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的建築格局
(附視頻)
156平方千米的宋陵雖然規模宏大,但建築模式卻大致相同,都取坐北向南的格局,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四部分組成。附近建有供祈禱用的寺院廟宇和帝後祭祀時留住的行宮。陵園四周植以柏樹、枳橘,禁止采樵耕牧。
上宮由鵲台、
上宮的第一道門闕台中之東闕台(東西闕台各一,相距42米,平麵呈方形,四壁陡直,巍峨高聳。)
乳台、
上宮的第二道門乳台中之西乳台(乳台平麵呈長方形,頂如魚脊。)
上宮的第二道門乳台中之東乳台(東西乳台各一,相互距離43米,北臨望柱。乳台南距闕台134米)
神道及石刻群組成。鵲台也稱闕台,是上宮的第一道門。乳台是上宮的第二道門。 兩乳台與南神門遙遙相對,氣勢森嚴。鵲台、乳台四邊砌以磚石,上建樓閣,十分壯觀。乳台往北是神道,也稱禦道,是進入宮城的道路。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
神道東側的石刻
自南往北是:望柱一對,
宋陵神道兩側的望柱,南靠乳台豎立,67O厘米高,八棱,每麵寬36厘米, 全柱刻滿一組組的雲龍、飛鳳、牡丹、鋪首等各種花紋,柱座為蓮花,高84厘米,柱頂呈尖形,望之巍然。
大象及訓象人各一對,
神道兩側的石象及訓象人。石象,高244厘米,長381厘米,長鼻內彎之地,四腿佇立,背上搭鞍、坐褥,各馱一個蓮花座。象奴發束卷,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腰係革帶,雙手對握長柄鎬,身寬102厘米,高290厘米,泰然立於象旁。
瑞禽一對,
北宋皇陵石刻中的瑞禽,高33O厘米(不帶底座),寬187厘米,厚56 厘米,東圓頂,西尖頂,狀如屏風,上刻深洞、幽穀、靈芝,中 刻一怪鳥,馬頭、鳳尾、鷹爪,雙翅伸展,騰雲駕霧,麵對下側 洞中驚恐萬狀的小動物,形象極為生動。是我國史存石刻中唯一的珍品。
甪(lù)端一對,
神道兩側的神獸——甪(lù)端 ,高24O 厘米,身長26O厘米。圓頭、獨角、卷鼻、貌凶,有赫然欲鬥之態。
馬及控馬官四對,
東西各兩對控馬官:馬身長336--340厘米,高220--227厘米。控馬官身寬98--110厘米,身高302--360厘米,其一臂搭汗巾。
虎兩對,
虎身前傾,圓目,齜牙,生動奇特,身長140--194厘米,身高189--234.厘米。
羊兩對
石刻羊昂首跪臥,其中一口微張,似叫有聲。身長178--262厘米,高211--242厘米。
客使三對,
神道西側的文臣,頭戴方山冠,腰係玉帶,帶掛串珠,披三節玉佩,手捧朝篇,左脅挾長劍。
武將兩對,文臣兩對。
宮城南城門外有獅子一對,
南神門外兩闕庭門首的一對門獅:身長275—300厘米,身高200—210厘米。左牡(mǔ 雄性)右牝(pìn 雌性),雄峙於東西兩闕庭門口站立,卷毛利爪,耀武揚威,張口怒目,凶猛淩人。。牡獅卷鬣(liè 頸上的長毛),牝獅披毛,均頸束帶圈,圈係掛鈴和纓穗,後背垂花結帛巾。
傳臚(lú)一對,鎮陵將軍一對,
靠近神門兩側兩個鎮陵將軍,各高420 厘米,豹頭,燕頜,虎背熊腰,頭戴鳳盔,身披鎧甲,內套絲袍, 腰束十三天王寶帶,下紮兩扇鬥獸腿裙,手執銷斧,威風凜凜,豹視前方。
南神門外還有兩個宮人(太監)。東、西、北神門外各置石獅一對。
北宋皇陵現存石刻近千件,是我國石刻遺留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堪稱宋代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望柱排列在石刻群之首。帝陵望柱通身刻有龍形飾紋,後陵望柱刻有鳳凰飾紋。象為外國貢物,設石象以示威嚴。石象雕刻身披錦繡,背飾盛開的蓮花。瑞禽呈馬頭、龍身、鳳翼形狀,富有浪漫色彩。甪(lù)端又稱“獬豸(xiè zhì 古代傳說中的怪獸,能辨善惡曲直,在人爭鬥時會用角頂壞人。)”、“豸貘(zhì mò 豸指貓虎之類的長脊動物;貘,熱帶的哺乳動物,皮厚毛少,前肢四趾,後肢三趾。)所刻甪(lù)端為獅吼狀,顯得雄壯無比。《宋史》載:甪(lù)端為神獸,它“日行八千裏,又曉四夷語,明君聖主在位,則捧書而至”。帝陵前設置這種神獸,表示宋代各皇帝是“受膺天命”的“聖君明主”,與瑞禽、石羊同列陵前以示吉祥。所置客使高鼻深目,發髯卷曲,服飾別於中國,以顯示宋王朝和周圍各國的政治經濟往來關係。置於南神門外的宮人,飾簪(zān 綰住頭發的首飾)珥(ěr 珠玉耳環的書麵用語。)、戴襆(fú 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頭,麵目溫順,顯示出侍奉皇帝時那種俯首聽命、小心翼翼的神情。
宮城四周築有神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一神門。四角築有高台,上建樓閣。南向的神門裏有一座獻殿,是王室祭祀的地方。宮城正中是陵台,就是墓塚,形如覆鬥。
陵台底下有地下宮殿,也稱皇堂,是皇帝靈柩停放的地方,深十幾米至三十幾米不等。四周磚石砌成,頂繪天象圖,周圍繪宮殿樓閣。
北神門外有下宮,建有正殿。皇帝辭世後,其靈柩運陵園時,暫時停放在這裏。其他建築甚多,或供祭祀,或供守陵者居住。隻是經曆上千年的風雨侵蝕和戰亂破壞,地麵上的殿堂廊廡(wǔ 指大堂周圍的走廊)早已蕩然無存。
現在的宋陵公園,隻是根據史籍記載將永昭陵恢複了部分建築。盡管皇家氣勢初現,但離恢複曆史原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