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宋陵故事(18)石雕欣賞

(2017-12-23 15:37:45) 下一個

 


石雕欣賞

 

        (編者按:這是我多少年以前收集的資料,是一位行家的成文。因為忘記了作者的尊姓大名,故略加修改後呈現給博友,以示紀念。)

 

 

       

        宋陵石雕的問世大體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個陵為早期作品。中期的有永昭、永厚兩個陵。而晚期是指永裕、永泰兩個陵的石雕。

 

        每個陵的石雕根據時代不同而各具特色,讓人耳目一新。

 

        早期的宋陵石雕,從縱向說,它繼承了唐代氣魄雄偉、刀法簡練的特點;從橫向看,更受到了佛教雕塑及繪畫等藝術的影響。集中表現為:簡練中追求精細,寫實中亦有誇張;既照顧整體又重視局部,既不失神似又力求形似。奠定了宋陵石雕藝術風格的基礎。

 

        宏偉大氣的太祖趙匡胤永昌陵石雕,上承唐、五代的藝術風格,又首創了不少新的內容:

        軀體龐大、純樸可愛的大象雕是宋代之前所沒有的,發短而卷曲、貌似非洲人的象奴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碑形浮雕瑞禽也屬宋陵獨有。它上繼唐陵的駝鳥浮雕而加以豐富和發展,馬麵、龍身(有鱗)、鷹爪、鳳尾,背景襯以山嶽,出沒其間的小獸與之呼應,可謂構思奇特,惟妙惟肖。

 

 

 

       

        甪()端也是首創,它概括了南北朝到唐的一些神獸(如麒麟、天祿、翼馬等)的特點而加以變化,頭如麒麟,獨角,但上唇特長,獅身,有翼,四爪,開創了宋代神獸的無以倫比。

 

 

 

   

        石羊頸部修長伸出,作高瞻遠矚之態,表情溫馴,體態俊美。

 

 

 

   

        仗馬與控馬官,既繼承了唐陵風格,又有所發展(一般唐陵馬旁僅一控馬官,此增加為一對)。仗馬顯得雄姿駿健,豐滿圓潤,比例準確,刀法洗練,為宋陵同類石雕中之傑作。

 

 

   

        鎮陵將軍頭戴二梁冠,虎背熊腰,兩手拱前,拄寶劍,氣概軒昂。其麵部刻劃右頰比左頰略為窄瘦,正麵看去似乎不大舒服,但因透視關係,祭陵者由南向北一路走來,所見到的將軍臉麵,眉目生威,側視行人,全無不當。

 

 

   

        趙光義作為太祖之弟繼掌政權,試圖超越前人,雖未達到預期目的,但為中原內地的發展造就了安定的環境,推動了經濟的大步向前。所以,趙光義的永熙陵規模與石雕氣魄都超越趙匡胤的永昌陵而成為早期的代表。

 

        趙光義的永熙陵石雕更加高大,人像麵部豐腴,表情威嚴,給身臨其境者以赫赫壓人之感。粗略一看,雕像頭大身粗,比例不當;但近前仰視,不但沒有了變形之感,而且軀體偉岸之覺陡增。這種根據透視原理而加以變形的表現手法,是唐代佛教雕塑傳統繼承

 

       在雕刻技法上,永熙陵石雕刀法細密,寫實傾向加強,個性刻劃也較為突出。

 

       石羊輪廓清晰,形象優美,無論造型與雕刻技法,為宋陵雕刻之上乘。當地群眾的順口溜:東陵(永裕)獅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足以證實了這一點。

 

 

   

       東側的客使,布包頭,大耳環,高鼻深目,手捧珊瑚與寶瓶等,似西亞阿拉伯民族形象。

 

       西側客使,戴平頂冠,手捧印,似東亞朝鮮、日本等國形象。

 

       人像的表情刻劃,強調對於墓主去世的哀傷之情。

 

        鎮陵將軍盔甲上的紋飾、兩胯處的浮雕去龍紋、虎頭怪獸等豐富細致的刻畫,體上表達了永熙陵石雕開始注重細節,造型上不求準確而求氣勢的風格。

 

 

 

    

       宋真宗的永定陵地處曠野,兩旁沒有村舍,遠觀益顯其氣勢,很符合宋真宗善於輔張的個性。他曆史上偽造天書,舉行封禪,大興土木,所以將陵墓建造的規模壯闊,似在情理之中。

 

       甪()端軀體壯偉渾厚;石虎高踞,伸卷尾於前;氣勢雄健的走獅,身披鐵鏈,張嘴作怒吼之狀,連鬣(liè 指動物頸上的長毛)毛等都有細致刻劃,表明永定陵的石刻紋飾明顯重於永熙陵。

 

 

 

   

        人像方麵,文臣臉型清俊,兩眼下視,嘴角略微下垂,在憂戚的表情中帶有莊重。

 

       武臣與鎮陵將軍,方頭大臉,肌肉發達。

       宮人與內侍,眉目俊秀,有的手執球仗,有的執花骨朵成佛塵。

 

       客使形象與手捧諸物,大致繼承前代,其西側由南往北第二人頭戴雞冠帽,耳戴大耳環,赤腳,肩披鬥篷,手捧犀牛角,似來自南洋,形象鮮明突出。

 

        宋仁宗和宋英宗時期,政策守成邊境穩定。宋初廣泛吸收地主階級文人參與政治的政策,至此也看出其積極的效果。包拯的政治活動,歐陽修等掀起古文運動高潮,都推動了詩、詞、繪畫、雕刻的向前發展。

 

        由早期向晚期的過渡,是宋陵石雕風格的形成時期。

 

        仁宗的永昭陵和英宗的永厚陵,石雕風格很為接近。特別是人像雕塑方麵變化尤為明顯:完全擺脫了早期受晚唐五代的影響,由粗壯厚實、肥胖壯健(有時近於臃腫)而向晚期的胖瘦適當、修長俊美過渡;其形象刻劃有所加強,文臣突出其雍容不迫,有的微作弓背之態,以表現其文靜和彬彬有禮。永昭陵的鎮陵將軍,也老成持重,著重刻劃其內在的力量涵蓄與哀戚的神情,沒有橫眉張目之感。永厚陵的文臣像,更是顯得溫文儒雅,人物衣紋用平刀法結合線刻,能結合體積變化,顯出袍袖的高大厚實和形體的轉折。

 

        到宋神宗趙頊()接位,宋朝統治危機日益尖銳,催生王安石變法。其間變法派和保守派博弈十分激列,最後以變法失敗告終,而北宋的統治也由此日益走向下坡路。哲宗親政又複新法,但很快去世。到徽宗時期,雖也提出恢複,而新法已經變質;徽宗趙佶()與蔡京腐朽集團大肆搜刮揮霍,民族矛盾、階級鬥爭日益深化,農民不斷起義;金兵南下,徽、軟二帝被擄;北宋終致滅亡。

 

        然而文學藝術與政治經濟的關係並不劃等號,其發展是錯綜曲折的。由於王安石變法,促進了郭熙山水畫派以及崔白、吳元瑜花鳥畫派的革新,這一時期的畫院達到空間繁盛的時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書法上的成就也形成了時代的風格。在雕刻藝術上,北宋的神宗、哲宗、徽宗時期也完全臻於成熟,故永裕陵,永泰陵石雕是宋陵石雕最為突出的藝術精品。

 

        這個時期的動物雕刻,除了強調其前的動勢與細部刻劃以外,也側重到神韻,風韻的表達。

 

        永裕陵的石雕走獅不但比例準確、搖頭擺尾,神態誇張外,甚至拴在頸旁搭到背上的鐵鏈,也與整個獅子的動勢天衣無縫。永泰陵走獅長腿壯身,悲容滿麵,雕刻技法達到獅子雕刻的藝術頂峰。

 

        永泰陵石象眼眶的皺紋等細節刻劃都非常細膩,連轡勒形成的皮膚凹陷都有生動的表現,使大象溫馴樸厚的性情更為突出。

 

        當時的雕刻師們不但征服了頑硬的石頭,而且也賦予了作品以強烈的生命力。瑞禽浮雕姿態多變,疏密交錯,給人以整體動態的感覺。碑形外框的平直被打破,直線中蘊含曲線美。尤為宋陵浮雕中的珍品。

 

        這時石雕中的文臣身軀顯得特別修長苗條,臉型不胖不瘦而俊秀,表情刻劃突破哀戚程式,而著重刻劃大臣的深謀遠慮,或者風度瀟灑、飄飄閑雅。強調內心精神狀態的刻劃,是這時的石雕達到一定深度的標誌。

 

        在刻劃人物麵部時,額丘、眉弓、額骨、下額等解剖結構點都能準確把握,且圍腰玉帶的細部都透雕出精致的人物花紋。

 

        鎮陵將軍的形象肥胖豐滿,而宮人則表現的眉清目秀,亭亭玉立,端莊而俊美。

 

        客使雕刻也能突破前代,獲得傑出成就。

 

        永泰陵的客使,頭戴毛氈翻沿尖頭高冠,上裝下沿呈弧形如今之西裝,袍服下垂如裙而多褶紋,形象極為寫實。另一客使,兩手拱於胸前,腰圍布帶,衣紋處理不用平刀法的直線條,而是自由圓轉、貼身,衣紋與形體的關係不但寫實極強,而且有絲綢的柔滑感覺,這種技藝尤為他處所不及。

 

        這些大臣、將軍、使者以及內侍、宮人,猶如在宮廷之中,各就各位,既表現了個體的形貌特征,又能體現整體的統一和相互的精神聯係。

 

        整個說來,這時的宋陵石雕已經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如果要找美中不足之處,則晚期的石雕藝術達到形式的完美之後,淡薄了早期壯建宏雄的豪邁氣勢,反映出北宋晚期的時代精神。

 

        曆史並沒有對北宋皇陵留情。

 

         “近聞索虜日相殘,秋風撫劍淚丸瀾。洛陽八陵那忍說,玉座塵昏鬆柏寒。” 

 

        北宋末年,金在中原扶植的大齊皇帝劉予元子劉麟 ,曾對北宋皇陵進行大規模盜掘。

 

        金朝入據中原後,陵墓區再遭蹂躪,陵墓建築徹底毀壞,珍寶被盜掘一空,甚至墓主的屍骨都蕩然無存。

 

        元朝時候,遭更大破壞,陵區盡犁為墟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命加以修葺,禁人樵采

 

        清朝年間,又分民戶看管,減免其賦稅、勞役。

 

        1982年,國務院公布北宋皇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宋陵並沒有真正安全。難忘那1995年,幾個盜賊將永泰陵的一尊文臣的頭像盜割走。曆經周折,這尊頭像終於在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的時候還給了中國。雖然頭像被保護起來,但身首離異將永遠是我們的恥辱,況且這樣的情況屢計不鮮。 

 

        毀掉曆史遺跡實在太容易。

 

        從北宋皇陵留下的幾百件珍貴的石雕來看,北宋皇陵既無奈又幸運,在其後的南宋皇陵便被損毀的片瓦無存。

 

        田野中的平和與蕭條讓人遙想,宋陵的石雕一直能守候下去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