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佛教知識(5)小說中的佛教因素

(2017-12-24 09:59:28) 下一個

                                 

 小說中的佛教因素

 

 

佛教是人類曆史上的重大社會現象,在中國傳兩千年的過程中,既是一種信仰實踐,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參與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幾乎所有層麵,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佛教十分重視運用文學藝術手段,來表現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廣自己的教義和思想。佛教文化藝術對吸引廣大信徒,推動世俗文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發揚祖國的優良文化,就必須研究佛教對我國文學藝術所產生的種種影響,吸收佛教文化中一切有價值、有活力的精華部分,來充實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

    
  佛教利用大量寓言故事來解釋和宣傳佛教的教義,其中微型小說《百喻經》列舉故事九十八篇喻經理 ,勸喻人們篤信佛教,專注修行

 

故事一(空中樓閣)一富家見別人家樓閣好,二樓更甚,是以造樓卻謂工匠曰:“不作一樓,隻作二層”夫有不造一而得二者乎?

 

故事二(焦芽敗果):一個人嚐芝麻時發現,生的芝麻不好吃,炒熟的芝麻很有味。於是他想:“既然熟的好吃,我為什麽不種熟的呢?”於是,他就用熟芝麻來播種,結果連一棵芝麻也沒長出。——這個寓言告訴信徒:如果欲速貪易,改修小乘教,終不能得佛果。佛嗬斥小乘為“焦芽敗果”就是這個意思。

 

故事三:從前有一批商人,要到大海的對麵去做生意,但不認識路,於是就雇傭了一個領路人。到了一處供奉天神的廟宇,按照習慣,必須殺一人來祭祀方能通過。於是大家一起商量究竟殺誰好。商量來商量去,大家都是親戚朋友,都不能殺,隻有領路人與大家沒有血緣關係,於是就把他殺掉了。祭祀完畢後大家上路時才發現,沒有了領路人就沒有了方向。這夥人走來走去也走不出茫茫曠野,終於困死在迷途中。——這個故事比喻:要入法海探寶,應當修善發行,以為導師;如果蒙混過關,將會永墜迷津,終不得出路。

 

故事四:一夥人都誇自己的父親如何如何積德行善、怎樣怎樣樂善好施。其中一個終於瞅準機會,振振有辭地說:“我父親是天底下最好的男人,他從小就斷絕淫欲,從不幹男女之事。”大家一聽,頓時哄堂大笑:“你父親如果這樣,那麽你從何而來呢?”——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讚美人要符合實際;過頭的恭維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招致他人的輕鄙。所以佛教五戒中製止妄語。

 

另外,《百喻經》還有諸如《刻舟求劍》一類的寓言故事,隻不過把失手的寶劍換成了銀杯子,比“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晚了幾百年。

 

這部佛教文學作品,文筆樸素簡練,故事生動有趣。魯迅先生曾把它作為曆史文學資料進行研究。從中國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百喻經》為我國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內容,對我國後世的文學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佛教為我國古代神魔誌怪小說提供故事素材,啟發藝術構思。佛教典籍廣取譬喻語言,把教義、佛性融化在文學形式裏,取得形象化的教化效果。佛教典籍的直接流傳,打破了中國原小說題材,為小說創開辟了通途。如千寶的《搜神記》,顏之推的《冤魂記》,集中宣揚了佛教神像的威力和信佛茹(忍受)素的好處。

  
  我國自元明以來,在詩歌漸行式微的情況下,章回小說暫露頭角一枝獨秀,出現了被後人喻為四大古典名著的《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不朽大作由於佛教的盛行,致使這些名著在體裁結構故事來源藝術構思和思想傾向等方麵,都受到佛教深刻的影響。

  
  《西遊記》是在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浪漫主義的故事小說。書中所記菩提祖師於半夜三更傳法給孫悟空,就是從佛典所載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半夜三更傳衣缽給六祖慧能大師的傳說蛻變而來。

 

《西遊記》描述唐僧曆經八十一難,與妖魔鬥法的故事,是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述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參奇幻多變的《降魔變文》描寫舍利弗如何降魔鬥法這兩本經書的啟迪。《西遊記》中三位徒弟的法號:悟淨、悟能、悟空(修煉的三層境界),就可以看出唐僧的寓意——隻要跟著師傅,就能頓悟佛教道義,終成正果。

 

這裏的可以理解為領悟,這是一種非言傳的心靈的溝通,意者點到為止,受者心領神會。

 

  師徒四人中排次最低的是沙悟淨。“是指遠離塵世,尋找心靈的淨土”之意。初入法門,修行尚淺,求清淨心,不被塵世所擾,重點在悟。此為佛門修行的第一境界。

 

  八戒法號悟能,原是天蓬元帥,功夫雖不及悟空,但不低,有一定的道行héng)。隻因欲望太多,頗受局限悟能即是要恪守欲望,警戒約束。所以天蓬元帥也叫八戒。

 

  悟空在取經路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師徒四人他法力最高,本領最強,能騰雲駕霧七十二變。佛家道家都追求的境界放下執著,返璞歸真”。悟是過程,空是結果。悟空是修行者的最高境界。

 

  悟淨、悟能、悟空,三層境界,層層遞進徒弟三人追隨唐僧曆經磨難最終到達西天取得真經,是勉勵求佛問道者通過修行終成正果。

 

  小說通過主角孫悟空戰勝各種妖魔鬼怪、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 的故事,塑造了一個不畏艱險、不懼邪惡的鬥戰勝形象。

 

 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鬧天宮》一段,作者通過抑道揚佛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封建統治的不滿。孫悟空能翻十萬八千裏的跟鬥,卻翻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最後歸正,成就正果的結局,宣揚佛的威力無比,佛法無邊的思想。

    
  《三國演義》描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但小說開卷詞卻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西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明顯滲透著佛教的人生虛幻思想。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學名著。但是,我們看到作者曹雪芹(包括續作者高鶚)在世界觀和創作方法上,受到佛教(主要是禪宗)的影響較深。

  
  《紅樓夢》開篇交代一僧一道將一頑石投入人間,開始了一段轟轟烈烈最後又不免傷感落淚的奇妙旅程。故事從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到最末一回“賈雨村歸結紅樓夢”,從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到賈寶玉出家為僧,描述兒女纏綿之情和榮華富貴之樂,但結局是窮困潦倒,分崩離析。全書以夢開始,以夢告終,貫穿著佛教的人生如幻,世事無常,因果報應的思想。

  
  佛教禪宗思想對曹雪芹的影響很大。禪宗的反傳統精神,在《紅樓夢》中有所反映,如書中有“寶玉悟禪機”,“寶玉妄談禪”等種種描述。  


  曹雪芹在禪宗哲理方麵,造詣很深。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與賈寶玉朝夕相處的林黛玉為了檢測寶玉的佛學水平,引寶玉的名字出題提問:“寶玉我問你,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竟不能答,引起黛玉和在場的寶釵一起大笑說“這樣愚蠢,還參禪呢!”過了不久,寶玉聽到一個有意義的曲文,自以為對禪機有所領悟,當即寫了一偈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黛玉看了認為還未盡善。就續了兩句“無立足境,方是幹淨。”把寶玉還認為有一個主觀存在的立足境,也根本否定了。這一徹底否定,正符合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的根本精神。


  《封神榜》敘述商末政治紛亂和周武王伐商的故事。全書有很多佛仙鬥法故事描寫,其中有的人物塑造直接采用佛典,如哪吒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門天王(托塔天王)的三太子。 

 
  此外,我國自元代出現雜劇表演形式之後,才有了今天的正戲劇。戲劇祖宗元雜劇的取材,許多都是直接取自佛教故事。如鄭廷生的《布袋和尚》,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都很著名。延續至明代雜劇《觀世音修行香山記》,《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等,也是戲曲中深受佛教影響的例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