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文革洞因》八三(崇新嶽 百思峰 )

(2020-06-18 11:27:00) 下一個
   
        有人試圖抽掉毛澤東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試圖將毛澤東拉下神壇變為“凡人”。其實毛澤東從來就是人,但他不是凡人,而是偉人。
 
 

(1)

  這篇有關毛澤東與文革的係列文章在網上連載後,不少網友提出參考文獻的問題。前文也提到過,曆史的研究有三種史料可用:一級史料;二級史料;三級史料。

  一級史料是未經過加工處理的原始材料,比如檔案、文件、會議記錄、當事人的回憶,等等。

  二級史料是經過作者加工、整理、裁剪的東西,比如研究論文,人物傳記,曆史著書,等等。不過作者在加工、整理、裁剪的時候,難免會混入一些個人的主觀看法。

  三級史料是文學野史、傳聞軼事等。這些東西主要是為了娛樂,並不注重曆史真實性,但有的也夾雜一些對當事人的采訪,其史料價值要認真考辯。

  寫曆史文章時,采用什麽樣的史料,這表現出作者的態度。認真的作者,是以一級史料為主,輔以二級史料,但這樣做工作量很大。因為一級史料都是無章無序的原材料,要把它們歸納整理出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因此不少作者寫曆史文章時,就以別人整理出來的二級史料為主,輔以一級史料。這樣做比較省時省力,但容易陷入別人的立場觀點,更難有新發現和新見解。至於那些不考證史料來源,甚至把野史、傳聞當作曆史來談論的文章,隻是娛樂性質的文學作品,不能算是曆史研究的範圍。

  我們這個係列文章,采用了以一級史料為主,輔以二級史料的認真態度,所以在閱讀、分析、整理文獻方麵,前後差不多花費了10年時間。但在這個分析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也因此發現了不少新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可謂時間並沒有白費。

  關於一級史料,我們當然不可能看到內部檔案。我們采用的一級史料,都是來自公開出版物,一種是國內的公開出版物,另一種是海外的公開出版物。

  先說國內的出版物。國內出版的涉及文革的一級史料,可以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個人文稿。比如《毛澤東選集》、《劉少奇選集》、《周恩來選集》、《鄧小平文選》、《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等。

  第二類是年譜。比如《周恩來年譜》、《鄧小平年譜》、《劉少奇年譜》,等等。

  第三類是有關文革的重要報刊文章。比如審判“四人幫”的證人證詞,罪行交代材料,等等。

  第四類是當事人的個人回憶錄。比如《聶榮臻回憶錄》、《徐向前回憶錄》、《李德生回憶錄》、《陳錫聯回憶錄》、周恩來侄女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來》,鄧小平女兒鄧榕《我的父親鄧小平》、周恩來保健醫生張佐良《周恩來最後的日子》,等等。

(2)

  第五類是當事人的零散回憶文章。刊登這類文章的嚴肅期刊,主要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期刊《百年潮》、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期刊《曆史研究》、等等。

  海外出版的一級史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國外大學(含香港)或研究機構編纂的文革史料,第二類是國外出版社出版的當事人的個人回憶錄。

  屬於第一類文革史料的,有宋永毅主編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編委會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合作編撰,2002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它收集了3000萬字的文革原始資料,有當時的中央文件、領導人講話、報刊文章、大字報等等,是研究文革非常重要的原始資料,所以這裏略多介紹。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分7個部分:

  一、有關文化大革命的中共文件、指示、公報匯編

  二、毛澤東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講話、指示和文章(1960年至1976年)

  三、林彪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講話、指示和文章(1964年至1971年)

  四、中央首長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講話和指示(包括周恩來、陳毅、葉劍英、陳伯達、江青、張春橋、王力、鄧小平等文革重要人物的講話,1966年至1983年)

  五、有關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報刊社論文章(官方報刊文章)

  六、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群眾運動重要文獻(主要是大字報、小字報、傳單)

  七、文化大革命中的異端思潮重要文獻(主要是反對毛澤東和林彪的東西)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因為字數多達3000多萬,印成紙質書不方便,所以隻有光盤版。

  美國洛杉磯“中文出版物服務中心”編纂《中共重要曆史文獻資料匯編》,這也是研究文革的重要原始資料。目前出版的《中共重要曆史文獻資料匯編》主要目錄有

  第一輯《林彪專輯》,含43個分冊

  第二輯《鄧小平專輯》,含32個分冊

  第三輯《“四人幫”專輯》,含53個分冊

  第四輯《劉少奇專輯》,含50個分冊

  第五輯《文化大革命一般性曆史資料及評價專輯》,含100個分冊

  第六輯《高崗、饒漱石問題專輯》,含5個分冊

  第七輯《文革初期中共黨政軍領導機關文件匯編》,含7個分冊

  第八輯《彭真及1966年前中共北京市領導集團問題專輯》,含26個分冊

  第九輯《文革初期有關中國文化藝術界問題專輯》,含66個分冊

  第十輯《陶鑄專輯》,含13個分冊

(3)

  第十一輯《陳毅專輯》,含9個分冊

  第十二輯《康生專輯》,含2個分冊

  第十三輯《文革初期(1966~1967)中共政要人物言論匯編》,含11個分冊

  第十四輯《陳伯達專輯》,含7個分冊

  第十五輯《文革時期有關北京高校文革的批判資料專輯》,含77個分冊

  第十六輯《文革時期有關中國地方性暨地方領導人問題的批判資料專輯》,含385個分冊

  第十七輯《文革初期紅衛兵運動中政治異議言論批判資料專輯》,含10個分冊

  第十八輯《文革時期有關中共軍事係統暨軍隊領導人的批判資料專輯》,含20個分冊

  第十九輯《文革時期有關教育領域問題的批判資料專輯》,含61個分冊

  第二十輯《文革時期有關中央黨政各係統暨領導人問題的批判資料專輯》,含143個分冊

  第二十一輯《1949年以來中共內部黨刊資料專輯(八種)》,含120個分冊

  第二十二輯《1950年代後期“反右派”和“反右傾”運動曆史資料專輯》,含11分冊

  第二十三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與提案審查活動的曆史資料專輯》,含10個分冊

  第二十四輯《建政初期之中央及地方黨政法規政策條文曆史資料專輯》,含43個分冊

  第二十五輯《文革中期(1967~1969)中共政要人物言論匯編》,含50個分冊

  第二十六輯《文化大革命由退潮到反思:1971年至1980年期間的相關中央文件專輯》,含7個分冊

  第二十七輯《現當代中國軍事史料專輯》,含5個分冊

  第二十八輯《內部政策文件性史料專輯》,含10個分冊

  《中共重要曆史文獻資料匯編》文字數龐大,內容十分詳細,境外的一些主要圖書館有收藏,在境外的研究者可以去圖書館查閱。但由於這套資料過於詳細,如果不是研究曆史細節的專題,一般上述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就足夠了。

  另外美國華人出版的電子雜誌《華夏文摘》有一個專欄《文革博物館通訊》,專門刊載有關文革的文章,包括一些當事人的回憶文章,也很有參考價值。

  境外出版一級史料的第二類,是當事人的回憶錄。但境外出版的東西沒有經過審查,所以對其可信性要慎重。境外出版的這些回憶錄,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在史學界評價較好,參考價值較高的。這主要是後來成為“反麵人物”的文革人物回憶錄,主要有《吳法憲回憶錄》、《邱會作回憶錄》、《李作鵬回憶錄》、《王力反思錄》、《陳伯達的最後反思》、《徐景賢回憶:十年一夢》、《馬繼森回憶:外交部文革紀實》,等等。

(4)

  第二種是在史學界評價不太好,質疑較大的,主要有《李誌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師東兵:政壇秘聞錄》等等。第三種是偽造的東西,主要有《林彪日記》,等等。

  上述一級史料,除了境外出版的《吳法憲回憶錄》等,其他史料都非常枯燥無味,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一般讀者是看不下去的,絕大部分讀者看的都是二級史料。

  關於文革和毛澤東的二級史料,也就是關於文革和毛澤東的書籍文章,國內和海外都出版了不少,數量相當大。其中比較嚴肅認真的,史料價值較高的,我們認為有: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周恩來傳》、王年一《大動亂年代》等。

  外國學者有關文革和毛澤東的著書也不少,比如英國威爾遜的《毛澤東傳》等。外國學者的觀點比較獨特,態度也比較認真,但他們在對文革和毛澤東的理解方麵,顯然不如中國學者深刻。

  在眾多的二級史料中,我們覺得應該提起注意的,是高華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和高文謙著《晚年周恩來》。高華的書,雖說在史料方麵比較認真,但他有強烈誘導讀者思維的傾向。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給人的結論是:毛澤東是在延安整風期間,通過“整人”上台的,他的話外音是“紅太陽是通過整人升起的”。高華的這個結論是非常偏頗的,毛澤東的威信,不是靠“整人”樹立起來的,而是靠他實際的政績。

  毛澤東1935年接手紅軍時,隻有1萬多人的隊伍;到1945年,毛澤東把這隻軍隊發展壯大到100萬人。中共的軍隊從1萬多人發展到100萬人,誰的功勞最大呢?毫無疑問是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毛澤東已經成為中共高層毫無爭議的領導人,當時黨內沒有一個人可以與毛澤東“爭”領導人的地位,周恩來、朱德、王明這些黨內佼佼者,也都不是毛澤東的競爭對手。

  毛澤東成為中共毫無爭議的領導人,是靠他的政績,而不是靠“整人”。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給人們一種誤導,把毛澤東描寫為“靠整人起家”,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高文謙的《晚年周恩來》,在史料方麵就不夠認真,特別是在關鍵的細節上,經常用“據知情者說”這種含糊不清的說法。《晚年周恩來》把毛澤東描寫成“整人狂”,甚至說毛澤東故意不讓周恩來做手術,延誤了周恩來治病,使周恩來過早死去。這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

(5)

  康生與周恩來年齡一樣,都是1898年生。1972年4月,康生經檢查發現患了膀胱癌,屬於早期;一個月後的1972年5月,周恩來也經檢查發現患了膀胱癌,也屬於早期;1975年12月,康生去世;1個月後的1976年1月,周恩來也去世了。沒有聽說過有人說毛澤東阻礙康生治病,更沒有人說毛澤東想“害死“康生。康生和周恩來幾乎同時發現患了膀胱癌,也幾乎同時去世,足見當時中國的醫療水平不過如此。因此,周恩來在1976年初去世,不應該說是被毛澤東“耽誤了”。

  關於文革的三級史料,那就太多了,我們一般不予采用。隻是在林彪“五七一工程”一節,因為一級史料和二級史料太少,不得已選用了《解放軍報》高級記者邵一海寫的報告文學《“聯合艦隊”的覆沒》以及《林彪出逃真相》中的一些敘述。文革史專家王年一著《大動亂年代》中,在講到林彪的“小艦隊”時,也是轉引用邵一海的《“聯合艦隊”的覆沒》等文章。

  至於具體的參考文獻列表,因為涉及的文獻太多,這裏就不一一列出了。

  現在有關文革和毛澤東的書籍文章,可謂多如牛毛,看也看不過來。但就像我們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樣,這些書籍和文章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過於嚴肅,雖然真實,但沒有讀者;另一種是過於輕鬆,使用一些野史傳聞來吸引讀者,有欠真實。因此,我們想到寫一個既有可讀性,又真實可信的係列文章。

  在剛開始的章節中,我們擔心太嚴肅了吸引不來讀者,所以在文中加入一些文學描寫,心理活動等。但後來發現我們的這個擔心是多餘的,認真的讀者並不喜歡文學描寫,而喜歡如實敘述。因此,在後麵的章節中,我們就很少用心理活動等文學描寫,基本上采用客觀敘述,主要讓讀者自己去思考。

  我們的這個係列文章,最早於2012年12月在《鳳凰網》發表。後來因為《鳳凰網》審查太嚴,大部分內容發不出來,經熱情的網友介紹,我們從2013年1月改到最為寬鬆的《天涯網》來發表。在《煮酒論史》上發表了一段時間後,遇到一些問題,在《天涯博客》上一直沒有遇到大問題。

  因此,在這裏我們特別向《天涯網》的編輯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各位“高抬貴手”,讓我們這個有爭議的係列文章得以發表。

  最後,在《後記》中再談一點關於寫這個係列文章的一些個人感想。

(6)

  在這個係列文章連載過程中,不少網友提出很多寶貴意見,讓我們深受啟發。不過其中一種非常典型的看法,卻讓我們感到一種蛻變的時代的風氣:就是用“利益”來解釋一切,當然也用“利益”來解釋文革。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作家巴金,他在文革後1986年寫了一篇文章《文革博物館當建立》。

  巴金在該文中寫道:我決不是在這裏危言聳聽,二十年前的往事仍然清清楚楚地出現在我的眼前。那無數難熬難忘的日子,各種各樣對同胞的傷天害理的侮辱和折磨,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偽難辨的大混亂,還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難道我們應該把它們完全忘記,不讓人再提它們,以便二十年後又發動一次文革,拿它當作新生事物來大鬧中華?

  有人說:“再發生?不可能吧。”

  我想問一句:“為什麽不可能?”

  這幾年我反複思考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希望找到一個明確的回答:可能,還是不可能?

  經過半年的思考和分析,我完全明白:要產生第二次文革,並不是沒有土壤,沒有氣候,正相反,仿佛一切都已準備妥善,因為靠文革“獲利”的大有人在。……

  巴金認為:之所以會發生第二次文革,是因為靠文革“獲利”的大有人在。巴金的言外之意是說:參加第一次文革的人,就是為了“獲利”,包括毛澤東。這正合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是為了私利,是為了跟劉少奇爭奪權力,不惜在中國搞一場大革命。

  看到巴金這樣的文字,讓我感到既失望,又痛心。因為以前的巴金不是這樣庸俗的人,不是這樣把什麽事情都與“獲利”聯係起來。

  現在有一種流行,把文革中的人物都描寫成一批爭權奪利者。在這些人的筆下,毛澤東也好,劉少奇也好,周恩來也好,他們身上看不到一點兒革命精神,變成一群單純追逐權益的政客。而且,還有人把這種“爭權奪利”上升為理論,聲稱“一切為了利益”是“人性”。

  難道“人性”真是這樣的嗎?1931年巴金發表的成名作《家》,卻講了一個相反的故事。《家》的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後,中國某大城市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拚命維護舊製度,維護封建禮教,甚至不惜扼殺年輕一代的青春、愛情與生命。高老太爺的孫子覺慧,愛上婢女鳴鳳,但高老太爺卻要把鳴鳳許配給別的財主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覺慧在鳴鳳死後毅然離家出走,投身革命。

(7)

  巴金的《家》在當時轟動一時,這是因為符合當時的時代。按照現在不少人的觀點看來,鳴鳳實在是傻了去了,給大財主當二奶,好吃好喝,還能把錢財帶回娘家,還有什麽不滿意?他們實在想不通鳴鳳為什麽要自殺。同時,覺慧在高家當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闊少爺多舒服,可他偏偏要離家出走,參加革命,這不是自討苦吃,能得到什麽好處呢?

  覺慧參加革命是為了“獲利”嗎?當然是有投機分子為了獲利而參加革命,但至少巴金筆下的覺慧參加革命,不是為了“獲利”。那麽覺慧為了什麽參加革命呢?其實巴金在書中已經給出答案。巴金在《家》的序言中寫道:我寫《家》的時候,仿佛在跟那些人一塊兒受苦,跟那些人一塊兒在魔爪下麵掙紮。一直到我寫了《家》,我對於一個不合理製度的“積憤”,才有機會吐露出來。所以我大膽地說:“我要向一個垂死的製度叫出:‘我控訴!’。”

  巴金筆下還有一個典型人物,覺慧的哥哥覺新,他屈從於高老太爺,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而覺慧不願像他哥哥那樣忍受下去,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走出家庭,勇敢地追求新的人生道路。覺慧說:“周圍是無邊的黑暗,但我並不孤獨,並不絕望,我無論在什麽地方,總能看見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

  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覺慧的形象,代表了當時的一批熱血革命青年。他們不堪忍受舊製度的束縛和壓迫,他們參加革命是為了反抗,為了抗爭,為了自由,為了解放,而不是為了“獲利”。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就是當時熱血革命青年的代表,他們揭竿而起鬧革命,也完全不是為了什麽“獲利”。要獲利的話,到外國租界在洋人手下當個買辦,既獲利又沒有風險,又何必去鬧革命呢?

  那時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戲劇《玩偶之家》,也在中國轟動一時。劇中的主人翁娜拉,是一個具有穩定優裕生活中產階級家庭的妻子,但娜拉不滿足自己在家裏隻扮演一個“玩偶”的角色,她要追求個人解放,毅然離家出走。娜拉臨走前對她丈夫說:“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也是一個人!”娜拉的出走,是為了自由而不顧一切的反抗。娜拉在出走時,根本沒有考慮過什麽“獲利”的問題。

  當一個人拿起刀大喊“我和你拚了!”的時候,他根本不可能去想“獲利”這個問題,他隻是無法再忍受了,他要拚命,要革命,哪怕付出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都熟悉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的這首詩在中國廣為流傳,是因為它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特別是熱血革命青年的一種普遍心態。

(8)

  曾經為熱血革命青年“鼓與呼”的巴金,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全然看不到“獲利”兩個字。可是到了晚年,巴金卻口口聲聲地談起“獲利”來,甚至把文革中起來造反的造反派、紅衛兵,理解為“獲利”,這不得不讓我感到“精神的退化”。

  當然,文革中起來造反的造反派和紅衛兵,其中肯定會有為了“獲利”而參加造反的投機分子,但這些人不應該是造反派和紅衛兵主流。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的曆史本身就是答案。在中國曆史上,每次大革命都是革命青年衝在第一線,參加革命的熱血青年,大致是出於同樣的心態:為了反抗舊製度,為了自由解放,而不是為了“獲利”。熱血青年參加革命的目的,隻有一個:徹底打碎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

  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是一批熱血青年,井岡山上吹起革命號角的也是一批熱血青年,而到了文革的紅衛兵,他們自然也是一批熱血青年,他們起來造反,也是要“徹底打碎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這點與他們的先輩們是一致的。

  武昌起義起來造反的熱血青年,是為了“獲利”嗎?毛澤東等熱血青年上井岡山造反,是為了“獲利”嗎?如果他們不是為了獲利,為什麽文革中湧現出了的造反派,偏偏就沒有一點革命精神,墮落成為了“獲利”的利益追逐者呢?

  人們發起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因此,我們從“獲利”的角度去談論革命是不合適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革命,它也同樣是旨在“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所以我們談論文革的時候,不要忘記那個時代的革命精神,不應該單純從“獲利”去理解文革。從“獲利”的角度去談論文革,就像從“獲利”去談論巴金筆下的人物覺慧和鳴鳳,是無法說清楚的。

  另外,毛澤東本人也是一貫反對“獲利”的。1956年的中共八屆二中上,毛澤東講話說:我是曆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鬥,要成為模範。1949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誌讚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裏麵就出政治,就出模範。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從這裏頭出來的。

  有人說毛澤東反對“獲利”,就是“反人性”,那麽“人性”真的是一切都為了“獲利”嗎?這對於百分之九十的平凡之人,或者是正確的;但對於另外百分之十的革命者,就不正確了。

(9)

  巴金在《家》中塑造的革命者覺慧,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塑造的革命者娜拉,就是屬於後麵百分之十的革命者,他們都不是平凡之人。我們這個世界,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革命者,才變得精彩。

  因此,我們在討論毛澤東這些革命家的行為時,不應該忘記他們的革命理想,不應該抽走他們的革命精神。有人試圖抽掉毛澤東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試圖把毛澤東從神壇上拉下來變為“凡人”。其實毛澤東從來就是人,但他不是凡人,而是偉人。

  如果把“凡人”和“偉人”等同起來,就等於把一位在抗戰時挺身而出、為國戰死疆場的英雄,與一個在敵人鐵蹄下苟且偷生、甘當順民的平凡人等同起來。“凡人”和“偉人”的區別是:凡人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奮鬥,偉人是為了正義和理想而奮鬥,兩者永遠不能等同起來。

  最後,還再講幾句“毛澤東熱”的問題。近年來中國各地出現一股“毛澤東熱”,許多人對此難於理解。他們認為:毛澤東時代人們的生活比現在差多了,為什麽還會有人懷念毛澤東呢?

  兩年前,我在動筆寫這個係列文章之前,想了解一下中國各階層的人,對毛澤東和文革到底怎麽看。我帶著這個問題,走了差不多半個中國。從經濟發達的廣州、上海、江浙,到經濟落後的新疆、甘肅、內蒙,接觸了不少各種各樣的人,詢問了他們對毛澤東和文革的看法。

  從我個人的“調查結果”來看,一般來說,人們都承認現在比毛澤東時代生活好,也有人因此而罵毛澤東,但這並不是大多數。我看到的大多數,盡管都承認毛澤東時代生活很窮,現在的生活好多了,但他們也並未因此而埋怨毛澤東。而且越是底層的人,這種傾向越明顯。這是為什麽呢?

  在甘肅武威黃羊鎮(據說溫家寶總理當地質隊員時曾在這裏工作生活過),一位老農對我說:“現在的生活是比過去好了。”但他又一轉說:“毛主席看得起俺們農民,陳永貴都能當副總理。”

  我認為這位老農的話,說出了“毛澤東熱”的答案:看得起!現在農民們的生活是比以前好了,但他們卻少了“看得起”的感覺,這就是他們懷念毛澤東的原因吧。

  至此,連載文章《毛澤東與文革大起底》全文結束。說實話,我們能寫完這個一百萬多字的長篇,如果沒有朋友們的熱情支持和鼓勵,說不定會半途而退。因此在最後,我們要向這一年多來,熱情支持、理解鼓勵我們的各位網友朋友,表示發自內心的感謝之意。

  當然,我們並不想跟各位朋友說再見,今後還希望與各位朋友繼續交流,共同提高。最後再說一句:衷心地感謝大家!【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