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齋普爾乘夜間火車來到了北印度金三角的最後一角-
阿格拉。阿格拉作為莫臥兒帝國的重要都城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在接下來的遊記中會逐一介紹,現在先講講泰姬陵。
第一次看到泰姬陵的圖片是童年時代從我們家的一本五十年代的《大眾電影》,這得從頭說起!我們家有位五六十年代的老影迷,當年的追星一族。她收集了很多那個年代當紅明星的照片,印在照片上的電影插曲,各種電影劇照的剪貼,以及一兩本完整保留下來的《大眾電影》。其中五十年代中發行的那期《大眾電影》是以印度泰姬陵作封麵的,當時中印關係緊密,印度電影《流浪者》和《兩畝地》先後在華公映。上世紀八十年代有機會看到了《流浪者》,裏麵的電影插曲是我覺得最好聽的歌曲,當然也是唯一聽過的印度歌曲了。每當翻閱那本《大眾電影》,我就想這泰姬陵為什麽窗戶上沒有玻璃,為什麽不是埋在地下,為什麽…
印度著名詩人和哲學大師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恒麵頰上的一滴眼淚"。在這滳眼淚後麵確實包含了一個令人感傷的愛情故事。
胡馬雍去世後,莫臥兒帝國第三位皇帝阿克巴於1556年繼位,從此以後直到其曾孫奧朗則布去世的1707年,其間這150年是帝國最強盛的時期。1592年阿克巴大帝的第三個孫子庫拉姆出生了。由於占卜師預測這個新生的王子能夠使帝國走向輝煌,阿克巴大帝遂命人將出生僅6天的嬰兒直接送交自己無子嗣的皇後撫養。在皇後的精心嗬護下,庫拉姆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練就了各項本領。聰明伶俐的庫拉姆直到1605年阿克巴駕崩後才和自己的親身父母團聚。父親繼位後,在父皇的指揮下,文武雙全的庫拉姆王子驍勇善戰,成功降服了齋普爾的拉其普特人,為鞏固帝國的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父皇遂賜他"沙賈汗"的封號,意為"世界之王"。
話說風華正茂的庫拉姆王子在15歲那年偶然遇到了一位美麗動人的波斯姑娘阿姬曼·貝古姆。金童玉女彼此是一見鍾情。事後庫爾姆得知,那個令他心動的波斯姑娘是"自家人" - 宮內大總管的"掌上明珠",而大總管的親姐妹正是父皇身邊炙手可熱的女人!1607年庫拉姆和這位波斯姑娘正式定婚,苦於宮廷內擇良辰吉日的規定5年後才得以完婚。其間庫拉姆則娶了另一位名為貝古姆的波斯公主為妻,並育有一女。但自從娶了大總管的貝古姆以後,庫爾姆就萬千寵愛於一身了,這個貝古姆被正名為 蒙泰姬 Mumtaz Mahal。1627年庫爾姆的父皇去世,在嶽父的鼎力支持下,庫拉姆掃蕩所有礙於自己登基的的兄弟王子,血腥即位,稱沙賈汗 Shah Jahan。
在沙賈汗的治理下,莫臥兒帝國很快進入全盛時期。此時沙賈汗大興土木,為自己和愛妃築起了豪華的宮殿,彼此恩愛有加,享受著甜美的生活。蒙泰姬先後生下了14個孩子。然而物極必反,最後一次的分娩要了她的命!那是公元1631年4月她隨沙賈汗出征的時候。38歲的蒙泰姬臨終前忍著劇痛向沙賈漢請求為她修建一座世界上最最偉大而美麗的陵墓,以紀念他們之間永恒的愛情…
沙賈漢做到了。曆時二十多年的建設,在亞穆河邊大彎處的花草樹木叢中,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純白大理石的陵墓出現了。
這是泰姬陵大門 Darwaza-i Rauza
泰姬陵其實是一組綜合建築體。這是進入大門後內庭院的回廊。
第一眼看到的泰姬陵撩撓在晨霧中,這種景象隻有在十一月到來年二月份印度的冬季才能看得到。
泰姬陵完全展現出來了,依舊迷茫中…陵前花園中間是倒影池,兩旁植有兩列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但非常遺憾的是今天主倒影池沒有水,看不到倒影在中軸線上的泰姬陵。
晨霧繚繞著泰姬陵內的清真寺
晨光灑在泰姬陵上
晨霧中海市蜃樓般的泰姬陵
泰姬陵主殿兩旁各有一座紅褐色磚石砌成的配殿,一座用作清真寺,一座用作來訪客的休歇處。此時晨霧漸漸退去,建築物露出了真麵目。
配殿內景
從配殿望泰姬陵主殿
這是又一個經典的角度
用純白大理石建造的主殿是一座四方八麵建築,建在一層平台上。每方中間各有一約30米高的大拱門。主殿周圍有四座40米的高塔,塔身均向殿外方向傾斜12度,以防高塔倒塌時傷不著主殿。人們由於視覺誤差,這從遠處眺望時反而覺得它是垂直的。這就是美倫美央、完全對稱的泰姬陵的魅力所在!
泰姬陵的建築材料來自於印度及周邊亞洲國家,諸如中國(綠鬆石,水晶和翡翠),阿富汗(青金石), 緬甸(孔雀石,琉璃), 錫蘭(藍寶石), 泰國(象牙,白玉), 阿拉伯(瑪瑙,黑曜石), 波斯(珊瑚,螢石), 越南(綠寶石,鹿角), 朝鮮(黃金,白銀)。印度各地的碧玉、檀香、紅寶石。 共有28種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入白色大理石。當時(1632年)總費用約4000萬盧比。 十九世紀末疏於管理的泰姬陵曾被一些英國殖民者從牆壁上偷刮各類寶石。
這是精美的各色珍貴石科被鑲嵌在大理石的牆壁上
這是主殿所在的一層平台 Plinth。現在遊客一律不得穿鞋走在上麵,要麽赤腳要麽帶鞋套。對外國遊客而言,在相對於印度人非常昂貴的門票裏已包含鞋套和一瓶礦泉水了,對此要去的驢友不必擔心。
去過伊朗伊斯法罕的朋友對這樣由一座座拱門組成的建築不會陌生,泰姫陵正是集伊斯蘭建築精華的代表作之一。
從一層平台下眺望主殿
大拱門周邊都是波斯文書,字體自下而上由小變大,給人以字體完整的錯覺。
大拱門 Pishtaq 上麵大透窗能將外麵的光線直接照射到主殿中央的墓室內。
主殿入口
大理石牆壁上的雕刻著花卉圖案
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擋牆護著沙賈汗和蒙泰姫的假棺槨。他們的真棺槨卻是在此地下的地窖裏,布局類同。這畢競是第一層,不接地氣!
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墓室特顯得擁擠而不對稱,沒錯!
1631年4月蒙泰姬死於產後大出血,當時正在出征的軍營中,無奈隻能就地掩埋。之後被重新放入金棺暫置於亞穆河畔一建築中。
1632年泰姬陵動工興建,1633年蒙泰姬被最終埋入一層平台的地下。1640年大理石的主殿完工,1653年所有配套建築完成,泰姬陵全部竣工。1658 年沙賈汗被自己和蒙泰姬所生的三子奧朗則布廢黜並被軟禁在阿格拉紅堡內。此時,沙賈汗想在泰姫陵對麵的月光花園為自己修建一座純黑大理石的陵墓以百年後與愛妃長相守的願望也就落空了。鬱鬱寡歡的沙賈汗在1666年去世後,奧朗則布將其父匆匆葬於泰姬陵。這恐怕是沙賈汗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內部的對稱性被完全破壞了!不過能和愛妃永遠在一起也值了,畢竟莫臥兒帝國財力漸衰,再也不可能花費巨資打造另一曠世之作了。當然奧朗則布不象他父親那樣對建築有著狂熱愛好則是另一原因。
太陽漸漸升起了,泰姫陵那耀眼純白色露出來,她是那樣的潔白微瑕。現代化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各式汙染,潔白無瑕的大理石正加速了其變黃變色的進程。印度的大氣汙染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為了保護泰姬陵,陵園周圍幾公裏已不準機功車通行,進入陵園有園內提供的電動車,我是請了人力三輪車代步的。前些年由於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曾揚言要炸毀泰姬陵,現在進園的安檢堪比赴美的航班!在與泰姬陵隔亞穆河相望的月光花園裏,能夠看到泰姬陵及周邊配殿的經典倒影,現在河邊24小時有軍人住守,遊人不允許靠近河岸。
與泰姬陵隔河相望的月光花園
這是第三天下午在月光花園遠眺泰姬陵
能言善辯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00年3月在訪問印度參觀泰姬陵時奉承印度:世界上的人們要分類的話,那麽隻有兩種,一種是親眼看見過泰姫陵的,一種是無緣相見的。 我自己非常榮幸地成為了第一種人!
下麵我們來看看老克所描述的那種人長啥模樣……
(奧巴讓莫迪準備好後卻沒有成行,應該算第三種人,老克少講了一種)
俄羅斯先總統後總理現總統普京與前妻 俄羅斯先總理後總統現總理梅德韋傑夫
加拿大總理小特魯多(小土豆)好萊屋巨星湯姆·克魯斯
法國總統馬克龍夫婦 前總統薩科奇
印度女神 - 蒙泰姬轉世?
總算是坐上了世界大享們曾坐過的位置!NND,為了這萬無二人的景界,淩晨四點多起床,五點多趕到泰姬陵的大門排隊,開門後百米衝刺過去…你說值不?
在水一方
下麵讓我用泰戈爾描述泰姬陵和沙賈漢的詩句來結束這難忘之旅吧:
沙傑汗, 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
歲月無情,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 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紮.
沙傑汗,你用美誘惑它,使它著迷而被俘,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
靜夜無聲,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恒沉默的白石上.
盡管帝國皇權已經化為齏粉,曆史已經湮沒無聞,而那白色的大理石卻依然向滿天的繁星歎息說:"我記得!"
"我記得!"然而生命卻忘卻了.因為生命必須奔赴永恒的征召,她輕裝啟程,把一切記憶留有孤獨淒涼的美的形象裏.
原文如下:
This you used to know, lord of India, Shah
Jehan:
life and youth, wealth and honor, floating in the current of time.
Only then inner painlives long- let it be.
Was this the path along which empire led ?
Power of a king, harsh thunderbolt like evening's bloody passion; let it be absorbed at the feet of lassitude.
Only a deep sighswells eternally; let the sky be merciful: this was the hope in your heart.
Built of gems, diamonds and pearls like the magic shimmering of rainbows in empty horizons let it be hidden.
Only let this one tear-drop glisten pure upon the cheek of time,
this Taj Mahal.
此圖片及世界大享們的標準照及部分文字均來源於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