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
我國古代史中的“杯酒釋兵權”是指宋太祖趙匡胤巧妙解除將領兵權的故事。
公元961年(建隆二年),太祖與趙普定策,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qí美玉之意)等宴飲,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公元969年(開寶二年),他又故伎重演,罷王彥超等節度使,解除藩鎮兵權,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防止分裂割據。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初始,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說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很不服氣。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四至六月,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同年的九至十一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據揚州(今屬江蘇)起兵反宋。不到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擁兵自重。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麽原因?”
趙普說:“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說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qí美玉之意)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麵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麵的人鬧起事來,隻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頭說:“虧你提醒!。”
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qi,二聲,美玉之意)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要不是有你們幫助,我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麽緣故。
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麽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隻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幾位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職,廣置良田美宅,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為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上朝,幾位不約而同遞奏章,言稱自己體弱眼花,告老還鄉。皇帝當然恩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禁軍職務。
因為“釋”就是“解除”之意,故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
到了公元969年,趙匡胤在禦花園舉行宴會,招待王彥超等進京朝覲的節度使。觥籌交錯之間,他又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麽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麽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曆誇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麽?”
第二天,王彥超、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交出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曆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製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製的加強。宋太祖以後還兌現了與禁軍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製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製;各地行政長官由朝廷委派,甚至用文官管理軍隊。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宋太祖防止兵變的做法一直為其後輩沿用。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後來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趙匡胤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朝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製,造成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局麵,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由於“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一些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的政策和措施,又轉化成出發點的對立麵,“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國家逐漸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最終造成了宋朝的滅亡。
曆史上對“杯酒釋兵權”的評價分歧較大。
有人認為: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殺功臣,但宋太祖卻使用和平手段“杯酒釋兵權”,推杯換盞之間就將蓋主高官解職,成功預防了軍權旁落,這種安內方略值得推崇。
也有人認為: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措施,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在外患突出時,降低了部隊的作戰能力。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製軍隊,武將頻繁調動等,致使軍事積弱,無力解決邊患,在宋與遼、西夏、金的戰爭中連連敗北,造成兩宋亡於社會製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
也有人這樣總結: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製度,目的是接受強唐滅亡的教訓,徹底消除藩鎮軍製,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而兩宋亡於遊牧民族原因應從多方麵考慮:與兩宋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麵臨的是兩線作戰,隻能主守;更重要的是,這時的遊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強悍、靈活機動的特點,而且已經跨過農業社會門檻,實現了封建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兼具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優點。所以,也不能把兩宋滅亡的原因簡單歸結於宋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