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文革洞因》廿七(崇新嶽 百思峰 )

(2020-06-17 16:42:13) 下一個

評解之九:毛澤東的思想曆程

  (1)

  毛澤東的一生中,有八次曆史性的思想轉變,每次都因一個曆史契機造成。

  毛澤東的第一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19年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五四運動”

  在五四運動前,中國知識界是向英美法一邊倒的,認為英美法的“民主主義”是萬國通用的“普世價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美法戰勝德奧,中國非常興奮,歡呼“公理戰勝強權”,把北京象征恥辱的“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勝紀念碑”。所謂“公理”就是英美法一方,而“強權”就是德奧一方。

  毛澤東也在《湘江評論》的創刊詞中寫道:“各種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就是‘平民主義’(即民主主義)。政治的強權、社會的強權、教育的強權、經濟的強權、思想的強權、國際的強權,都要借平民主義的高呼,將它打倒。”

  可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美法這些“公理”國,不顧中國是戰勝國的事實,強行把戰敗國德國侵占中國的青島,轉交給日本,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於是中國以學生帶頭,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

  英美法在巴黎和會上的表現,讓中國人對英美法的“公理”大大失望了,認為“公理”是騙人的東西,中國不能走英美法的道路。那麽中國走什麽道路呢?

  1917年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當時中國人還是普遍看好英美法的民主主義,並不看好蘇聯的社會主義。然而1919年的“五四運動”後,人們對英美法的民主主義失望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時興起來,很多人開始考慮走“走俄國人的路”。

  五四運動之前,毛澤東是信奉無政府主義的,五四運動也改變了毛澤東,使他開始信仰馬克思的學說,開始考慮“走俄國人的路”,開始相信“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921年,毛澤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人之一,是最早的中共黨員。

  毛澤東的第二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27年的“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蔣介石的“四一二政變”。

  蔣介石搞“四一二政變”之前,毛澤東還是主張進行合法的、非暴力的抗爭。1927年3月,毛澤東發表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文中毛澤東號召農民起來組織“農會”,進行合法的抗爭。農會的性質與工會一樣,是合法的組織。毛澤東提出搞農會的目的,是進行類似於“罷工”的非暴力合法抗爭,並不是號召農民拿起槍來武裝起義。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開始公開血腥屠殺共產黨人,激憤了一大批熱血的年輕共產黨員,他們要拿起槍反抗蔣介石的屠刀。在此之前,毛澤東還相信非暴力合法抗爭的道路,可是蔣介石的屠殺,破滅了毛澤東的非暴力抗爭之夢,他成為那批熱血年輕共產黨人中的一員,喊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成為一個暴力革命論者。

  (2)

  毛澤東的第三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28年的“農村包圍城市”,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南昌起義的失敗。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周恩來等熱血的年青共產黨人,在1927年8月1日,發起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蔣介石的第一槍。後來,8月1日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是遵循蘇聯的“大城市暴動”經驗,很快就失敗了。毛澤東總結周恩來的失敗教訓,認為蘇聯的“大城市暴動”經驗,在中國並不適用,他轉而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新思路,建立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毛澤東特色的武裝鬥爭,並最後取得了勝利。

  毛澤東的第四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蘇聯放棄對中共的支持。

  中共從1927年開始反抗蔣介石政府的武裝鬥爭,盡管打得非常艱苦,但總有一個堅強的後盾支持,那就是社會主義的蘇聯。有蘇聯的支持,中共就感到心中有底。可是1939年,斯大林明言不再支持中共,轉而支持中共的敵人蔣介石,放任中共自生自滅,這就讓中共一下子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1930年末,歐洲局勢非常緊張,歐戰有一觸即發的趨勢。斯大林深深感到,蘇聯卷入歐洲大戰是早晚的事。但蘇聯與日本在曆史上是“世仇”,如果蘇聯爆發與日本的戰爭,那麽蘇聯就要麵臨歐洲和亞洲兩個戰場同時作戰的被動局麵,所以斯大林要設法避免與日本開戰。而避免與日本開戰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日本深深陷入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要讓日本深深陷入中國戰場,最好的辦法就是支持蔣介石抗日,即所謂援蔣製日”。

  因此,1937年抗戰爆發後,蘇聯支持蔣介石對日軍作戰。1937年8月,蘇聯與中國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並向蔣介石政府提供5千萬美元借款;1938年7月,蘇聯再次向蔣介石政府提供5千萬美元借款。1938年7月,蘇軍和日軍在滿洲國的張鼓峰發生軍事衝突,1939年5月,蘇軍和日軍又在外蒙古的諾門罕發生數十萬人規模的軍事衝突,雙方死亡6萬餘人。

  蘇軍和日軍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後,蔣介石感到斯大林更加需要他了,於是給斯大林寫信,希望得到進一步的援助。蔣介石在1938年8月26日寫給斯大林的信中說:

  史大林先生閣下:捧讀6月19日手書,高情厚誼,無任銘感,而對於抗戰苦鬥之孤軍,竟能有如此誠摯熱烈之期望,始終如一者,惟解放被壓迫民族之蘇聯,與領導世界為和平奮鬥之閣下而已,將來中國民族解放戰鬥勝利,全中國人民將永久不忘貴國援助之盛意,與閣下仗義主持之隆義。中蘇兩大民族在扶持世界和平與正義,負有同等責任,深信兩國合作關係,必日益增進。即侵略主義根本沒落之時,惟願與閣下共同努力,以促其成也。順頌康健。蔣中正手啟

  1939年6月,斯大林再次向蔣介石提供1億5千萬美元借款,並承諾不再支持中共的反蔣鬥爭。此後蔣介石發起了“皖南事變”等打壓中共的事件,斯大林也不聞不問,任憑中共自生自滅。

  (3)

  失去了蘇聯的支持,這是中共迄今為止所遇到的最大危機,也是曆史再次給毛澤東一次機會,讓他顯示“挽救黨”的智慧。在此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共首先麵臨到生存危機。毛澤東認為中共要想生存下去,首先要減少自己的敵人,不能樹敵太多。

  以前中共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打倒資本主義,樹敵麵太寬。但現在,中共必須縮小樹敵麵,隻能樹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個敵人,而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都不再是敵人,成為團結的對象。

  為了從理論上解釋這個問題,毛澤東提出一個新觀點“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指出:在失去蘇聯支持的情況下,中共單憑自己的力量,在中國搞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不可能。因此,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在第一步的“新民主主義階段”,中共團結包括“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一切力量,共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之後,再考慮第二步的“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

  為了減少樹敵,毛澤東對中共的黨綱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是放棄消滅私有製,承認和保護私有財產,允許發展資本主義;第二是放棄無產階級專政,搞多黨製而不是共產黨一黨專政。

  修改黨綱後的中共,已經算不上是共產黨了,而是變成一個保護私有製和提倡多黨製的資產階級政黨。毛澤東明確說:“新民主主義就是新式資本主義。”

  當然,中共黨內也有一些人反對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認為中共不能放棄馬克思主義而變成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毛澤東反駁那些人是“關門主義”,他說:“關門主義的所謂‘純粹’和‘筆直’,是把千千萬萬的民眾趕到敵人那一邊去,隻博得敵人的喝彩。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中共修改黨綱,變成資產階級政黨之後,樹敵麵大減,活力大增。不僅奇跡般地躲過了蔣介石和日本的夾擊,而且急速發展壯大。日本臨近投降的時候,毛澤東看到形勢大為好轉,於是再次修改中共黨綱,增加了一個“封建主義”的敵人,提出打倒“封建主義”的目標,但資本主義仍不是中共要打倒的目標。1945年6月的中共七大上,完全不提打倒資本主義和建立社會主義,甚至七大會議文件中,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字樣都沒有。

  1945年6月25日,毛澤東的中共七大閉幕式上,發表著名講話《愚公移山》,他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麽挖不平的呢?

  現在中國正在開著兩個大會,一個是國民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一個是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兩個大會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個要消滅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勢力,把中國引向黑暗;一個要打倒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中國封建勢力,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把中國引向光明。”

  (4)

  1949年,中共以資產階級政黨的身份,團結八個資產階級民主黨派,共同推翻了蔣介石集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建國之初,中共仍是一個保護私有製的資產階級政黨,新中國也仍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私有製資本主義共和國。建國之初,中共並沒有搞社會主義的計劃,毛澤東也說:“不要急於追求社會主義化,如果希望搞社會主義,太快了,會翻筋鬥。我們花了三十年,完成全國革命任務,這是鏟地基。但是蓋起房子,這個任務還要幾十年工夫。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毛澤東的第五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53年的“總路線”,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中共穩定地掌握了政權,順利地實現了經濟恢複,國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在中共建國之初,中國經濟因戰亂而麵臨癱瘓,加上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共的政權還沒有穩固,還需要資產階級的支持和協助。到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中國經濟也恢複到1936年的曆史最高水平,形勢非常好。這時,毛澤東重提他1940年提出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認為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已經實現,中國應該進入下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了。

  1953年,毛澤東提出共產黨新的“總路線”,他說:“我們國家現在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黨在新時期的總路線,是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也就是說,毛澤東要把中共從一個資產階級政黨,重新“變回”成無產階級政黨;要把中國從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改造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提出的“總路線”,遭到兩部分人的反對。第一部分是利益受到直接損害的中農,手工業者和民族資本家,但這些人反抗的力量有限,隻有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一條路;另一部分反對者來自中共黨內和民主黨派,這些人的利益並沒有受到直接的損害,他們反對毛澤東提出的“總路線”,隻是一種建國路線之爭,並非個人利益之爭。

  當初中共從一個無產階級政黨,變成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是被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可是後來,很多中共黨員就認為幹脆“將錯就錯”,中共幹脆就在資產階級政黨的道路走下去,沒有必要再“變回”到無產階級政黨了。同樣,新中國既然已經建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幹脆就沿著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下去,沒有必要再去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了。更重要的是,當時不少人覺得新中國從1949年到1953年這段時間搞資本主義,搞得非常成功。既然這麽成功,就應該繼續搞下去,何必冒險去搞新的社會主義呢?

  (5)

  中共從1921年到1940年的19年間,真的是一個無產階級政黨;而從1940年到1953年的13年間,其實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而中共的絕大部分黨員,都是在1940年到1953年的這13年間入黨的。這些年份入黨的中共黨員,多半隻是不滿蔣介石政權的腐敗,他們入黨的動機是搞新民主主義,而不是搞共產主義。這樣就造成中共黨內,一心一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純正”共產主義者,反而是少數派。

  不過這次反對毛澤東“總路線”的人並不多,因為這次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革別人的命,沒有觸及黨員們的直接利益。反對毛澤東“總路線”的最著名的事件,是全國政協委員梁漱溟當麵頂撞毛澤東。梁漱溟提出“總路線”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而毛澤東批評梁漱溟“反對總路線”,於是梁漱溟在台上當著毛澤東的麵,說:“我根本沒有反對總路線,而主席卻誣我反對總路線,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無雅量收回他的話。”

  毛澤東立刻厲聲回答說:“告訴你,我沒有雅量!”

  這時台下的群情激憤了,大呼“梁漱溟滾下台來!”,有人直接上講台扯梁漱溟下台,辯論到此結束。

 

梁漱溟:隻有發妻配做自己的妻子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倔強的傻老頭——梁漱溟

 

  毛澤東的第六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56年的“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中共順利地完成了公有製改造,並排除了周恩來等穩健派的製約。

  在中國順利完成公有製改造,成為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後,毛澤東提出“大幹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計劃,但這個計劃遭到周恩來等穩健派的反對。周恩來認為現在的經濟已出現過熱,必須刹車,必須“反冒進”。不久,毛澤東發起“反/反冒進”,否定了周恩來的穩健經濟計劃,開始搞激進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試圖“大幹幾年,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然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很快就失敗了,這是毛澤東在連續打了一係列大勝仗之後,遇到的第一次大敗仗。從此,毛澤東放棄了在他有生之年,使中國進入共產主義的冒進思想,轉向現實的問題,就是保住中國現在的社會主義公有製。

  毛澤東的第七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57年的“人民內部矛盾”,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波蘭和匈牙利發生的反對共產黨的流血事件。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共產黨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因此工人是不會反對共產黨的,共產黨和工人之間是沒有矛盾。可是在波匈事件中,反對共產黨鬧事的人,並不是地主和資本家,偏偏就是工人。波匈事件顯示,共產黨和工人之間並不是沒有矛盾,而是有相當大的矛盾,是可以引發流血衝突的矛盾。

  (6)

  為什麽共產黨和工人之間會有矛盾呢?馬克思沒有預見到,也沒有解釋。於是毛澤東給出一個解釋,把共產黨和工人之間的矛盾,稱為“人民內部矛盾”,並認為“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原因,在於共產黨官員的官僚主義。

  1957年,毛澤東發起一場針對官僚主義的“整風運動”,發動群眾給共產黨官員提意見,幫助官員克服官僚主義,試圖以此來減少和緩和“人民內部矛盾”。

  但毛澤東沒想到群眾提的意見,不一定都是“善意”的,特別是知識分子提的意見,更是要讓共產黨下台,超出了共產黨容忍的底線。這樣一來,“整風運動”就變成了“反右運動”。而“反右運動”的結果,不但沒有減少和緩和“人民內部矛盾”,反而加深和激化了“人民內部矛盾”,也就是加深和激化共產黨幹部與群眾之間的對立。這個加深和激化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導致文革初期,群眾暴風驟雨般地對領導幹部進行“造反”的內因。

  1960年,毛澤東又發起一次“三反運動”,即“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但在此之後,“反官僚主義”的重要性,在毛澤東的頭腦中大大後退,他把“階級鬥爭”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毛澤東的第八次思想轉變,是產生於1962年的“階級鬥爭”,這個想法又進一步衍生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造成這個思想轉變的曆史契機,是劉少奇等人在1961年搞的“三自一包”資本主義試點。

  毛澤東在“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冒進失敗以後,肯定是要向後退,但是退多少呢?毛澤東認為,隻要退一步,退到1956年時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時代就可以了;而劉少奇提出,需要退兩步,要退到1953年時的資本主義私有製時代才行。也就是說,劉少奇認為公有製搞不下去了,要搞私有製才有出路。這樣毛澤東與劉少奇就產生了根本的路線分歧。

  在毛澤東看來,劉少奇要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第一個解釋是客觀困難太大,頂不住,被迫走資本主義道路;第二個解釋是劉少奇在主觀上就喜歡資本主義的那一套,欣賞資本主義的那一套,所以一旦有機會,就主動去走資本主義道路。

  1940年,毛澤東也帶領中共走過一次資本主義道路,那是因為當時的客觀形勢太嚴峻,實在頂不住了。可是1961年的困難程度,遠遠不能跟1940年相提並論,遠沒有達到頂不住的程度。因此,毛澤東認為,劉少奇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是因為他欣賞資本主義的那一套。

  在毛澤東來看,劉少奇主動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就是背叛了共產主義的信仰,是共產黨的叛徒。更重要的是,毛澤東發現,在共產黨內部,並不是劉少奇一個人試圖走資本主義道路,黨內還有一大批高級幹部都喜歡資本主義的那一套,欣賞資本主義的那一套,一旦有機會,他們就要把中國轉到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去。

  (7)

  這樣,黨內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就會跟試圖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發生矛盾,產生鬥爭,毛澤東把這種鬥爭,稱之為“階級鬥爭”。

  可是,在過去召開的中共八大上,曾經否認過“階級鬥爭”。1956年9月的八大上,明確做出結論說:“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來,國內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矛盾”。也就是說,現在階級鬥爭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生產鬥爭。

  1962年,毛澤東回顧八大做出的“階級鬥爭熄滅了”,覺得那時太過於樂觀了。社會主義製度雖然建立起來了,但還可能再次喪失;資本主義雖然被消滅了,但還可能再次卷土重來。因此,不能認為社會主義製度建立起來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還必須防止資本主義複辟。而要防止資本主義複辟,就要重提“階級鬥爭”,讓人們警惕資本主義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毛澤東在1962年9月的八屆十中全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階級鬥爭”論述,他說:“社會主義國家有沒有階級存在?有沒有階級鬥爭?現在可以肯定,社會主義國家有階級存在,有階級鬥爭。要承認階級與階級鬥爭的長期存在,反動階級可能複辟。因此,我們從現在起,就必須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使我們有清醒的馬列主義頭腦。”

  在大躍進之前,毛澤東認為中國將來的主要危險是“人民內部矛盾”,中共的主要任務是克服“官僚主義”;而現在毛澤東的想法變了,認為中國將來的主要危險是“資本主義複辟”,中共的主要任務是防止“資本主義複辟”。

  在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官僚主義”和“走資本主義道路”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犯“官僚主義”錯誤的幹部,隻是人民內部矛盾,隻需批評教育即可;而犯“走資本主義道路”錯誤的幹部,就是敵我矛盾了,就必須打倒。毛澤東說:“好人犯錯誤,與走資本主義道路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些同誌也搞社會主義,隻不過沒有經驗。”

  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毛澤東越來越感到,在中共高層,隻有他一個人孤零零地支撐著社會主義道路,隻要他一死,中國馬上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毛澤東要想方設法避免這種情況,要把自己奮鬥了幾十年才實現的社會主義延續下去。因此毛澤東於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打倒劉少奇為首的一批“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

  在劉少奇一批“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被打倒之後,毛澤東感到並非萬事大吉。因為仍存在潛伏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同時也不斷會產生出新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因此,在1967年11月,毛澤東發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著名文章。毛澤東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也就是要每隔七、八年,搞一次文化大革命這樣的群眾運動,不停不斷地鏟除“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以保證社會主義道路不會被資本主義複辟。

  (8)

  毛澤東一生的思想變化,也代表了20世紀中國人的思想變化。英美法列強的殖民主義,逼出中國的“五四運動”,使毛澤東變成信仰共產主義;蔣介石屠殺共產黨,又使毛澤東放棄非暴力的合法抗爭,轉而拿起槍來武裝反抗;日本的侵略,使毛澤東放棄了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也使中共由一個強調暴力的革命黨,轉變成一個團結各種勢力的溫和的民主黨。如果沒有日本的侵略,中共很難完成從暴力革命黨到溫和民主黨的轉型,而正是這個轉型,使中共的人氣大增,贏得了中國大多數人的支持,從而趕走了蔣介石政權。

  在建國初期,如果中國的經濟建設不是很順利,那麽中國就會在資本主義的道路上走下去,就不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建國初期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刺激毛澤東把資本主義中國轉型為社會主義中國,而社會主義轉型的順利成功,又刺激起毛澤東進一步挑戰共產主義的雄心。

  毛澤東的前七次思想轉型,都是“進取”的思想,而最後一次思想轉型,則是“保守”的思想。在大躍進失敗之前,毛澤東不停地挑戰,不停地創新,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攀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但是大躍進的失敗,使毛澤東一個跟頭從高峰上摔了下來。

  此後,毛澤東保守了,不再發起新的挑戰了,倒是劉少奇等人發起了挑戰,不僅挑戰毛澤東本人,也挑戰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體製。毛澤東發起文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第一是擊敗劉少奇對他本人的挑戰,第二是擊敗劉少奇對社會主義體製的挑戰。

  毛澤東雖說擊敗了劉少奇對他本人的挑戰,但始終沒有擊敗劉少奇對社會主義體製的挑戰,毛澤東最終沒能守住他幾十年奮鬥達到的社會主義體製。因此,毛澤東的一生,有成功的輝煌,也有失敗的屈辱。

  毛澤東晚年說: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件是建立新中國,一件是發動文化大革命。1949年,是毛澤東一生的頂峰,他創建了一個清廉的資本主義共和國。有人歎息說:如果1949年以後,中國在資本主義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不搞社會主義改造,不搞大躍進,不搞文革,毛澤東就是一個曆史上的完人了。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領袖們》一書中,評價毛澤東說:“雖然曆史中充滿了某些人物的革新,在當時是不合時宜的記載,但曆史的譜寫,畢竟還是由那些善於利用時代的機遇,進行革新的人,毛澤東就屬於這種人。”【本節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