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非常時代弄五音
(附音樂簡譜)
毛澤東曆來重視政治思想工作,強調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政治是統帥,是靈魂。居心叵測的“副統帥”則利用文化大革命的機會,拉大旗,作虎皮,將毛澤東思想推上極端。
當時,由於推波助瀾,毛澤東思想成了億萬人民行為準則的天條,是最高指示。人們言必有毛主席語錄,行必遵循領袖教導,學習毛主席著作雷打不動,宣傳毛澤東思想雷厲風行。我們每個人的衣袋中都裝有《毛主席語錄》本,尊其為紅寶書,供隨時進行的學習或批判用。每進行一項工作,事先要向主席像請示,事後要向主席像匯報,成了人們的必須行動。毛澤東所著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3篇文章被稱為“老三篇”,大部分人都能熟背如流,《毛澤東選集》幾乎達到人手一冊。不管是風狂雨暴,還是更深夜闌,毛主席隻要一發表講話,就被尊崇為最新指示,我們都要敲鑼打鼓,編隊遊行,進行反複地宣傳和慶賀。當時有這樣一首歌:“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幹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毛澤東思想是不落的太陽。”這首歌比《國歌》、《國際歌》更為流行,更為普及,婦孺老幼到處傳唱。
為了讓毛澤東思想牢固占領農村陣地,生產大隊以上的每一級政府在當時都建立了專職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用藝術的形式將毛澤東思想強化灌輸在農民頭腦中。因我對基礎樂理略知一二,能把革命歌曲的簡譜對付下來,還可以糊弄到竹笛上,故有幸介入了此具有時代色彩的活動中。
當時的文藝宣傳隊能嚴格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時刻堅持文藝為工農兵創作,為工農兵服務的原則,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村串戶,服務上門,極大的活躍了在今天無法想象的無報紙、無廣播、無電影、更無電視的農民生活。我們每進一個灑落在山溝中的小山村,架起鑼鼓,一陣猛敲,山村頑童爭先恐後,家庭主婦牽兒抱女,耄耋老人叼著旱煙袋,就連農業學大寨工地上的大姑娘、小夥子都顧不上擦去臉上的汗珠,將我們團團圍在中間。
我們所能表演的節目,無非是適合農民口味,但藝術品位很低的快板、對口詞、三句半、故事、小歌舞、豫劇選段等,觀眾卻表現出極度的寬容和極大的興趣,報幕員不說“節目到此結束”絕對無人離去。
沒有“家”們的故作纏綿,沒有“星”們的歇斯底裏,隻需要將革命樣板戲中人人熟知的故事情節用豫劇鄉音依葫蘆畫瓢樣地唱出來,就能使孤陋寡聞的農民觀眾將巴掌拍得山響,若能將“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真人真事略事加工提煉,搬上舞台,就能讓真摯的喝彩聲在山穀中久久回蕩。
我生性愚鈍,藝術細胞極少,在當時火熱的文藝宣傳中隻能敲敲鑼鼓,蹦達幾下舞蹈,間或搞一些器樂伴奏等跑跑“龍套”,但對調劑農民生活,體現文藝宣傳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絕不比今日港台歌星小,滿手老繭的父老鄉親對我的喜愛程度一定比今日走穴明星大。
在我參加大隊文藝宣傳隊期間,我第一次享受了進澡塘的待遇,第一次經曆了吃派飯的尷尬。
在鄰近1967年春節的時候,我們宣傳隊完成了一次演出後,順路來到了孝義火車站東閘口對麵的老鞏縣浴池。初進熱氣騰騰的更衣間,隻見幾溜兒用矮木板隔開的單人床上,有人赤身裸體四腳拉叉的小憩,有人腰纏浴巾手持水杯在閑聊,在天寒地凍萬物肅殺的季節裏竟有百無聊賴暖意融融的環境,真讓我這農村孩子開了眼。受環境的感染,我也三下五去二脫光了衣服衝進浴池。池子的水真熱,比夏天洪水後河潭中的水溫高多了,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欲抗難耐欲罷不忍的感覺。小孩子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見別人能在池中堅持,自己也充起了英雄,隻是那不爭氣的汗珠很快就爬滿了額頭。這一刻,那似螞蟻從骨肉中爬過的癢酥酥的感覺,那從內到外周身上下筋鬆骨展的舒坦勁,那幾個月累積在皮膚表麵的汙垢如金蟬脫殼般紛紛敗陣的輕鬆,真讓人久久難忘。
另一次,宣傳隊全體人員午飯後出發,先到6隊(海眼嶺)演出慰問貧下中農,結束後又沿著大柿樹窪嶺上的羊腸小路奔赴7隊(椅子圈),準備夜以繼日地“連軸轉”,所以晚餐就有幸到社員家裏吃派飯,我和領隊也巧合地被生產隊長指派到我們宣傳隊的技術指導家裏。出於淳樸民風的深厚積澱和指導年邁父母的慷慨熱情,晚飯競端上了當時所有國人都夢寐以求的小麥撈麵。麵對雪白晶瑩令人垂涎的美味,老於世故的領隊邊吃邊和好客的主人嘮家常,而初出茅廬的我端著久違的食品心裏直犯嘀咕:這些白麵主人自己舍得吃嗎?生產隊一年又能分給他們多少呢?我大塊朵頤了主人家客來人往怎麽辦?我在十分矛盾的心情中扒光了第一碗,無論如何也不肯再繼續享用,任憑主人婉言相勸誠懇有加。見我們相持不下,領隊出麵勸解,要我放開肚量,而後將自己中午備好的幹糧留給主人。盡管自己攜帶的晚飯羞於公開,但我還是聽從了領隊的安排,盡快結束了吃派飯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