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昆明沿革
公元1976年9月,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昆明呈貢區龍潭山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人類遺址,其中有厚達一米的灰燼層和豐富的骨炭殘渣,向人們展示了早在幾十萬年以前,滇池地區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這些“龍潭山人”已經能夠用火向自然界鬥爭,並且已經走進了熟食時代。
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古老的“滇人”已經密集地聚居在滇池周圍,他們除了捕魚打獵以外,還能從事種植稻穀、掘井灌溉、製作陶器和簡單的服裝。到了西周,他們已經能夠製作精美的青銅器,進入奴隸製時代,密切了與中原文化的聯係,這些都可以從昆明晉寧石寨山的滇王及王室貴族的墓葬中出土的四千多件青銅器及部分鐵器中證明。
據史籍記載,大約在2300年前的戰國後期,當時的楚國頃襄王派大將莊蹻(qiāo舉足)率眾兵進入雲南,由於當時昆明市區大部分還是汪洋,他們就居住在滇南現在的晉寧、昆陽一帶,這是內地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到滇池的先例。莊蹻要求部下改變穿著,尊重當地風俗,與當地民眾友好相處,把內地相對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傳播到邊疆,這就是史載的“變服從其俗,以長之。”莊蹻還“修池立國”,在滇池南部修築苴(jū粗麻,苴蘭,用粗麻做成的藍色衣服。)蘭城(在晉寧的石寨山)作為滇國的首府,這便是昆明地區最早的城市。到了漢代,滇國歸順,受到漢武帝的加封,接收漢武帝賜給的金質“滇王之印”。
雲南民族文化村中巨石上的“滇王金印”鐫刻
民族文化村中的“滇王金印”巨石
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漢武帝在這裏設益州郡,首府就在滇池縣(今晉寧一帶)。漢武帝開滇,雲南開始設郡縣製,開曆史先例。繼後一千年來,滇池縣基本上都是昆明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益繁榮,逐漸帶起了周圍的城鎮,如昆明東北的穀昌縣、安寧地區的連然縣等。唐代封建帝國的強盛,加強了對雲南的控製,在滇池地區設昆州,轄益寧、晉寧、安寧、泰臧(zāng 善好之意)(今綠豐)四縣。因昆州在滇池西岸的交通要道上,在今昆明西郊馬街附近,故滇池又稱昆池。昆州的建立,在昆明壩子內完成了中心城址從南向北的轉移。
從唐代中葉的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南詔國創建昆明城開始,昆明已經走過1200餘年的滄桑曆史。
765年,南詔國為適應向東發展和對東方廣大地區的統治,南詔王閣羅鳳命其子鳳伽(qié泛指佛寺)異在昆明壩子創建了拓東城,即開拓東城的意思。昆明壩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發展水平,使它很快成為南詔的第二個行政中心。當時的拓東城,就在盤龍江與金汁河之間,現今昆明市區的東南隅,現拓東路從中通過,也因此而得名。為擴充其勢力,南詔曾大量從滇西北、滇西南以及望外喻等地大量移民,其人口總數驟增之十萬。與此同時,拓東城周圍也出現了一些文化建築,如始建的補陀羅寺(今天的圓通寺),東寺塔、西寺塔等一直保存到現在。
到宋、遼、金對峙的公元937~1254年間,雲南是大理地方割據政權,雖然中心仍在洱海邊,但稱為善闡的今昆明市區是大理所屬八府之一,其地位僅次於大理國的行政中心。當時的善闡城的位置,已經移到盤龍江西岸,相當於現在的昆明市區南部。大理國主段素興時,曾在善闡興修水利,設堰築堤,廣營宮室,極盡奢靡之能事。他在金汁河上築春登堤,在盤龍江上築雲津堤,遍種迎春黃柳,前湧碧波,後列遠山。每當傍晚,雲津渡漁燈萬點,把這座古城點綴得格外好看,充滿濃鬱的詩情畫意。
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陷大理。第二年,忽必烈派大將兀良合合攻克善闡統一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元王朝在今昆明市設中慶路和附部縣昆明縣,滇池地區重新成為雲南的行政中心,而且一直延續到現在。元朝封梁王為雲南省最高統治者,但由於蒙古族內部的鬥爭,元世祖又派賽典赤、瞻思丁為雲南平章政事,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管理雲南政務。
中慶路不但是一個商業繁榮的水陸碼頭,也是民族特點十分濃厚的城市。賽典赤統治雲南六年,昆明壩子得到了很大的開發。他係統地開發水利,在盤龍江上遊選址創築鬆花壩,設閘門,人工控製江水流量;疏浚六河,形成農田灌溉網;開鑿石龍壩,疏浚滇池出水口等,讓昆明壩子增加良田萬頃,滇池水麵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還減輕賦稅,倡導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商業貿易,使昆明發展成為一個農、工、商、學薈萃的繁華都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公元1280年)到達省會(昆明),名雅致,係一壯麗大城,城中有商人和工匠,為雜居之地。”此後,昆明的城市建設有東北向西南發展,經過元、明、清幾個朝代,才形成以現在的市中心為主要區域的功能齊全的城市。
公元1381年,明朝替代了元朝對昆明的統治,封沐英為黔國公鎮守雲南。沐英從江南和江西移民250多萬入滇,昆明壩子是移民比較集中的地方。大量內地人口湧入昆明,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科學知識,也改變了民族的構成,昆明壩子以漢人為主的情況就是從明朝開始的。
雲南府城內的生活特點、風俗習慣也變得和內地基本一樣。地理學家徐霞客就十分讚賞(雲南)邊疆與內地“千裏同風”的大一統盛況。他當時在昆明的寓所就在今天的順城街。
明清之際,昆明經曆了較大的變化。明末起義軍李定國等“四將軍”於公元1647年進入昆明,改地名為雲興省昆明府,附郭縣為通海縣,控製著雲貴兩省。公元1656年李定國迎永曆帝到昆明,昆明於是成為南明的“滇都”,今雲南大學成了南明的皇宮,後永曆帝又遷到五華山。公元1659年農民起義軍將領孫可望降清,帶領吳三桂進昆明。吳三桂被清庭封為平西王,成為雲南的實際統治者。公元1662年,吳三桂在逼死坡勒死了永曆帝,直到公元1681年自己也被清軍平定。
清朝從1681年開始直接統治昆明,所轄4州7縣,比今天的昆明所屬的4區4縣還要大,城郭縣仍稱昆明。城府雖幾經加修,但位置與規模皆沿明製未變,隻改了城門名稱。當時的滇池水位繼續下降,城南、城西出現了大片良田,子河密集,閘、壩、涵洞大增,組成了灌溉網,成為新的農業區。
為了方便運輸,吳三桂時開挖了今天的大觀河用來運糧,在小西門外挖了篆塘,從此,碼頭西移到小西門外,且要靠十多裏的人工運河才能和滇池相通。後來,大觀河逐漸堵塞,解放後,又往西開挖了新篆塘,即今客運碼頭。
經曆了明清兩代將近500年的發展,昆明已經具有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城市形象,成為一個商業繁榮的都會。清代的雲南府城官府衙門遍布,還在今雲南大學校園內設貢院,用科舉考試的方法為全省選拔人才。寺、觀、牌坊之多,更加驚人。祠廟近60處,奇觀多達126處,城內大小街道150多條,巷道400多條,城郊有3坊、24鋪。同時,外來商人大大增加,一批全國著名的文人也在昆明出現,推動了當時昆明地區文化水平的提高。
近百年來,昆明一直是雲南民主革命的中心。公元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之後,雲南便緊接著爆發了昆明“重九”起義,趕走了最後一個雲貴總督李經曦,結束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
1915年,民族英雄蔡鍔將軍又在昆明點燃了反帝反封建的烈火。1926年,雲南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讓昆明人民的革命鬥爭匯入了新民主主義的洪流。1945年在昆明又爆發了震驚全國的“一二·一”運動。
今天的昆明,正以嶄新的姿態,由國際知名旅遊勝地兼負泛亞商品集散地、東南亞的商業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