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8)
返卡村周月紀念,一家三口去吃早茶,路上還閑聊著:“回來才一個月麽?好像好久的模樣?”
可不是麽,從倒時差、找健身房鍛煉、接連的與用人單位聯係新工作、換季的各種維修加上日臻佳境的晚餐實習,匆匆中讀到以下段落,甚為欣喜。
在《現代媒體如何摧毀我們的思想/How Modern Media Destroys Our Minds》書中提到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擔心掉隊)中說,真正需要擔心失去的是:Getting to truly know your parents, learning to cope with being alone, appreciating the consoling power of trees, discovering a new kind of cinema, chatting to a 7-year-old, exchanging views with someone we feared, surrendering certainty…(真正地了解父母,學會獨處,欣賞樹影之美,發現新影院,與七歲孩童交談,同厭煩之人交流意見,接受不可改變之物等。)
吃早茶時,嚐了口飯店的鮮辣椒油,熟悉地兒時味道醇厚、餘味辛辣之感讓胖頭奪口而出“粵菜館的辣椒油和我們當年老爺子炸的居然一個口味?”
我們真正了解父母麽? 除了吐槽他們固執、近乎僵化的節省與常年勞作,其實和父母深層次交流機會極少。最近的一個想法是:如果自己處在父親當年的位置,放眼四顧,能找到的精神安慰幾乎為零;而身體日漸衰微(先父身前習武並對體質頗為自重)導致自信缺失;社會上的朋友除了上點情緒價值來吸血,酒杯一幹立馬消失。此種狀況,何以能找到內心平衡?況且他們的思想領域營養來源嚴重不足。這次回國,某晚二姐因過度飲入咖啡導致血壓驟升,在姐夫陪伴下去了急診。胖頭陪伴近九旬老母,老人斬釘截鐵三個字:“我沒事!” ,倒頭就睡。靠這個氣質,她走過來的路,喚做我們,恐怕早垮掉啦?
獨處越來越成為享受。忽然間好像開了掛。同AI聊天,確認的反饋是因為不需要在任何時候證明自己。把家務和晚餐準備得有條不紊的男生情緒不會太差。:-)
最後想到的就是接受並向前走,最淺顯的道理卻難以做到。胖頭這點自嘲處頗多,以最近夢境為例(解釋為AI所助,僅供參考):
場景一:同老友們春節團聚腳蹬煙火;許是懷舊,更憧憬與鐵子們共處時放鬆的心態與時光。
場景二:被讀研的學姐們指責並手足無措,對小孩之打擾不勝其煩;顯而易見,胖頭責任心夠了,是不得多練習點“鬆弛感”? :-)
場景三:男主步履闌珊地過個街口,手中拖拽之破棉被儼然標準小醜形象;老梁名言:條件夠就講究點,沒條件得將就點。繼續認真地做功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