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哉雲南(3)官渡古鎮金剛塔 (附視頻)

(2017-12-17 10:00:45) 下一個

                     

3.  官渡古鎮金剛塔

 

 

官渡鎮正門

 

 

古鎮今貌

 

 

官渡古鎮金剛塔

 

 

                                           金剛塔下趕廟會 (1)
 

 

                                            金剛塔下趕廟會(2)


                                             金剛塔下趕廟會(3)

                                               
              

                                                                                                        金剛塔旁古戲台                                                                                                

                                                                                                                                                   


 每值冬秋夜晚,玉兔東升之時,在銀光的照射下,兩塔之倒影極似筆尖,移動的陰影猶如仙人揮動大筆,書寫詩篇,讚美天地,祝福人間。此景為官渡小八景之一——筆寫蒼穹。

 

              

                                  古鎮鼓樓

 

 

           古鎮鍾樓               

                妙湛寺雙塔雄姿:傳說,每隔60年“秋分”那天的傍晚,日落月升之際,斜陽照東塔,新月映西塔,雙塔塔尖倒影映在地上時,兩塔尖相接,相映交輝,與昆明城中的“金碧交輝”相媲美,故有“雙塔交輝”之稱。                                    
 

         

                            往昔妙湛寺 如今北少林                   

 

     昆明地區的佛教始於唐代,到了元朝,欲加興盛的佛教更刺激了昆明佛教藝術的發展與成熟。受區域性、民族性以及佛教觀念、建築藝術等諸方麵的影響,官渡古鎮的金剛塔就綜合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形成了漢藏結合的獨特建築風格。

 

   藏傳佛教進入昆明的橋頭堡是官渡,而官渡妙湛寺石塔的建築風格閃爍著藏式密宗佛塔的深深烙印。在藏傳佛教中,圓寂的高僧並不火化,而是將其肉身特殊處理後端坐於甕式塔身中,這就是包括昆明真慶觀廣場上的白塔在內的喇嘛塔的來曆。

 

   金剛寶塔原為印度伽耶城尼連禪河畔釋迦牟尼得道成佛處的紀念塔,稱為“佛陀迦耶大塔”,又稱為“神壇”。塔基之上五塔聳立象征著佛教密宗金剛界五部五佛,四角各建一幢小塔,依順時針方向代表阿閦(chù 眾多之意)如來、寶生如來、彌陀如來和不空如來,拱衛著中間一座高大錐形塔,代表大日如來。 

  

   金剛塔的構思妙想和它散發出來的沉沉的佛教氛圍,實為佛教教義的縮影。其上的每一個構件和每一組鐫刻,都蘊藏著佛教教義的神秘符號,都有它的佛學依據。對於佛教教徒,它是神聖的啟示和召喚;對於將它視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研究者來說,破譯這些“密碼”,了解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麵,不僅有所借鑒,也有著其他人體會不到的樂趣。

 

   位於昆明南郊十公裏官渡古鎮上的金剛塔,因處於妙湛寺門前,全部由石頭砌成,故原名妙湛寺石塔,又因塔基四麵皆有券洞可穿中心而過,俗名穿心塔。金剛塔,是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時的命名。

 

   妙湛寺始建於元二十七年(元成宗元貞年間),即公元1290年,公元1295年落成。它占地10畝,坐北向南,為古官渡首寺。“妙”,寓意不可思議;“湛”即清淨光明。佛家認為,念著佛祖的名號,心海澄碧如“寒潭月色”,就可達到“妙湛”的境界。由於多種原因,數百年遠近聞名的妙湛寺現在已經“舊瓶裝新酒”,被中原少林寺托管,更名為“少林寺”,匯入了佛教改革的洪流。

 

   說到妙湛寺,不能不提及寺前的雙塔。雙塔和妙湛寺一起落成,東、西對峙,既承襲了唐塔的建築風格,又結合當地的民族特點,融進了自己的創新精神。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昆明地震,西塔傾圮,僅留東塔,新的西塔由近年複建。雙塔均為十三層密簷實心磚塔,塔基平整,邊長為5.5米,塔高17.5米。塔身十二層以下,每層四麵有小佛龕一個,內置佛像一尊。塔頂四角有青銅製金翅鳥,人稱金雞,栩栩如生。

 

   此塔不僅曆史價值很高,而且很具觀賞性。首先,它不像內地的佛塔,下大上小、直線收縮、呈截錐形,而是兩端較小,中部外延,外部輪廓的曲線具有圓潤美,與中原佛塔相比,更為挺拔俊秀。其次,每逢冬秋夜晚,玉兔東升之時,在銀光的照射下,兩塔之倒影極似筆尖,移動的陰影猶如仙人揮動大筆,書寫詩篇,讚美天地,祝福人間。此景為官渡小八景之一——筆寫蒼穹。

 

   據明天順二年(公元1457年)的《新建妙湛寺石塔記》碑文記,建塔的倡導者為特進榮祿大夫雲南總兵沐嶙,出資者是鎮守雲南太監羅珪,他們都是當時的頭麵人物,其目的是“造功德”,“求延壽”,“順習俗穩民心(是指當地有螺絲怪興風作浪的傳說,建塔以鎮之)”,“而以不治而治之也”。

 

   據說,重達1350噸的“金剛塔”,是當時官渡民眾用糯米飯拌泥在螺螄殼堆上建起來的。在沒有水泥等現代化建築材料的當時,古人大膽采用螺螄殼拌黑膠泥夯實作地基,再打下數百根沙鬆樁將地基固定,用糯米飯和糯米湯拌紅土作墊層,一塊一塊砌上塔石。據說當時官渡古鎮千家萬戶的糯米都集中後用盡。至於是誰設計和建造了這一精美的藝術珍品,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他們的智慧和才華是永遠聳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

 

   宋大理國(公元1180~1190)年間,鄯善(當時的昆明)演習(一種官職)高生世,常乘舟至滇池東岸“雲水淼靄”的蝸洞遊覽,由於經常繩官船於渡口,於是就把這個叫“蝸洞”的地方改名為“官渡”。他似乎對官渡情有獨鍾,其後就幹脆把官渡化為自己的領地,建城池置官渡縣治。

 

   官渡金剛塔由塔基、塔體兩部分組成。塔基為邊長為10.4米、高4.7米的正方體,底部十字跨空,頂弧券洞,可以通車馬行人。塔基之上,五塔聳立。中間主塔高16米,四角8.84米的小塔對角線雄峙,它們均由須彌座、塔身、塔頸和塔刹組成。

 

   主塔為銅鼓型,中間收束兩頭圓大,細腰以下為象征蓮花座的七層圓圈,以上是對稱分布的有四個蓮瓣佛龕的覆缽型經幢,宏巨雄偉。小塔則是三層石板上置瓶形塔身,簡潔明快。主塔塔頸是十三層金剛圈組成的圓錐體,而小塔是八麵型石柱,小巧玲瓏。大小塔刹均為葫蘆形寶瓶,但主塔環以銅鑄傘蓋。高聳俊秀的塔刹,綽約多姿。大小五個塔尖簇擁聳立,猶如雨後春筍,爭相破土,輕盈俏麗,有一種飛動之美。大小塔雖風格迥異,但十分諧調,相映生輝。

 

   官渡金剛塔不僅整體構思意象飄逸,令人沉思遐想,而且其細部的銅鑄石刻也十分精美。無論是主塔須彌座上的五種坐騎動物和四角的金剛大力士,還是佛龕中的佛像,雕工都十分精細,堪稱活靈活現。銅鑄傘蓋上手持寶劍、琵琶、珍珠傘、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之塔基頂部中心嵌砌的鑄有九尊佛像的銅質金輪,鐫刻也極為精美,顯示了古人高超的工藝水平。

 

   自元代以後的數百年間,滇池湖水逐步退縮,官渡碼頭的功能日益淡化,故官渡作為縣城的曆史並不是太長。但是,由於壩子的擴大,官渡一帶因此成為滇池東岸土地肥沃、農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在這個人口密集、商貿發達、昆明地區古代文明水平發展最高的地方,有很多相當文化水平和經濟實力者需要“心靈慰藉”,所以高檔次的教化場所就陸續興建起來。在妙湛寺石塔興建的同時,在今古鎮的螺峰、秀英、西莊和尚義等四個村子中,孔子樓以及後來的“六寺、七閣、八廟”等建築群拔地而起,濃鬱的文化色彩與優美的自然風光相融合,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當然,妙湛寺石塔在其中不但獨領風騷,而且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

 

   在漫長的歲月曆練中,妙湛寺石塔可謂飽經滄桑:它公元1290年始建,公元1295年落成,後因水淹而倒塌。公元1457年重修妙湛寺時,“乃即寺前辟地複造浮屠一規”,這“浮屠”就是金剛塔。不知何時,金剛塔慢慢整體下沉,到公元1996年國家公布其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時,它的基座底線已陷入地平麵1.4米,形成一個巨大的坑。公元2002年7月13日,重達1350噸的官渡古鎮金剛塔在鬆軟的螺絲殼堆積層上被整體提升了2.6米,又茁壯地呈現在遊客的麵前。在此次提升的過程中,發現頂托機械的震動對石塔的結構幾乎不產生影響,全塔猶如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緊密而牢固,讓原先設計的加固措施大部成為擺設,如此高超的工藝水平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