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的石雕藝術
龐大的北宋皇陵群,原有石雕一千六百多件,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但至今尚存八百多件。皇帝陵的石雕數目都是六十件,即陵台前置內侍一對,四神門外各有一對石獅,南神門處石人一對,門外置鎮陵將軍一對。依次向南為:四文臣,四武士,六外國使臣,四石羊、四石虎、四石馬,八控馬卒,兩甪(lù)端、兩瑞禽,兩石象、兩象奴、兩望柱。後妃墓石雕三十五、六件,親王、公主等墓石雕十七、八件。石雕按爵位規定數目,體現了嚴格的等級製度。
永安陵的石雕手法粗獷(guǎng 粗野),線條平直,虎馬均實襠(dāng 褲腿相連的地方),形製矮小,表現了五代後期和宋初的藝術風格。
永昌陵石雕形製比永安陵大,鎮陵將軍像貌威武,大臣忠於職守,獅、馬都是空襠,鞍韉(jiān 馬鞍的下墊)齊全。特別是望柱,上刻牡丹盤龍,花紋清晰,栩栩如生,藝術水平較宋初有大的飛躍。
永熙陵的雕刻最精,形製高大,氣勢雄偉,每件石雕都經過精雕細琢,是宋陵石雕的代表作。
南靠乳台豎立兩根67O厘米高的八棱望柱,每麵寬36厘米,全柱刻滿一組組的雲龍、飛鳳、牡丹、鋪首等各種花紋,柱座為蓮花,高84厘米,柱頂呈尖形,望之巍然。
柱北有兩象,高25O厘米,長300厘米,背上搭鞍、坐褥,各馱一個蓮花座,傍立象奴。
象北有兩瑞禽,淨高33O厘米,寬187厘米,厚56厘米,東圓頂,西尖頂,狀如屏風,上刻深洞、幽穀、靈芝,中刻一怪鳥,馬頭、鳳尾、鷹爪,雙翅伸展,騰雲駕霧,麵對下側洞中驚恐萬狀的小動物,形象極為生動。
瑞禽北為二甪(lù)端,高24O厘米,身長26O厘米。圓頭、獨角、卷鼻、貌凶,赫然有欲鬥之態。
往北有八個控馬卒鞭策四匹駿馬,控馬卒身長33O厘米,頭戴宮紗帽,身穿長衫,手執鞭繩,形態自然。四匹馬領毛蓬鬆,鞍轡(pèi 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齊全,迎風而立。馬高24O厘米,身長312厘米。
再北有臥虎四隻,長IOO厘米,高228厘米。
虎北有羊四隻,四腿跪地,高235厘米,長IOO厘米,體態勻稱,膘滿肉肥,遠遠望去,點頭欲動,栩栩如生。
北邊排列六個外國使臣,這些使臣大部分來自我們的鄰邦,或我國邊疆地區。他們各自衣著本民族的服飾,手捧珍貴禮品,笑容可掬。
依次有四個武士分立左右,頭戴方山盔,披三節玉佩,手執長劍,形態威嚴。
再往北有四個文臣,頭戴方山冠,腰係玉帶,帶掛串珠,披三節玉佩,手捧朝篇,左脅挾長劍。
南神門外一對門獅,卷毛利爪,張口怒目,凶猛淩人。獅高21O厘米,身長29O厘米。
靠近神門兩側兩個鎮陵將軍,各高420厘米,豹頭,燕(hé 口腔上下的骨肉)頜,虎背熊腰,頭戴鳳盔,身披鎧甲,內套絲袍,腰束十三天王寶帶,下紮兩扇鬥獸腿裙,手執銷斧,威風凜凜,注視前方。
南神門處有兩個石人,身高32O厘米,方麵大耳,宮帽長袍,腰束寶帶,手執廉尾,聚精會神,嚴守己職。
陵台前放一長700厘米,寬34O厘米的拜台,靠近陵台有兩石人,身高310厘米,儀態溫順,東邊拱手侍立,西邊手執鷹尾。
此外,東、西、北三門各有一對門獅,南神門處還有上馬台。
永熙陵石刻是宋王朝興盛時期的作品,從它的雕刻藝術和形製之大,可以看出,國家的統一,使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文化藝術水平也有相應的提高。
永定陵石刻比較完整,與諸陵相比,僅次於永熙陵。
永昭陵雕刻與永定陵相似,其中以兩個瑞禽,為諸陵中較好者,石屏呈長方形,上雕怪鳥,張開雙翼,美麗的蓬瓣花尾象一把巨扇在雲天中揮舞。瑞禽背後群山拱翠,在幽穀深造、聳入雲端的山崖上,有無數天然古洞,下側洞中一小動物掉頭欲逃,構成一幅優美的畫卷,使人觀後如臨其境。
永厚陵雕刻較粗糙,石質也不好,有些石人多風化崩裂。表明了北宋王朝的經濟日趨沒落。
從整個宋陵石雕來看,它既繼承了唐末、五代的藝術風格,又有宋代石刻藝術的獨特之處。
早期文飾較粗,技法單調,石馬、羊、虎的下部不透雕,是標準的唐代風格。盛宋時期,形製高大,雕刻精巧,線條流暢。後期又顯得粗糙,線條簡單。
在雕刻技法上,渾圓、平直刀法並用,處理衣紋和細部采用細雕細琢,雕刻的形象逼真,姿態生動,表現了生動的寫實手法,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實感。
從諸陵石雕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勞動人民,在前代藝術雕刻的基礎上,又向前跨進了一步,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