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西歺裏沒有火?
Bob山人
雖然沒有吃過所有的西歺。但吃過的西歺裏絕少火?。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公理,能不能證偽?但至少可以作現象研究。這是一個文化現象。
以下是從網維基百科中來的。
火鍋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但最初人類的飲食文化便有以火燒鍋,以水導熱,煮熟食物的烹調方法。
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1] 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鍾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是火鍋的雛形。
在秦漢時期,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這和今天火鍋吃法簡直如出一轍。
三國時期,曹丕將銅鍋分為五格,名為五熟釜,可用不同的湯料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易於熟食的銅爨,是當時居住在重慶、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到了唐朝,已經有銅製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火鍋。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醃,然後將湯燒沸將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2]。
元代時,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連皇帝也喜愛火鍋,而且成了宮廷菜肴。乾隆曾經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曾經舉辦千叟宴,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目前全中國共有60萬家火鍋店,已經成為中國飲食行業的一大支柱,每年收入逾5000億,可見其普及程度非同小可。[3]
總而言之,火鍋曆史悠久,種類繁多。不言而喻,是我們中式風格的飲食文化中的中流砥柱。
試想在連天飛雪射白鹿後,將新鮮鹿肉入川味火鍋,配上好白幹,獵手們歡聲笑語,共享美味。關健詞是共享。中國人大概是共享經濟的鼻祖。食物都能共享,何況其它乎?火?不但吃的時候需共享,而且各種食材味道都混雜在一起,愈到後來味道愈發濃厚。這是一種調和哲學。這是不是中國國家亡了多次,文化和人種卻長存下來的原因?
那麽為什麽西歺裏沒有發展出火??當然這是與西歺的分食風格,就歺者獨立有關。更是文化中隱私權受尊重有關。
但似乎還不足以解釋這種飲食的特點。
如果用刀叉吃火鍋,問題將多多。這似乎又是一個進化問題。筷子吃火鍋是絕配。
火鍋深入千家萬戶的時候也是世界大同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