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三十八軍在鞏縣(2) 軍長趙壽山

(2017-12-16 08:06:53) 下一個

               

                2.  軍長趙壽山

 

 

                                                                                                                                                                            

                           1956年的趙壽山

 

                趙壽山等官佐1937年送楊虎城出國 

 

(1)  趙壽山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軍長趙壽山(1894——1965),原名趙生齡,陝西省戶縣人。公元1911年,趙壽山入西北大學預科,後轉入陝西陸軍測量學校。1924年離馮玉祥部入楊虎城部,公元1927年任團長,後升任第十七路軍第五十一旅旅長和漢中警備司令,曾在著名的“西安事變”中擔任西安軍事行動總指揮及西安市公安局長。公元1937年“七·七”事變時,任十七師師長的趙壽山率部參加保定戰役,在當年10月率部參加的保衛娘子關戰役中,激戰13晝夜,重創日軍。公元19382月他率部開赴晉東南,屬第十八集團軍建製,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粉碎了日寇發動的九路圍攻,先後攻克晉城、長治、高平、壺關、屯留等城鎮。朱德、彭德懷當時擬就的戰報這樣說:“我部林師、趙(壽山)師、楊旅,斬獲頗豐”,於公元1938年6月升任三十八軍軍長。在著名的“西陽河戰役”中,3萬餘日軍鑽進了我軍的圍殲口袋時,三十八軍在封門口勇堵日軍後路,致使日軍十幾天內全靠空投維持給養,最終創造了擊斃日軍1380餘人,俘虜200餘人的勝利,日軍因此將此役列入“恥辱戰例選篇”,編入日本陸軍教材。歸還第四集團軍建製後,他又率部開赴永濟,協同友軍參加了“永濟保衛戰”,挫敗日軍11次“掃蕩”。三十八軍終贏得“中條山的鐵柱子”之稱,而日寇則視三十八軍為中條山最要命的“盲腸”。

 

公元194010月,趙壽山率部在河南廣武、邙山、黃河鐵橋與日軍激戰。公元1942年成為中共地下黨員,此後他直屬毛澤東秘密領導,成為“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典範(毛澤東語)”。公元1944年春,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時籌劃了三十八軍的起義。公元19473月進入解放區,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前委委員。建國後,獲一級解放勳章,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陝西省長等職。

 

 趙壽山在鞏縣的時間並不長,但富於正義、向往革命的品質有口皆碑。

 

  (2)為民擴路

 

   公元 1940年11月,三十八軍奉命進駐鞏縣。當時軍部在小黃冶村,趙軍長住劉體玉家。一天,他外出巡察,沿著百姓下地的路邊走邊看。忽然,一段寬不過尺餘,左邊臨溝,右邊是一道矮牆的羊腸小道出現在眼前。軍長想:老百姓春種秋收、犁耬鋤耙、耕牛肥料都從這裏經過,豈不十分為難?便找來當地的群眾詢問緣由。群眾都指著這段小路說,這塊地屬當今陝西省長劉鎮華(家住鞏縣神堤)的三角內親,他怕群眾過往糟蹋莊稼,便在地邊砌上一堵牆,將人老幾輩的大路擠成了尺盈小道。因勢大氣粗,鄉親們雖然氣憤,也隻能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

 

    這個陝西督軍兼省長的劉鎮華,公元1926年2月受北洋軍閥唆使圍攻西安,趙壽山隨楊虎城與之兵戎相見8個月,城內軍民羅雀捕鼠充饑,餓死軍民數以萬計,其慘景觸目驚心。誰知他的親戚也仗勢欺人,作惡鄉裏,這怎不讓趙軍長義憤填膺!他馬上吩咐工兵營,要求限期將路拓寬。從此,尺盈小道又變成了六尺大道,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地主雖對此耿耿於懷,但懾於趙軍長的威名,一直未敢言傳。

 

                              (3)  捐資興學

 

    公元1941年夏季,趙軍長因軍務路過村口,聽一破敗狹小的院子裏有朗朗讀書聲,便饒有興趣的循聲找去,不想這是村中唯一的學堂。隻見斑駁的校牌後,教室低矮破舊,師生寥寥無幾。校長常惠民匯報說,校舍年久失修,學生失學甚多,村民財力困乏,修葺毫無希望。望著校長那內疚、慚愧的麵孔,從小飽受輟學之苦的趙軍長心頭隱隱作痛。他深知,強國先樹人,興邦先興學。經深思熟慮,決定賣掉自己乘坐的汽車,籌措2000元大洋,捐贈給學校擴充校舍8間,製做高級班桌凳80多套,低級班桌凳180多套,讓許多失學兒童重返學堂。全村百姓為銘記軍長捐資興學的功德,遂改校名為“杜亭(趙壽山的字)完全小學”,還給軍長樹“惠我後生”石碑一通。這件事在社會上傳開後,趙壽山受到了當時南京中央政府內政部的通令嘉獎。

 

                           (4)  恤民深情

 

    公元1941年中秋節,縣黨部書記長劉緒文、縣長李子俊、國民兵團毛團副、紳士張耀西等代表鞏縣社會各界,帶著水果類的慰問品到窯灣軍部(巴捷三家)犒勞軍隊。他們見趙軍長身材魁梧,布衣戎裝,氣宇軒昂,氣度不凡,與其他呢裝革履、派頭十足的國民黨將領儼然兩樣,頓添佩服之情。在眾人邊談邊吃時,一粒晶瑩的石榴籽滾落在趙軍長腳下,失落者不以為然,軍長卻趕忙彎腰拾起,意味深長地說:“石榴籽雖小,是勞動人民的血汗,應該珍惜呀!”說完將石榴籽擦了擦又放入口中。在場者聞此言深受感動,失落者也頓時羞愧難當。事情傳開,社會各界都評論說,對一粒石榴籽都珍惜備至的軍人,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珍愛就可想而知了。對這樣的軍長,毛澤東在公元1942年親自批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蔣介石卻對其時時羈絆,處處設防。公元1947年3月,在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的幫助下,趙壽山終於跳出虎口,成為我軍的一名高級指揮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