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 一米陽光

喜歡寫作,欣賞美好,選擇真誠,用心生活
正文

故鄉的滋味

(2018-02-13 13:03:00) 下一個

故鄉的滋味  之一:北京

/雨後陽光

 

故鄉的滋味,在心底盤繞多年,猶如陳年老酒,日子越長,酒香越濃。酒不醉人人自醉,夜深人靜淚沾巾。

 

我的第一故鄉在北京。老北京小吃有十三絕:豆麵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可在我記憶中,縈繞不去的是老北京酸奶和冰糖葫蘆。最愛的是大肚子瓶裝老北京酸奶。夏天,酷熱炎炎,放學後在大院的小買部來瓶冰鎮酸奶,拿到手裏,一絲清涼已浸入心田。吸管""地一聲,捅破瓶口的封紙,迫不及待地吸入濃濃的,滑滑的,涼涼的酸奶,那種爽心的回味至今記得。是火熱的北京在我心裏的滋味。

 

冬天呢,冰糖葫蘆是最愛。街角裹著軍大衣,戴著軍大帽的大叔,總是笑容可掬。他的冰糖葫蘆插在用棍子支撐的草堆上。我喜歡挑個大的,冰糖亮亮的厚厚的那種。開始吃的時候,總先舔幾口,讓甜蜜的味道滋潤一下,再半個半個地把山楂咬到嘴裏。先甜後酸,暖心。這是寒冷的北京在我心裏的滋味。

 

今天訂了明年開春回京的機票了。故鄉的滋味在心裏揮不去。隻想留住。似一口香濃的美酒,伴我左右。

 

 

 

 

故鄉的滋味  之二:上海

/雨後陽光

 

故鄉是什麽?隻是一片土地,一份成長的經曆嗎?故鄉是一份割舍不斷的感情,一份思念。在那裏有你的記憶,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親朋摯友。故鄉是遊子的寄托。

 

我的第二故鄉是上海吧。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期在那裏渡過。上海這個魔都,在我心裏也是魔一樣的情節。每一朵花,都有發芽,含苞,綻放的周期。十幾歲的女孩,是發芽,含苞的時期吧。上海的魔力在我心裏深深地紮了根。

 

我的整個中學六年都住校。那是一個曆史悠久的中學。我們每周六回家,周日晚上返校。學校有點軍事化管理。記得第一次周日返校時,我們宿舍的八個女生,不知是誰第一個發出:"嚶嚶"的哭聲,一下子大家都哭了起來。十一,二歲的孩子,剛離家獨立生活,哪有不想家的。我們的宿舍管理員是一位很瘦的中年老師。我至今記得她的樣子和說話的語氣,有點像電影裏的嬤嬤。她把手電筒從門上的玻璃窗照進來,然後敲敲門說:別哭了,當你們畢業之後,你們一定會為自己能在上中讀書而自豪的!這話,我至今記得。

 

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們吃的是大鍋飯。八人一桌,輪流值日分飯。吃得飽,但是,總嘴饞。電影《青春萬歲》很多場景是在我們學校拍的。其中有個食堂分飯的鏡頭,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現在回憶學校的夥食,記憶最清楚的,是校門口老大爺推著小車賣的油墩子。老大爺把蔥絲,蘿卜絲,雞蛋,蝦皮等等好幾樣東西用麵粉裹起來,放在一個銅製的磨具裏,然後一起放到滾燙的油鍋中,刺啦一聲,一會表麵的一層就會變成金黃色,幾分鍾,黃燦燦的油墩子就好了。好香!現在的人怕三高,不會再吃這些油炸食品了。而我們那個時候,為了吃個油墩子,得要想好多辦法,弄到出門條,才能溜出學校,打一次牙祭。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還想和老同學們一起吃一次油墩子。故鄉的滋味是最美同學情。

 

上海的小吃有太多:蝴蝶酥,青團子,小籠包。。。說不完,忘不掉。那是地地道道的花樣年華的滋味。

 

寫這篇文章時,耳邊一直放著一首送給老同學的歌:回到那年。學校的一幕一幕就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裏:那年我們一起清晨出操,一起讀書,一起吃飯,一起爬牆,一起笑過,一起哭過,一起做夢。我們就像村裏一起長大的孩子,在村前老槐樹下嬉戲歡笑過,長大後各自高飛,可總有一天,我們會約好一起回到老槐樹下,再好好重溫油墩子的滋味。

 

 

 

 

故鄉的滋味  之二:上海

/雪緣

 

故鄉是什麽?隻是一片土地,一份成長的經曆嗎?故鄉是一份割舍不斷的感情,一份思念。在那裏有你的記憶,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親朋摯友。故鄉是遊子的寄托。

 

我的第二故鄉是上海吧。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期在那裏渡過。上海這個魔都,在我心裏也是魔一樣的情節。每一朵花,都有發芽,含苞,綻放的周期。十幾歲的女孩,是發芽,含苞的時期吧。上海的魔力在我心裏深深地紮了根。

 

我的整個中學六年都住校。那是一個曆史悠久的中學。我們每周六回家,周日晚上返校。學校有點軍事化管理。記得第一次周日返校時,我們宿舍的八個女生,不知是誰第一個發出:"嚶嚶"的哭聲,一下子大家都哭了起來。十一,二歲的孩子,剛離家獨立生活,哪有不想家的。我們的宿舍管理員是一位很瘦的中年老師。我至今記得她的樣子和說話的語氣,有點像電影裏的嬤嬤。她把手電筒從門上的玻璃窗照進來,然後敲敲門說:別哭了,當你們畢業之後,你們一定會為自己能在上中讀書而自豪的!這話,我至今記得。

 

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們吃的是大鍋飯。八人一桌,輪流值日分飯。吃得飽,但是,總嘴饞。電影《青春萬歲》很多場景是在我們學校拍的。其中有個食堂分飯的鏡頭,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現在回憶學校的夥食,記憶最清楚的,是校門口老大爺推著小車賣的油墩子。老大爺把蔥絲,蘿卜絲,雞蛋,蝦皮等等好幾樣東西用麵粉裹起來,放在一個銅製的磨具裏,然後一起放到滾燙的油鍋中,刺啦一聲,一會表麵的一層就會變成金黃色,幾分鍾,黃燦燦的油墩子就好了。好香!現在的人怕三高,不會再吃這些油炸食品了。而我們那個時候,為了吃個油墩子,得要想好多辦法,弄到出門條,才能溜出學校,打一次牙祭。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還想和老同學們一起吃一次油墩子。故鄉的滋味是最美同學情。

 

上海的小吃有太多:蝴蝶酥,青團子,小籠包。。。說不完,忘不掉。那是地地道道的花樣年華的滋味。

 

寫這篇文章時,耳邊一直放著一首送給老同學的歌:回到那年。學校的一幕一幕就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裏:那年我們一起清晨出操,一起讀書,一起吃飯,一起爬牆,一起笑過,一起哭過,一起做夢。我們就像村裏一起長大的孩子,在村前老槐樹下嬉戲歡笑過,長大後各自高飛,可總有一天,我們會約好一起回到老槐樹下,再好好重溫油墩子的滋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