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慘絕人寰的河南饑荒——(3)橫征暴斂

(2017-12-24 09:23:43) 下一個

 

3)橫征暴斂

 

“民以食為天”,在經濟落後的舊中國就更是真理。

 

 當時最為敏感的是糧食問題,而參戰部隊本身也消耗了大批的糧食。

 

 民國時期,中國還沒有能力構築機動化的軍事後勤體係。當時的軍隊仍舊沿用幾千年來古老的“就地取材”方式保障後勤,包括軍糧、馬草甚至兵員補充都有駐紮省份解決,以節約運輸成本和時間。

 

 抗戰時期的河南境內,常年有數十萬國軍駐防,這無疑又是河南人民身上的沉重負擔。

 

從公元1937年的抗戰爆發到1942年的遭災共5年時間內,河南出兵糧的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這就告訴我們,即使風調雨順,繳糧納稅之後的當地農民,也隻能靠野菜雜糧勉強度日。

 

    軍隊向民間的過度索取,使當地的抗災能力已瀕於臨界,許多百姓以陷入破產的邊緣,一旦天災降臨,饑荒的爆發就在所難免了。

 

其實早在公元1942年底,國民政府已經同意撥給河南2億元賑災(一億為賑款,一億為貸款),但又同時強調軍糧征收不能減免。這顯然是一項社會管理與軍事訴求相衝突的矛盾政策。

 

 中國從古代起,一直沿用先免後賑的救災順序,蠲(juān 去掉)免稅賦應該是政府的首要反應措施,賑濟的同時又不免賦稅無異於折騰百姓。

 

 實際上,聽起來很大的兩億元款項在糧價飛漲的當時隻能購到兩千萬斤糧食,300萬之眾的災民每人也就均分6斤多點,用來打牙祭差不多,救人一命就顯得無能為力。

 

這時候,國民政府的銀行係統又爆出數起發國難財的特大貪汙案,各級貪官汙吏還要從兩億災款中再刮走一層。

 

 2億元要想變成糧食,還要經過運輸、配送等一段時間才能到達災民手中。對於在死亡線上掙紮的災民來說,人命決定於時間。

 

    為了保證軍人的口糧,蔣介石采取“棄民保軍”的殘酷政策,國民政府對河南剛性征糧,好不手軟。

 

    時任河南省府主席的李培基因此向戰區司令蔣鼎文懇請免除軍糧,蔣鼎文一句話給噎了回來:“餓死了災民,地方還是中國的;如果餓死了當兵的,我們就會亡國。”

 

    正是這種政策的主導,到公元1943年元月底,國民政府從河南共征收3.4億斤糧食,300萬災民人均被搶走110多斤。

 

    為了征糧,國民河南政府分派大員到各縣甚至各鄉,名為視察災情,實為親臨督促。農民交不出時,地方保丁便深入到家中“坐催”,吃人家的,住人家的,逼著農民把所有值錢的東西賣掉納糧,甚至出現過百姓把僅有的一點麥子交軍糧後全家服毒自盡的慘劇。

 

    國民政府官辦通訊社中央社還曾因此發消息說:“河南人民深明大義,罄(qìng 用盡)其所有,貢獻國家。”

 

    應該提及的是,對於大災,蔣介石政府奉行:棄民保軍,假救災真奪糧;而中國共產黨的陝甘寧根據地則因此接收了很多災民,贏取了大量的政治資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