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下關風
下關疾風是蒼洱之間主要的風源。冬春為甚,夏秋稍小。它從西洱河穀向東勁吹,尤以冬春季節風勢速猛,瞬時風力可至八至十級,平均風速為4.2米/秒,瞬間最大風速27.9米/秒,大風年均日數78.5天。風期之長、風力之強十分罕見,其呼嘯之勢讓我在兔年歲首初遊大理時偶見崢嶸。
下關風勢之威力以天生橋出風口為劇,所以在大理火車站(下關)停留的遊客,周圍山口遍布的大風車讓人不敢輕易忘懷,下關也因此贏得“風城”之美稱。
雖然疾風驟起時讓天地動容,但從未給人間造成災害性的威脅,甚至對有幸相逢的遊客來說,倒像一首波瀾壯闊、撩人心弦的“迎賓曲”。
下關風是其特殊的地勢造成的:下關地處蒼山和哀牢山之間,這是一個狹長的山穀出口,西洱河穀為東西方向的深切斷層穀,北為高聳的點蒼山,南為哀牢山與無量山合圍環抱,從而形成了南北兩麵的屏障,阻擋了空氣的東西對流,導致西洱河穀的“狹管效應”。
連綿百裏的蒼山擋住了大氣環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風氣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灣的季風便通過這山穀進入下關,形成了冬春季節強勁的西風和夏秋之交的西南風,終年不歇。
進入下關壩區以後,因氣流擴散,風勢才逐漸見緩。下關風雖然猛烈,但不攜灰沙,烈風拂麵卻讓人神清氣爽,而且對調節氣溫起著重要作用。
下關風能成為一景,自有其獨到之處。因它攜帶的是印度洋的暖流,故深冬季節雖有陣陣寒意,但卻減少了壩區的霜凍;夏季又催生了陣陣清涼,使人敬而愛之,形成了下地區“風往東吹、水往西流”的自然環境。
由於入口處兩山狹窄,中間成槽形,風進去後會產生上竄下跳、甚至回旋的狀況,因此就產生了一些奇異的自然現象。比如行人迎風前行,風揭人帽理應落在身後,但在下關卻會飄落人前,不了解下關風特殊成因者,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也因此成為曆代文人名士無限感慨與讚歎的大氣景象。
下關風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這樣一段離奇的傳說:
雲南海東道士有個得意門生叫王宏,他和白狐仙結為夫妻。白狐仙煉有寶珠一顆,常讓王宏含在嘴裏,他因此有些道行。
王宏與村裏姓千、姓萬的兩家有仇,他因此告訴老師說要殺千家屠萬家以報冤仇。海東道士聽錯了,以為他要大開殺戒,血染千家萬戶,於是趁王宏從東海跨到西海之際,用硯盤把他打入海底。
為救丈夫,白狐仙隻好向觀音老母求救。觀音老母賜她六瓶烈風背著,告訴她此風能把海水吹幹,但背著六瓶風不能與人說話。
白狐仙來到下關江風寺息腳,恰遇一婦女肚痛要生小孩。婦女請他出寺找人,她應了一聲,五瓶風因此遁入地洞。她把剩下的一瓶風放在蒼山頂上,對著洱海直吹。大風一吹,山頂便出現一朵雲,她站在雲頭,希望能看到海底的丈夫,因此成了一朵“望夫雲”。而下關因地下隱有五瓶風,便成了“風城”。
這是我在當地農民的田野裏拍到的照片。當時狂風大作,瞬時風力可能達到九到十級,刮得我站立不穩,有幾次差點從石堆上翻滾下來,當地農民屋頂的鋁合金瓦楞在狂風裏發出可怕的哨音,連崇聖寺公園內的播音員都多次提醒老人及小孩遊客注意安全。這讓我想起了當地白族人民對自然現象望夫雲的美麗傳說。這是否為美麗的公主翻江倒海尋找心上人?但願如此!但我更相信科學的解釋,這是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