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兩日遊
中秋十月,金風送爽,又迎來旅遊的黃金季節。
應我市合唱團朋友的邀請,陪同愛人及親家自費參加了舞鋼兩日遊。
早上七點從金運旅行社門前出發,乘金龍大巴一路向南,出鞏義,入登封,從盧店上高速。與合唱團的朋友在一起,一路上少不了歡歌笑語。遺憾的是,這些中老年的女性朋友搞合唱有模有樣,但讓她們單獨唱個歌,其水平還真不能恭維,不是你推我讓,就是找不著調子,看起來大家平常都應該練一些在集體場合能夠露臉的本領。
上午十二點左右,大巴進入了舞鋼市區2公裏之遙的第一個景點:二郎山景區。
據介紹,二郎山景區包括山景——二郎山和水景——石漫灘水庫。“二郎山”名稱的由來有待慢慢考證,石漫灘水庫則是解放後國家在淮河流域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人稱“治淮第一壩”,顯示了淮河兒女戰天鬥地的雄心壯誌。
“水龍王”豈甘心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在1975年8月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中,水庫大壩因大水漫頂而潰決(關於水庫潰決的原因及惡果附後)。不氣餒的治淮群眾於1993年又在潰壩附近複建新壩,全斷麵碾壓混凝土新技術的應用終於再次鎖住了“蛟龍”。
1998年,當地政府抓住發展旅遊的契機,根據這裏山峰疊翠、碧水縈繞、草木送香、煙波浩渺的鮮明個性,結合水庫的興建、潰決、複建遭遇曲折的獨特優勢,又將其開發為風景遊覽區,在2001年被批準為首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大巴幾個急轉彎爬過一個小山包,突兀而起的二郎山和煙波浩渺的石漫灘水庫映入眼簾。因為我從小在山村長大,一般的山嶺很難引起我的興趣。但在碧水映襯下,海拔不過數百米的二郎山就有了十足的韻味,讓人寵愛有加,一下車忍不住就拍下了第一張山水相依的照片。
中午飯就在景區的農家飯店供應,9人一桌大會餐。主食是米飯、饅頭,配以清素為主的9個菜,2個湯。老實說,米飯質量不怎麽樣,估計是下等的陳米,入口沒有稻米的醇香,卻有黃土的乏味。倒是饅頭雪白蓬鬆,簡直和平常的麵包有一比,雖然味道略顯酸頭,但還是有人儲備了一些,待爬山勞累時救救饑荒。
大家填飽了肚子,導遊小白帶我們來到二郎山的地標性雕塑——二郎神楊戩的麵前。
小時候翻看《西遊記》,隻知道二郎神和玉皇大帝有什麽血緣關係,他手持方天戟,帶領哮天犬,神通廣大,連齊天大聖孫悟空都讓他三分。設計師大概綜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讓聳立在半山腰的現代版楊戩身材高挑,虎目遠視,一襲白盔白甲,左手叉腰,直立方天畫戟由右手牢牢握定,左前方的哮天犬溫順歡實。單從形象上講,標準的帥小夥兒一個,足以讓今天追求個性解放的妙齡美眉們春心蕩漾。
在大夥兒飽覽了二郎神的英姿後集中之際,我抓住時機,拍下了兩張珍貴的集體照。
欣賞完了二郎神雕塑,導遊又引領大家沿階梯向山頂爬去。我愛拍照,一路上基本處於“斷後”的位置。在經過二郎廟時,我發現這位廟堂中的楊戩大概少了風吹雨淋之憂,缺乏野外鍛煉,體態十分臃腫,根本不符合我固有的審美觀,所以就失去了攝影興趣,隻在其上方用俯拍的方式留下了廟堂的一角。
在同遊的40多人之中,愛攝影的朋友並不多,與我興趣相同的隻有那麽一兩個。其中,開普公司的一位自稱“二郎山之友”的(芳名吳紅豔)不斷幫我拍照,讓我們夫妻倆留下了難得的一張合影。
需要說明的是,我親家一路同行,本應該單獨留影的,但她尤其不喜歡拍照,每次留影都強拉硬拽,所以歸來後我的“舞鋼遊”影集中隻有她的合影,沒有單張靚照。
越往上爬,視野越開闊,能夠選擇攝影的地方越多。盡管我水平一般,但還是不放過每一處機會,頻頻將二郎山美景及其腳下的石漫灘水庫碧波攝進我的佳能相機中。隻是那天的能見度不是很好,水庫遠處的景物總是若隱若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愛人與五姐妹合影處的上方不遠,
有一處小小的平台,景區大概沒來得及修整,隻在平台中央立桔紅色大石一塊,上書“傅作義將軍選址處”。初一看,以為是保護北平免受戰爭之苦的傅作義將軍來此遊覽選址照相之處,誰知細讀了相鄰黑色大理石上配備的中、英文說明才知詳細:1951年,根據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時任我國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先生率多國專家到此考察,決定在此修築治淮第一壩——石漫灘大壩,拉開了神州兒女治理淮河的大幕。隻可惜,大壩不敵後來的特大暴雨而功虧一簣,隻留下潰壩警示後人。茅塞頓開之餘,站在傅將軍佇立的位置上留下了紀念。
爬上了山頂,本應該留下一張集體照的,但上麵是一處上香的建築群,大部分朋友對“阿彌陀佛”敬而遠之,紛紛撤離,故隻有“二郎山之友”幫我拍了一張製高點的留影。
作為回報,“二郎山之友”見通往山頂的台階之中有一雙龍戲珠的石雕,就麻利地爬了上去,讓我拍下了她“勇縛蒼龍”的瞬間。
上山時能隨時俯視碧水的魅力,但下山卻沒了這種眼福,而是從原路的西麵(我的判斷)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中穿行。走進樹林,才發現這裏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林木都是栗樹,頗讓人意外。在我的家鄉那貧瘠的山嶺上也長有栗樹,被鄉親們口語成橡子樹,結一種硬殼的、近似圓球體的果實——橡子。這種樹耐貧瘠,抗幹旱,一般都單木獨居。似乎它們經不起淒風苦雨的折磨,一棵棵都像曆經滄桑的老人,彎腰弓背,老態龍鍾,給人一種孤苦伶仃的感覺。在我的記憶中,它的木紋太粗,容易風裂變形,做不成家具,隻能燒火取暖。但它並非一無是處,其果實能夠水洗出一種家鄉的風味小吃——帶有苦味的、去火的橡子涼粉,這就是它留給我童年唯一的美好記憶。我想,這裏亭亭玉立的栗樹大概與我家鄉的橡子樹不一個品種,好群體,愛苗條,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很讓我羨慕。
吊橋懸空在石漫灘水庫中一灣碧水之上,有2米寬,一兩千米左右的長度,兩邊密布保證行人安全的繩索,木板鋪成的橋麵走起來晃晃悠悠,“嗵嗵”有聲,橋兩端的入口各建一座金碧輝煌的亭子。據說它是我們中原地區最驚險最刺激的水上吊橋。
盡管我們都屬於中老年範圍,但童心未泯者不乏其中。走在懸空的吊橋上,人在麗日下,身在白雲中,飄飄悠悠,如臨仙境。一些人因此產生惡作劇的“雅興”,故意裝作酒醉的樣子,合起腳步製造“轟動效應”。盡管吊橋兩端有多跟鋼索固定,攔腰還有牽引,但在這些人的努力共振下,碧水之上的長長吊橋還是像蕩起的秋千,起落有致,左右擺動。那些已經到了橋中間的朋友感覺橋麵突然晃動,趕緊手扶鋼索哇哇大叫,一些剛剛進橋的遊客看到前麵人群騷動,腳下不穩,就扭頭退回,狼狽不堪。看到這些恐高者、怵水者洋相百出,碧水之上頓時灑下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
走過吊橋,發現離岸邊三、五米的距離,在碧波之上有供遊客賞玩的水上仿古棧道。這種棧道與岸邊彎彎曲曲的地勢保持平行,如蛟龍戲水,似遊蛇戀岸,十分雅致。
由於能見度的原因,在山頂並不能一覽水庫全景。到了那九曲回旋的水上仿古棧道上,微風吹來,拍岸的碧浪嘩嘩有聲,雖少有“卷起千堆雪”的氣勢,但還是讓我們這些輕易不與碧水打交道的北方遊客心生怯意。
在人稱中國最長、最美的水上仿古棧道上前進了兩千米左右,一座簡易舞台躍然水邊。一張從山頂俯拍的照片彩擴成了舞台的大幕,山腰的紅色亭閣與山腳的無涯碧水襯托著“二郎山少數民族風情表演”幾個大字十分搶眼。
一個小時的演出結束之後,我們沒有盡興向前遊覽,又原路返回飯店前休息。看離開飯還有一段時間,在這裏白白消磨實在可惜,我就匹馬單槍,從飯店的背麵向剛才沒來得及欣賞的後山頂爬去。
應該說,後山的道路比已經爬過的前山要陡峭的多,爬前山出汗是出於中午天氣熱,而在氣溫下降後的下午四、五點鍾爬上後山頂照樣讓我氣喘籲籲,大汗淋漓。當然,我沒有埋頭登攀,而是一邊爬,一邊選擇位置拍攝照片,隻是拍出的幾張不夠理想,隨後痛下決心刪掉了一部分。
說到忍痛割愛,我確實在事後刪掉了景區內所有的動物雕塑照片。事情是這樣的:在爬山過程中,按導遊牌指引,我翻過後山頂,找到了位於密林深處的動物雕塑園,也就是景區在遊客往返的路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的一尊尊動物雕塑。因為我隻在山頂轉悠,所以隻遇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豬、狗等家畜及大象、長頸鹿等隻能在動物園才能瞻仰的珍稀野生動物。由於時間有限,我當時顧不得細細端詳這些雕塑的價值,舉起相機一一攝入鏡頭。回來一看,豬、狗的雕塑有沒有美感暫且不說,隻說旁邊配備的雅致的扇形說明就讓人倍感失望。我原以為,這些刻在專用石板上的說明應該是對這些家畜或曆史的、或人文的概括,至少應該總結一些它們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沉澱的優點等等。但細細讀來,竟是從現在眾多低級印刷物中抄襲來的對該屬相的人性的總結,說其庸俗可能有些過分,至少可以將其定性為狹隘經驗論。更讓人難以容忍的是,我拍到的大象完全沒有了亞洲象那雍容華貴的體態,倒是與美洲的史前瑪雅象十分相似,幹瘦而萎縮。我鏡頭中的長頸鹿除了脖子長之外,說鹿而非鹿,似馬而非馬,成了動物界的“四不像”,完全可以給曆史上的“指鹿為馬”製造標本。
我惦記著導遊宣布的夜裏的篝火晚會,沒敢盡興遊玩,乘著落日的餘輝急匆匆趕回晚飯地點。見休整的“驢友”們,有的紮堆兒學習“54號文件”(玩撲克的戲稱),有的三三兩兩交流家長裏短,就心血來潮,掏出相機,在具有神話色彩的二郎山幽穀中,在供給我們兩頓飯的餐廳前,拍下了具有紀念意義的一組照片。
篝火晚會仍舊在水庫中的露天舞台舉行。為了烘托氣氛,那些低矮的、青春年少的演員先奉獻了幾個彝族、藏族的傳統節目,又用拋香袋的方式“逼迫”我們中間的一位“歌友”上台助演了一通,待到星光燦爛的時,終於點燃了熊熊的篝火。沉沉的夜幕下,嘩嘩的水聲旁,歌聲陣陣,笑聲鼎沸,一派歌舞升平。
愛拍照的我本來應該用鏡頭記錄下那歡騰場麵的,但我深知自己攝夜景的水平,舉相機試了幾次,都沒敢按下快門,隻留下一張傍晚時水上涼亭的靜物照。
篝火熄滅時也就是晚上七點多鍾,大夥兒踏水中棧道、登水上吊橋來到停車場,準備連夜趕往下一個景點。司機通知說,路上還需要近兩個小時,需要大家“輕裝上陣”。聽此言,大夥兒便向旁邊的廁所湧去。沉沉夜幕下,整個景點黑咕隆咚,不但山頭上下沒有燈火,就連廁所內外都省去了照明燈。記得我來時“光臨”過這個廁所,印象中應該是男左女右。但我冒冒失失地進入時,見有多人進進出出,隻是在漆黑中辨不清性別。我當時就犯了嘀咕,我們一車“驢友”,男同胞僅僅隻有4位,哪來這麽多同性?朦朦朧朧中回頭望,對麵的廁所也有人來來往往。我當時就判斷,可能兩邊的廁所都讓“半邊天”們占領了!沒辦法,隻好用聲音求救:“誰告訴我男性去哪邊?”這麽一喊,兩邊都有女性回應:“那邊!那邊!”此起彼伏。在我無所適從之際,整個現場爆發出轟然的笑聲。由於天太黑,有沒有人“捧腹”我沒能目睹,感情內斂的我倒是因此笑得熱淚盈眶。
在轉場的車上,昏昏欲睡的我腦海中不斷盤旋這樣的問題:這裏為什麽取名二郎山?與二郎擔山追日、二郎劈山救母有何聯係?景點沒有介紹。遊了一圈,也沒有找到相關證據。想一想,很可能是為了吸引遊人,開發者借助遠古神話中的二郎神突發奇想的一種附會。不管怎麽說,山美水美,讓遠道而來的遊客心曠神怡,這就夠了,何必去捕風捉影地考證呢!
夜裏9點鍾左右,我們到了一個叫“燈台架”的旅遊景點,宿營在一個叫“鄉村人家”的農家賓館中。我們的雙人房間倒是幹淨,沒有農村那司空見慣的蚊子,隻有幾隻夜裏倒也老實的蒼蠅。令人暗暗叫苦的是, 一下午爬山涉水,渾身臭汗,到了這裏卻沒有洗澡熱水。可能大部分人都因為勞累而倒頭便睡,而我卻不甘心地去擺弄衛生間裏的水龍頭。放了一陣涼水,溫水竟然出現了!我們夫妻倆趕緊寬衣解帶,就著這忽熱互涼的、顏色泛黃的水象征性地衝洗了一陣子。第二天早上,有朋友說,他們昨天夜裏也發現並非沒有溫水,隻是發現地晚,沒來得及盡興就斷流了。
早上7點起床,在農家小樓前拍了照,聚餐了沒有什麽特色的農家早餐,就跟著導遊出發了。
這個叫“燈台架”的景區就在村子的對麵,
過了一條小河,前進一千米開外就到了藏在山溝入口處的景區大門口。大概是景區見來了客人激動,有兩位工作人員要拉起橫幅表示歡迎,見我們要拍照,就禮貌地暫停了下來,讓我們十分感動。
入景點,第一眼就是聳立的燃燈神的雕塑。由於這尊雕塑是個“小白臉”的美男子,缺乏須眉的陽剛之氣,不符合我的審美觀,故對它底座上的說明隻瀏覽量了幾眼,印象中介紹他是古典小說《封神榜》中什麽主管燈火的神靈。由於我對這種神呀鬼呀的小說不感興趣,也沒有查過相關資料,所以到現在也不知道這位神靈的“小出身”。
閃過雕塑,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半圓形小橋,上有紅色“望燈橋”三字。這座小橋通體乳白色的,小巧玲瓏,盡管它與後麵自然天成的幽穀峻嶺不怎麽協調。
拍完照,橋頭一塊稱作“天書”的矩形石塊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它與現代石匠砌成的防水護坡十分相像,四散延伸的紋理看似沒有規律,但整個版麵給人一種平整舒展的感覺。底座上介紹說,它叫“龜裂石”,是古海洋氣候遺址化石,上麵橫七豎八地紋理是當時天然的字跡,傳說是炎帝留下的碑記。真的假的?大概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我分明感覺到了景區開發者的良苦用心。
在幽穀中逶迤前進了一、兩千米,來到了一處紅色懸崖旁。抬頭仰視,隻見它三麵峭壁高聳,中間有瀑布從天而降,墜落成一汪寒池。介紹稱,玉皇大帝的四女兒率眾姐妹曾在此沐浴過,以至於每年的端午節,這裏都隱約傳出仙女們的嬉笑聲,人稱“天池”。
有文人騷客折服於這裏的美景,遂題七言律詩《燈台絕頂》一首鐫刻在紅色峭壁上:
澗清坡翠峭壁紅,
霧鎖天池瀉朦朧。
穀幽鳥唱千峰語,
瀑急濤鳴萬馬聲。
漫步棧橋塵世外,
顫行天棚圖畫中。
會臨燈台絕頂處,
直作仙家伴壽鬆。
楊成武將軍1995年仲夏到此視察,見這裏美不勝收,遂留下墨寶“天池”二字供遊客瞻仰。
再看天池兩邊,壁立千仞,危岩逼人。褐黃的懸崖,兩邊被翠綠的植被層層包圍,中間那蜿蜒曲折的長空棧道時隱時現,偶爾出現的灰色涼亭點綴其中,真像仙家在天幕上濃墨重彩的一幅國畫……
待我收回那貪婪的目光時,我們旅遊團的前哨人員已經迫不及待地攀“天梯”而上。
迎麵的“天梯”,是人工修建的寬不過咫尺的幾乎直上直下的石階,盡管兩邊扶手垂立,但攀爬的遊客無不手腳並用,氣喘籲籲,真讓人有種登天的感覺。我們的後續部分見此,便有人打了“退堂鼓”,向大家告別後扭頭而回。
既然到此,哪有半途而廢的道理?我們稍事休整,硬著頭皮逐級而上。我平常很注意鍛煉身體,跑步、打籃球等經常演習,自信體力不錯,但如今攀爬天梯那數不勝數的石階,還是心跳加速、熱汗涔涔。尤其是爬到疲勞見漲時仍舊上不見頂下不見底,真有一種頭眩暈、思後悔、心生怯的瞬時感覺。不過,這種感覺畢竟飄忽而過,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追求最終占了上風。在一涼亭內小憩片刻,偶爾回頭下望,才意識到剛才的艱險不過如此,難怪偉人早有名言: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攀上天梯,還有一崖刻讓人留連:
清明百蟬鳴,
燈台架下聽。
雲拂藍天走,
樹繞青山凝。
閉目疑蛙鼓,
開襟追劍聲。
造化本無盡,
人生何相同?
前行到歎為觀止的懸崖棧道旁,巨石上又見一首五言律詩:
峭壁立千秋,
鳥驚鬼見愁。
斧落有神助,
鑿提見智謀。
浮雲纏玉帶,
棧道架輕舟。
會當極目望,
美景一眼收。
看起來這裏的景色還真能激起文人騷客填詞作詩的興趣。
盡管我的佳能相機不值得誇耀,拍照的水平不敢恭維,但我還是在攀爬之餘,盡可能地將目之所及定格在鏡頭中:
見小導遊帶領我們一路走來不容易,逮住機會拍下了她青春靚麗的倩影。
好不容易爬上了觀景台,見有我們同行者十數人在這裏休息,我舉起相機,拍下了難得一聚的合影。
觀景台再往上,沒有了人工修建的水泥台階,腳下的路變成了遊人踩踏的自然小徑。這種質樸、原始的羊腸小道高低不平,迂回曲折,為了避開一塊擋路的巨石甚至需要轉上一圈,但沒有了加工修鑿的痕跡,倒有一種曲徑通幽的韻味。
到了一個大概叫“猴府洞天”的地方,我們中的許多人都累了,趁著景區設置的石桌、石凳,大家像潰敗的散兵遊勇一樣席地而坐,隨意休息。“二郎山之友”也可能是為了調動大家的情緒,也可能是遊興漸起,爬上一棵大栗樹的枝杈,邀請我為她拍下留念。朋友之邀,豈能慢待!我舉起相機,轉了幾次位置,才按下了快門。
夫人受到感染,也爬了上去,留下了倩影。
不過,每當我以後翻閱相冊,看到這類人攀高枝的照片,都會滑稽地聯想起史前為了生存而離開大地的類人猿。
再往上爬,就進入了返程路線,大家攀爬的興趣也像麵前的坡度一樣平緩多了,除了大家在蓬鬆的枯葉中搜尋人稱軟棗的野柿子外,再沒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不過,由於不是按原路返程,尤其是夫人和親家乘坐滑梯先行之後,我有了充分的行動自由,我就信馬由韁地沿別人都不願光顧的上層棧道下行。
應該說明的是,返程的棧道分上下兩條,基本是斜向的平行線,都雕鑿在峭壁上,中間大概有數百米的垂直高差。
我沿著上層棧道穿行在絕壁中時,溝對麵的涼亭下休息的夫人發現了我,舉起手臂遠遠向我打招呼,我雖然深知自己的相機拍遠景的能力,但激動之餘,還是打開快門,攝下了夫人振臂招手的瞬間。
轉過一座山嘴,發現下層棧道上有我們的同行在休息,我還是想挖掘一下相機的潛能,忍不住遠距離拍下了她們中途休整的畫麵。
拍完了天棚的險峻,我轉了一個角度,高聲問候下麵休息的朋友。見我高高在上,這些人也手舞足蹈地向我打招呼。抓住時機,我又用相機記錄了朋友之間相互問候的溫暖瞬
間。
緊接著,我又舉起相機,從裏到外、從上到下等多個角度拍攝了天井的雄姿,
還從上到下拍攝了天梯的險峻,
勝利結束了燈台架之行。
返程的車上,“燈台架”多次在我的腦海中跳出。燈台,應該是豎立的兩頭粗中間細的亞葫蘆狀,但轉完了整個景區,也沒能瞻仰到如此地勢。
看來,隻有後來者幫我揭開這個謎底了。
關於“石漫灘水庫於1975年8月潰壩”的原因及惡果
公元1975年8月4日,我國第三號台風“7503”穿越寶島台灣後在福建晉江登陸。這時,澳大利亞附近的南半球空氣碰巧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也同時北躍,三者的共同作用導致這時的台風沒有像往常一樣迅速在陸地上衰退,卻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長驅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蹤詭秘的“7503”號台風在我國中央電視台的雷達監視屏上突然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台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
“停滯少動”的台風正處在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線地帶。這裏有大量的三麵環山的馬蹄形山穀和兩山夾峙的峽穀。南來氣流在這裏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係統的參與下,造成曆史罕見的特大暴雨。
這個最易產生特大暴雨的地區,又恰是興建水庫的最佳區域——上百個水庫,星羅棋布在這裏的山區。
淮河上遊丘陵地帶所發生的這場特大暴雨,是最初的水庫設計者以及大躍進時期水庫建造者未曾預計的。從8月4日到8月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最集中的5~8日3天,降雨量為1605毫米。最強大的雨帶,位於伏牛山脈的迎風麵,4~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麵麵積達19410平方千米。大於1000毫米的降雨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的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一帶。暴雨中心位置的板橋水庫林莊,6小時降下830毫米的雨量,刷新了美國濱州密士港782毫米的世界最高紀錄。
在當地人記憶中,在暴雨肆虐的幾日內,白晝如同黑夜;天上的雨水仿佛銀河傾倒,又像從消防龍頭噴射而出,若從屋內伸出容器,眨眼間缽滿盆溢;雨後山間遍地死雀。
石漫灘水庫從5日20時開始水位上漲,至8日淩晨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庫內1·2億立方米的水量以2·5~3萬立方米/秒的速度在5個半小時內全部泄完。其下遊的主要水庫無一幸免。
該地區另一大型水庫板橋水庫,其設計的最大庫容為4·92億立方米,設計最大泄洪量為1720立方米/秒。而它在這次洪水中承受的總量為7·012億立方米,洪峰流量為17000立方米/秒。板橋水庫因此在8日淩晨壩潰堤決,一瀉如注。
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因暴雨全部潰堤滿溢。東西300千米,南北150千米,60億立方米的洪水瘋狂漫流,汪洋一片。洪水像脫韁的野馬,以每秒6米的速度鋪天蓋地,無以數計的村鎮道路、人員財物,轉瞬間陷入滅頂之災。大水至遂平縣境內時,水麵寬10千米,水頭高3~7米。昔日熙熙攘攘的縣城,頃刻間一片汪洋。沉睡在夢鄉中的人們,在渾然不覺中變成沉溺水底的冤魂。洪水呼嘯著向下遊狂奔,所到之處,水庫垮壩,堤塘決口,原來的蓄水和上遊的來水互為推波助瀾,鋪天蓋地的淹沒了下遊的一切。
無數村鎮在午夜的瞬間被數十米高的巨浪蕩平,無數人在睡夢中赤條條被洪水衝出數百裏,從河南飄到安徽。就連火車都被衝出十幾裏,京廣大動脈被衝毀100多千米,月餘南北斷絕。這次大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