308' 的評論 : 謝謝!
Sophie308 回複 悄悄話 我來讚一個,謝謝分享。看來是同齡人,握手,祝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