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西村鎮滹(hū)沱村東南,孝西公路右側,座落著大宋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陵墓——永昌陵。
該陵墓規模宏大,墓前石雕栩栩如生,蔚為壯觀。
史料記載,這塊墳地是趙匡胤生前自己欽定的地方,並未經司天監來揣度風水,點定穴位。
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在這裏度過了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期,對洛水之北的千年帝都有特殊的感情。
自當上皇帝之後,趙匡胤便時時魂繞夢牽,懷念自己出生的地方,更想衣錦還鄉,遷都洛陽。
從國家安全方麵考慮,汴京(開封)地處平原,不僅無關塞山險可守,而且時時受到黃河泛濫的侵害。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還不斷南侵,給剛剛建立起來的宋王朝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 趙匡胤就一步步落實夢想,派人到洛陽修建宮室,完善設施。還不斷帶領群臣去洛陽考察,企圖感染、說服群臣,同意遷都。
以其弟趙光義為首的臣下,大都不想遷都洛陽。原因是這些後周舊臣已居開封多年,建立了豪華的官邸和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有的還與地方豪紳勾結甚緊,形成了一定的勢力,一旦離開汴京,猶如虎落平陽,風光不再。加上搬家要花費大批錢財,這些官僚都不願費那些氣力。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率群臣來到了洛陽,就住在夾馬營一帶,回憶小時候玩耍的樂事。當走到巷口時,他用鞭 子指著一個地方說:“朕憶昔得一石馬,兒為戲,群兒屢竊之,朕埋於此,不知在否?”群臣趕快派人向下挖,深土中果然一石馬昂首挺立,趙匡胤眷戀故裏之情愈發高漲。
一些大臣怕趙匡胤真的要遷都,不敢明目張膽的站出來進諫,便合夥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派人在趙匡胤留宿的地方鬧神鬧鬼,擾得趙匡胤日夜不寧。
碰巧,當時整天陰雨不斷,道路被衝壞,運往洛陽的糧草給養也遲遲不到,大家吃飯都發生了問題。臣下紛紛以此向趙匡胤進諫,謂天意不讓遷都。如果勉強,便會天降災禍,危及社稷,悔之晚矣。勸其仍都汴京,把洛陽作為陪都。待天時地利之順,遷都亦不為晚。
能夠聲色不動就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然心知肚明,隻好起駕回鑾。
鑾駕在淒風苦雨中緩緩東進,皇帝的心情和天氣沒有兩樣。他考慮的不僅僅是對洛陽的眷戀,最擔心的是百年之後,如果北方異族入侵,宋朝江山是否保得住。
滾滾車流來到鞏縣,趙匡胤攜戎更衣, 順便祭奠父親趙弘殷。當他步入永安陵園,跟隨父親征洛陽的歲月曆曆在目。想如今自己當了皇帝,連回洛陽盡孝道都受限製,不僅蕩氣逼腸,悲痛欲絕,便葡伏在父親陵前,捶胸頓足地大哭一場。跪在他身後的大臣們這時才感覺問題嚴重,嚇得連大氣也不敢出,其弟趙光義隻好出麵,勸哥哥節哀順便。
祭奠完父親,趙匡胤便登上閾(yù)台,迎著嗖嗖的陰風,麵向落日的方向,拿起弓,搭上響箭,發誓曰:“我生不能居西京,死當葬此地。” 弓弦響處,利箭直射墓地。眾臣唯唯諾諾,謹記心中。
回到開封以後,趙匡胤雖然當年十月就在“燭影斧聲”中死去,但他至死沒有忘卻遷都洛陽之事。
次年四月(公元977 年),繼任趙光義沒敢違抗兄長遺旨,將太祖趙匡胤葬於鞏縣,陵名“永昌”。
故事“燭影斧聲”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
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召太宗趙光義
入宮,屏退左右。在燭影下,遙見趙光義或離席,或躲離,而且聽
到趙匡胤引斧戳地之聲,當晚趙匡胤即崩殂(cú,死之意)。由於
趙匡胤沒有按照父死子繼的傳統將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兄終弟及傳
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