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大學那會兒,英語還沒有學好,就開始學德語,那是出自內心深處對於德國文化的景仰。那時候,中國剛剛掀開窗簾一角,偷窺外麵的世界。最先從那狹小的縫隙流進來的,就有大量中國人久違的西方名著和古典音樂。德國古典哲學和德國古典音樂堪稱其中的明珠。對於哲學,雖然有時也想抱一本啃啃,但是望而生畏。然而,那些光輝的名字,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卻真的是如雷貫耳。而古典音樂就親切得多,因為你隻需要傾聽。無論是溪水潺潺流過心田,還是驚雷轟響震撼生命,你隻在心裏留下自己的感受,而無需懂得作者在說什麽,或者想說什麽。
從那時起,我就愛上了古典音樂。和哲學一樣,德國人在音樂領域的成就也十分令人景仰。巴赫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莫紮特,這位音樂界的曠世奇才,給人類的音樂寶庫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而貝多芬,這位熱情而富於幻想的歌者,則站在古典音樂的高峰,一覽眾山小。三位偉人的作品,都作為人類音樂的代表,被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號送入星際太空。
其實也不隻是哲學與音樂,德國人的精準、對於完美的追求、責任心和勤勞精神,也常被人們讚美。德國高質量的工業產品,馳名世界的寶馬與奔馳,就常常為中國人所稱頌。關於勤勞,近來倒是感受頗多。我工作的團隊裏,有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印度人和中國人。工作期間,腦海裏常常冒出小時熟知的“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我實在汗顏。印度人我不敢說,但我這個中國人,雖然就責任來說從不怠慢,份內之事,也頗為任勞任怨,但實在是沒有西方人勤勞。其中,尤其是德國人與法國人,他們的勤勞與責任,大方,無私,不錙銖必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這些美好,德國人還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什麽呢?想想令人不寒而栗:一戰和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1600萬。一次大戰的起因,不像二次大戰的希特勒那樣白紙黑字,但從大戰初期的曆史進程來看,普魯士軍國主義在20世紀初的延續,絕對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之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由於當時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長期對峙,俄國因此發布部分的軍事動員令。緊接著,德國向俄國和法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這一場災難的死亡人數,在整個人類的災難史中,排名第七。
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用說了。德國能產生黑格爾和貝多芬,也能夠產生希特勒。其實,林子大了,什麽樣的鳥兒都有,有希特勒也沒有什麽奇怪的。但我納悶的是,德國人為什麽能夠以群體多數的選擇,將這個魔鬼送上了權力的最高峰。這與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不同,這些共產主義大款,是通過智慧與鐵血,自己將自己送上了權力的頂峰。而希特勒,那是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德國人民自己的選擇。在這個選擇的同時,德國民族也將自己推入罪惡的淵藪。第二次世界大戰,7000萬人死亡,人類史上第一大災難。如果就人民所承受的苦難而言,德國人民首當其衝。日本由於原子彈及時停止了災難(從純理性的角度看,確實如此。很慘,但挽救了大量生靈),而且,戰後由美國的麥克阿瑟統治,溫和而且人道,日本人民感念頗深。而德國,敵軍從東西兩線,一直攻到柏林。西線也許還有文明氣息,但東線,我隻有一個詞來形容德國人民的空前災難,那就是蹂躪。
僅僅在一個世紀內,德國就製造了人類曆史上的兩大災難,這還不夠令人沮喪嗎?不夠,人類曆史在20世紀的最大災難,既不是一戰,也不是二戰,而是橫掃全球的共產主義。俄國人民、中國人民、緬甸人民和朝鮮人民(仍然在繼續!)在20世紀所承受的苦難,所喪失的生命,恐怕要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應該說,這場災難,在21世紀已經結束了。現在僅存的共產主義,除了朝鮮以外,起碼沒有大規模屠殺人民了。曆史畢竟在進步,即便是共產主義大款,除了金三胖,也覺得大規模屠殺不太人道了。
20世紀90年代東歐共產主義崩潰以後,曆史文獻開始暴露曆史真相。眾所周知,共產主義由德國學者馬克思恩格斯為始作俑者,而當我得知,這個歐洲大陸遊蕩的幽靈,最終由德皇威廉二世實施為政治實體的時候,我的心中隻有哀歎,德國啊德國,我們哪兒得罪您哪?威廉二世,僅僅為了在一戰的僵局中,牽製俄國,或者毀滅俄國,以取得己方的優勢,以成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德國馬克支持列寧,並用秘密火車把他送入俄國,想用共產主義的革命,毀滅一戰中的俄國。威廉二世並未因此挽救德國的敗局,而列寧卻一舉成功。人類的巨大災難,由此拉開序幕。這個威廉二世,使我想到一句話,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直至今天,一百年了,這個幽靈,依然在蒼茫大地上遊蕩。不幸的人群,依然承受著巨大的災難。人類依然在努力,把自己從災難中拯救出來。貝多芬從音樂中幻想,人類在和平友愛的召喚下,從四麵八方聚集在一起。而馬克思也不過是從學術的角度,幻想人類是否有另外的出路。因為在他看來,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細孔裏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而在另一個極端,希特勒對人類進行瘋狂的攻擊和屠殺,七千萬生命因他而消亡。然而,比之德皇威廉二世給人類帶來的共產主義浩劫,豈是希特勒能望其項背乎?
20180205
是不是在科學、邏輯、理性之上,應該還有另一層境界?
按本人淺薄的理解,像《道德經》這種古老的哲學,是人生經驗的提煉,是一種覺悟。談不上科學、邏輯、理性。但“負陰抱陽,衝氣為和”、“反者道之動”、“物壯則老”,雖然有點玄乎,但可以解釋優秀強大的德國民族栽了大跟鬥,孕育科學天才、哲學天才、音樂天才的土壤同樣也孕育了邪惡天才。
這是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吧。
也是《道德經》在德國,以致西方國家比較受歡迎的緣故吧。
所以問題不是德國怎麽會這樣的二麵性,問題應該是民族主義對歐洲文明的危害。進而在世界範圍內對人類文明的危害,隻有在這個層次上,才能理解德國的二麵性,人類的二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