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金馬碧雞之昆明
兩千餘年曆史的古城昆明,是我國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漫步昆明的大街小巷,許多罕見的文物古跡都會迎麵向你撲來。金馬坊、碧雞坊、忠愛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昆明人為什麽愛用“金馬鍾秀,碧雞呈祥”來歌頌自己的故鄉呢?這與昆明壩子(地理學中的盆地在雲南口語成壩子)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翻開地圖,眼前的昆明城就處在金馬碧雞兩山的夾峙之中。東麵,金馬山勢若駿馬,昂首奔騰;西麵,碧雞山(西山)猶如鳳凰,迎風展翅,氣勢巍峨。明朝擔當和尚曾吟詩讚昆明雲:“一關在東一關西,不見駿馬見碧雞,相思麵對三十裏,金馬嘶鳴碧雞啼。”賦予金馬碧雞以美好的形象。連偉人毛澤東都推崇的大觀樓長聯中都這樣寫昆明的神韻:東驤(xiāng 昂首奔馳之意)神駿(jùn 馬中良品),西翥(zhù 鳥向上飛)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gǎo 未染色的絹)素。我們可以理解為:東邊的金馬山,像飛奔的神馬;西邊的碧雞山,像展翅的鳳凰;北方的長蟲山,像起伏爬行的長蛇;南端的鶴山,像潔白羽毛的仙鶴飛翔。有這樣美麗的概括,昆明人當然願意把它做為故鄉的象征。
鑲嵌在昆明拓東路博物館外牆麵的金馬碧雞圖(圖片珍貴之處在於不可複製性:在拍攝圖片時把拍者一塊兒攝進去)
關於金馬碧雞的文字記載和傳說很多,無一不證明昆明地區的富庶。《漢書音義》中有“金形似馬,碧形似雞”的記載,說明這一帶的山區多產黃金和美玉。造成“洛陽紙貴”的左思在他的《蜀都賦》中因此用“金馬騁光而絕影,碧雞倏忽而耀儀”的字句來讚美昆明的富盛。漢宣帝對金馬碧雞坊更是心馳神往,特派持節使王褒從長安千裏迢迢到益州(今雲南)拜祭。沒想到由於路途勞頓,在半路上病倒了。為了完成宣帝交給的任務,王褒在今天的西昌寫了一篇《移金馬碧雞頌》:“持節使王褒,謹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馬,縹碧之雞。處南之荒,深溪回穀,非土之鄉,歸來,歸來。”遙祭金馬碧雞二神。大意是懇請金馬碧雞神,不要在雲南這樣的蠻荒之地再呆著了,請到內地來,讓中原地區更加繁榮吧。由此可見,在漢代的時候,金馬碧雞就已經被認為是天下的瑞獸了。到了唐代,昆明人便把昆明東麵一座山叫做金馬山,西麵一座山叫做碧雞山。明成祖永樂(公元1403~1425)年間,昆明人更是在昆明城外修建了金馬碧雞坊,希望這兩隻瑞獸可以保一方平安。
現在的金馬、碧雞兩坊,矗立於昆明城拓東路與金碧路交界處的金碧廣場內,金馬坊在東,碧雞坊在西,兩坊相距60米,除了正中金馬碧雞四個大字和須彌座上的浮雕不同外,從外形,結構,色彩和尺寸上講都是相同的。金馬碧雞坊是“四柱三開間”的歇山式牌樓。坊高14米,寬18米,側樓高11米。中門上方是“八龍爭寶”的鏤空浮雕門罩,下麵“金馬”和“碧雞”兩個貼金楷體大字是由當代書法家趙翼榮所寫,字下麵是“雙鳳朝陽”的圖案。支撐柱子的須彌座上雕刻的是清朝時期昆明八景:金馬坊這邊的是滇池夜色、洪山倒影、龍泉古梅和灞橋煙柳;碧雞坊這邊的則是官渡漁燈、雲津夜市、螺峰疊翠和商山樵唱。
金馬碧雞的坊頂采用的是中國傳統建築工藝“鬥拱”,它被稱作中國建築花朵的花蕊。所謂鬥拱指的是柱子與梁之間過渡性的木構件。紅色方木為鬥,弓形短木為拱。金馬碧雞坊的鬥拱一共有5層,稱為“四踩五跳”。一般層數越多,建築物的等級也就越高。鬥拱的作用非常多:第一,它可以讓屋簷大大前伸,防止雨水淋濕下麵的木構件;第二,可以使屋頂的重量都轉移到柱子上來,防止斷梁;第三,還有很好的裝飾作用。
遠觀二坊,飛簷翹角,龍飛鳳舞,氣勢非凡。近看廣場寬闊,鮮花盛開,綠樹簇擁,兩架典雅的牌坊東西對峙,輝煌金碧;四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相得益彰。
牌樓和牌坊是中國傳統的古代建築之一,由最早用於祈求豐年的欞星門演變而來。直到今天,隻要有牌樓和牌坊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華人的蹤跡,比方說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但是,牌坊和牌樓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牌樓有屋頂,而牌坊沒有。金馬碧雞坊樓頂高聳、氣勢非凡,所以應該叫做“金馬碧雞牌樓”無疑。但是長期以來昆明老百姓不願甄別“樓”和“坊”的概念,甚至最後連“牌”字也去掉,把它稱為金馬碧雞坊,這大概是昆明人的性格使然,也許有一天還會入選雲南十八怪之列。
金馬碧雞兩坊的建成絕非偶然。
據傳,滇池東麵的森林中過去時常有神馬降臨。隻要神馬現身,就會金光四射,草木生輝,萬民歡欣。這可能與自古滇池和滇中地區培育的駿馬聞名遐邇有關。春夏之際,駿馬就徜徉在風景秀麗的懸崖幽穀;秋冬之時,神駒則出沒於水田青草之畔。馬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征戰、耕作,還是馱物、代步......人們都離不開馬匹。人們對馬喜愛有加,甚至視為寶貴的財富,金馬坊因此而修建。
而“碧雞”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鳳凰,或者是今天西雙版納的斑斕孔雀類珍禽。它們羽毛碧綠、儀態萬方。彩雲飄過時,它們翱翔於天際,光彩奪目,所到之處神光閃現,清脆的啼叫聲仿佛從天宮傳來......當地人對這類珍禽心馳神往。誰也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隻好借助豐富的想象,編織出很多關於“碧雞”的美麗神話。為了將想像變為現實,碧雞坊應運而生。
與金碧坊同時建造的還有位於金碧廣場北端三市街上的忠愛坊。上書“忠愛”二字的忠愛坊,是滇中後人為追念元代鹹陽王賽典赤沼滇六年,造福與人之處甚多,乃建坊以誌不忘。
忠愛坊與金馬坊、碧雞坊互為三角鼎立,合稱品字三坊,成就了昆明的景觀標誌和城市記憶。
金馬碧雞二坊之所以馳名遠近,成為“昆華八景”之一,就因為能產生“金碧交輝”之奇景。
曆史上曾有過那麽一天或者幾天,太陽還沒有完全落下,在金色餘暉的西射下,碧雞坊的倒影就慢慢向東伸展;同時,月亮剛剛從東方爬上天空,銀色的光芒東射金馬坊,讓該坊的倒影緩緩向西蔓延。最後竟然有那麽一刻,兩坊的倒影水乳交融。在那一刹那,太陽和月亮相映成輝;兩個交接一起的影子,組成震撼人心而又無法訴說的壯觀。 曾有一首現代詩為此這樣描述:
“即使隻能終日地對望,
也要努力地讓靈魂結合;
哪怕幾十年才能團聚一次,
也不會放棄最初的承諾。”
這也許是中國人“陰陽交泰”的象征符號,也許是天下太平的吉祥征兆。
專家指出,此景必須是秋分節令在酉年的中秋日,且酉時才能出現。天幹計時的酉時,正當日落西山、玉兔東升之際,日月正對而光芒相射。日照碧雞坊之倒影,慢慢向東方移動;月射金馬坊之倒影,遲遲向西方靠攏。兩倒影慢慢疊加,就叫“金碧交輝”。根據科學測定,這樣的景象60年才會出現一次,令人魂牽夢繞。
據說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間,秋分節正好在中秋日,又正是酉年。那天,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不少昆明人匯聚於三市街口等待。到酉正初刻二分,金馬碧雞兩坊的倒影清晰出現於地麵,金馬影較碧雞影為淡,初則相距兩丈多,不到兩分鍾,兩影各自前移而相擁。後來,月升日沉,奇景逐漸消失。這一奇觀令在場者驚詫不已,讓耳聞者為之神醉。
“金碧交輝”之美妙奇觀雖屬少見,但它充分展示了古代雲南人把天文、數學、光學、幾何學與建築學完美結合的藝術才華,讓昆明人至今引以為榮。
或許有一天,“金碧交輝”還會與我們相遇,因為奇跡一定會眷戀昆明這塊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