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哉雲南(2). 昆明的老婚俗

(2017-12-17 09:51:21) 下一個

 

2.  昆明的老婚俗 

 

 

 

 

   受“重男輕女”封建意識的影響,內地人將嫁出的女兒看成是潑出去的水,打發了完事。但老昆明人並不是這樣,而將女兒的婚事作為家中的一件大事,慎之又慎,考慮再三,最後才作出決定。特別是昆明城區的漢族老居民,婚嫁的舊式禮節可謂隆重而繁雜。

 

   在老昆明人的眼中,媒妁之言是不可信的,雙方的家長都要親眼鑒定過對方的才貌之後,才作出決定。比如說,A家欲求婚B家女,首先是托人送禮到B家,在媒人與B家約好之後,A家就前去相親,老昆明人稱之為“瞧媳婦”。在認定該女相貌、品德滿意之後,雙方才開始求“八字”,論合婚。經過算命先生煞有介事的“論證”,得知雙方的姻緣屬“上婚或中婚”之後,這才正式托媒人前去求婚。女家心領男家的誠意之後,才會提出“會茶”,讓這樁大事繼續下去。如果男女雙方命中無緣,“八字”不和,這段努力就算半途而廢。

 

    “會茶”程序就是姑娘的叔伯、姑丈等四五七八等有見識者相邀前往男家,表麵上說是喝茶,實則是去察看小夥的“資質”如何,主要了解男家的地業、田產、家庭富足殷實程度,當然人品也在考察之列。認為合適,就順理成章地繼續下去,反之就借故推卻了。

 

    過上三五個月或年而半載,男方就要選擇良辰吉日“過大禮”了。“過大禮”是老昆明人婚嫁習俗中的一個重大禮節,男方首選豬羊、鹽茶、喜餅等重要禮物奉送,既表達誠意又顯示身份。

 

    大禮送過之後,男方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然後再送一懇親柬帖,上書“敬懇金諾”,以示催促。若女方同意,便回上一封允嫁柬帖,上書“謹遵台命”四字予以答複。出於禮尚往來,女方還會附筷子兩雙,錫箔數張,艾葉幾片。禮物中當然還有給未來女婿的,一般有鞋帽布料、筆墨紙硯和書籍字帖等。禮物不求貴重,代表了女方的希望和心意。

 

    這一番禮儀過後不久,心急的男家就可以找時間“通信”了。“通信”就是將精心挑選的成婚的吉日良辰告知女家,讓其有個準備。當然,這隻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如果女方另有想法,婚期可以商洽更改。如果女方沒有意見,就該全家忙活了。其中最耗人工的就是針線活,僅繡花鞋就要準備10幾雙,有的人家還要多一些。另外還要趕製錢搭子、扇套、眼鏡套、檳榔包、筆插和手巾等若幹繡品。這些物件都是用來籠絡未來的大伯、小妹、妯娌和姑子等一班尊親的,說明舊社會的新娘子也很看重人際關係。如此多的手工活光靠一人一手無論如何也不能勝任,必須有新娘的姐妹們共同參與,甚至還要請專職的裁縫師上門幫忙。至於嫁妝則有姑娘的父母準備。

 

    成婚的前一天是接嫁妝。男方來接嫁妝時還要帶如下禮物:紅繩係著的草席一卷,大紅燭一對,離娘肉一塊,絞臉餅兩盤等等。這些都用抬盒彩亭裝著,由男方雇來的民間吹鼓手領隊送往女家。吹鼓手們當然是口含嗩呐,鼓著腮幫子,奏著過街調,吹吹打打,招搖過市。自始至終煞是熱鬧。

 

    接收了男方送來的嫁妝,女方也把準備的陪嫁物品抬出來交來人“點驗”抬回。陪嫁品多半是生活用品:一幅門簾,一對枕頭,兩床被褥鋪蓋。這是嫁妝之首,沒有這幾樣,便不能稱其為嫁妝;其次便是鏡台臉盆,胭脂花粉,玉鐲首飾,襖褂裙褲,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嫁妝盒被抬走後,新娘子一家就進入了“臨戰”狀態。首先是請一位有經驗的女性為新娘子“開臉”,即用絲線把新娘子臉上的汗毛絞盡,而且還要開出鬢角來,應該說就是今天的婚前“美容”。這其實是暗示新娘子告別過去,用新的顏麵來迎接新的生活。

                                              

    開過臉,吃過晚飯,便到了母親給女兒沐浴身子的時候了。先要選兩顆個大飽滿的紅棗在浴盆中泡上片刻,撈出交母親收藏後才開始洗浴。沐浴過後的新娘子不能再穿原先的衣褲,而要著男方送來的生白布汗衣汗褲,紅麵白裏的小棉襖,外麵再配同顏色的大夾襖,下身則圍一腰翠綠色的布裙。打扮完畢,姑娘就該到家神祖先牌位前燒香燃燭,拜祖先,拜父母,拜家中尊長,表示從此要離開娘家,嫁作他人婦了。

 

    如果說拜別程式有些悲壯,那麽接下來的“花枝會”就輕鬆多了。“花枝會”就是姑娘聚集家中姊妹及親戚中的一些未婚女孩舉行的告別儀式。大夥兒高高興興圍坐一桌,吃著幹果、糖食和果脯蜜餞,回憶著小姐妹們往日的快樂與親蜜,也遐想著未來生活的神秘和幸福。一夥女孩子或輕聲細語,或朗聲大笑,或娓娓道來,或你爭我搶,歡快的氣氛感染著每一位家人,青春的氣息在夜色裏到處彌漫。

 

    第二天上午,男家早早就來行禮迎親——娶新娘了。良辰吉時一到,彩轎臨門,鼓樂喧天,媒婆脆聲一句“紅——轎——來——了”先聲奪人。於是,那轎子一顛一顫靠近門前。轎簾開處,走出轎子的竟不是對媳婦夢寐以求的新郎,而是新姑爺的母親——未來的婆婆。她老人家能屈尊前來,取兒子而代之,足以說明婆婆的誠意,以求日後婆媳一心。

 

    對婆婆的盛情遠迎,新娘子以自己的叔伯、舅舅或兄弟抱入轎中來作答。上花轎時,母親會端出已準備好的拌入紅塘的飯食,親自喂入女兒口中,祝福女兒以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還要莊重地送給女兒一個叫做“口舌荷包”的紅布小口袋,囑咐女兒將它丟在半路上,祈求女兒在今後的日子裏遠離口舌是非。

 

    男家一見日思夜想的新媳婦臨門,高懸的爆竹立刻點燃了引信。在那既表達驅邪又顯示喜慶的鞭炮聲中,兩個花枝招展的少婦早恭候在門前,一個手端由大米、鬆子仁及瓜瓤做料、用胭脂染紅的飯食,一個手捧寶瓶落落大方。花轎落地,掀開轎簾,首先喂新娘子一口紅飯,這是婆家為祝願新人的新日子紅紅火火而精心準備的;接著再遞上一隻寶瓶,讓新娘子抱著進門。邁出轎門的新娘子,腳下是長長的紅布墊子鋪成的迎親路。這種類似於今天的紅地毯是由若幹塊紅布拚接成的,新娘子被兩個牽親的少婦挽著胳膊,嫋嫋婷婷地向前走動,旁邊的人便快速地將走過的紅布移到前麵去。這樣,新娘子就可以在大紅的迎親路上款款前行,一直到堂屋門前。

 

    眼看就可以穿堂入室,又有早備好的馬鞍橫在堂屋的門檻上。新娘子必須款步邁腿,跨過馬鞍才能進入廳堂。在約定俗成的“拜堂”、“入洞房”議程之後,被折騰好一陣子新娘子允許與新郎到新床上捎事“休整”,但不一會兒就有人用秤杆去挑新娘子的紅綢蓋頭,邊挑邊說一些吉利的言辭,祝願一對新人幸福美滿。

 

    眾人一睹新娘子的芳采之後,牽親人就立刻端來了飄香的酒杯,兩位新人就該手挽手痛飲交杯酒了。在圍觀者的嬉笑聲中,被烈酒染紅了臉頰的一對新人馬上被放下的床帳子圍了起來,周圍的人抓起準備好的穀子、麥子、鬆子、瓜子和棗子向床帳四周拋灑。在昆明的老婚俗中,這叫“撒帳”,寓意一對新人“五子登科”。

 

    “撒帳”之後,兩位新人大約能在床帳內休息一個小時左右,然後新郎就該起身招待客人了。但這時的新娘子則成了熱鬧中心,因為大家知道她的口袋中裝有很多小塊的紅塘,是專門用來酬謝來賓的。一見新娘子慷慨解囊,圍觀的小孩子頓時兩眼放光,現場你爭我搶,氣氛熱烈。這種喜糖不光對貪嘴娃娃的胃口,就連一般的來賓也喜歡品嚐,大家認為沾了新人的喜氣,就能避災免禍,這叫“一喜免三災”。

 

    老昆明人利用婚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是十分慷慨的,並且講究上午開筵,忌諱安排在下晚。通常是訂三天的酒席,第一天是為接親舉辦,第二天為拜客而設,第三天的喜慶之筵雖然接近尾聲,但聚集親朋好友左臨右舍再輕鬆一下,再宴樂一天,不失為增進友誼、顯示實力的一種機會。

 

    婚俗中的高潮應歸鬧新房莫屬。來湊熱鬧的多是同輩青年男女,他們精力旺盛,欲通過“鬧”的方式打破婚姻的神秘,宣泄對婚姻的向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一對新人在婚前是很難相互交往的,這時才是兩人互相了解、相親相愛的機會。做節目時,往往是新郎順水推舟,捷足先登,把難為情的“來球” 一次又一次地踢給新娘子。當然,鬧新房者不乏惡作劇之徒,他們粗俗、低級的問題往往令新婚夫婦十分難堪,需要文明的友人大力斡旋。一群年輕人,鬧起來往往是沒完沒了,不滿足內心的渴望不肯散去;新郎新娘雖然被鬧得精疲力竭,但享受了心靈無盡的愉悅;鬧者和被鬧者各得其所,都留下了人生美好的回憶。

 

    和內地一樣,新婚之夜一直是老昆明人諱莫如深的,尤其在公開場合,老昆明人更不會談及夫妻房事。在當時的社會,少男少女對性知識根本一無所知,指望他們無師自通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母親會告知媒婆事先給心愛的女兒講一些新婚常識,避免甜蜜時刻的尷尬。有意思的是,在一些老昆明人的家裏,藏有一些相關內容的箱底畫或瓷塑。這些由民間藝人雕刻印製的木版畫或人物雕像,不講究什麽規範模式,也不追求精雕細刻,構圖簡單,手法古拙,對男女間那些不便啟齒之事,洗練率直,入眼就懂。媒婆會就地取材,義不容辭的擔當起新娘子的啟蒙教師。

 

    新婚的第二天早飯後,夫家會請族中一雙福壽雙全的夫婦領一對兒新人遍拜天地、家神和祖先等,然後新人再向兩位長者跪拜。老昆明人把這種儀式叫做“拜堂”、“開堂”或“開拜”。隨後,新人先拜父母雙親,後拜叔伯親屬。當然,家中的受拜者要當場給參拜者饋增禮物,比如耳環、戒指、手帕及絲帶之類,也有送銀封紅包的,這稱之為“去拜錢”。最後,新郎新娘再相對而拜作為這套儀式的結束,也拉開了“收堂”禮儀的序幕。

 

    “收堂”是用一盤五子撒在拜氈上,那兩位有福有壽的夫婦將氈子卷起來,每人拎一頭,引導著由兩個童女牽引的新郎及兩個童男攙扶的新娘,再次走向洞房。待一對新人在婚床上坐定,拎著拜氈的長者則要把裹著的五子傾倒在婚床上,預示著早生貴子早得福,五子登科發大財。然後,新郎新娘各喝上一杯糖茶,新婚燕爾第一天早晨重要的儀式就告一段落了。

 

    隆重的日子一般持續到第九天(也有持續三天或五天的),就該新人各乘青轎回女家了,老昆明人稱此為“九天回門”。由於女方的家長非常疼愛新婚的女兒,因此新郎官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作充分的準備,力爭給嶽父母大人及家中的所有親人留下懂禮數的美好印象。

 

    回門準備的禮品一般是四件,因為投嶽父母之所好是首要任務,所以幾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新人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鍾動身,這時的妝扮完全不亞於婚禮,新娘的漂亮,新郎的俊美,賺夠了路人的注目禮。當然,這也是對娘家親人的一種尊重。回到家中的新娘子總要給弟妹子侄以及來賓中的幼小兒童分發一些散碎錢幣,顯示自己已經成家立業,長大成人了。見到心愛的女兒和稱心的姑爺,爹媽自然喜不自禁,賓客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餐後,家中專有數人陪新姑爺聊天娛樂,或搓麻將,或打雀牌,或下象棋,或擲狀元,讓初次上門的新女婿品嚐嶽父母一家的盛情與摯愛。新娘則鑽進母親房中敞開心扉,講自己從女孩到女人的曆史跨越,回味新婚時刻的無盡甜蜜。晚餐時,陪座的親人往往輪流陪酒勸飲,讓新姑爺在杯杯醇酒中感受濃濃真情。但日頭尚未落盡時,新姑爺就該起身謝席了,因為老昆明人講究新人回門時應“趕著太陽回家”。

 

    應該說明的是,“趕著太陽回家”的隻是新姑爺一個人,而新娘則留在娘家小住一段時間。這種規矩看起來似乎不近人情,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想而知,年輕人新婚伊始,初嚐甜蜜,一定隻求快意,不惜青山耗盡,柴薪枯竭,日久必然傷及體內機能。而這時回門,阻斷信馬由韁,可以恢複體力,保持幸福生活細水長流。

 

    隔上十天半個月,新郎才再登嶽丈門,接心愛的媳婦回家。小別勝新婚,夫妻倆恩恩愛愛把家還。到此,一場喜事基本完畢,一對新人從此踏上生活的大舞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