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何漢忱故事(第十六章 名垂青史)

(2017-12-15 16:31:50) 下一個

 

第七章  名垂青史

 

常言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不但鄰居鄉親提起何漢忱有口皆碑,就連垂千古的地方史誌都多有記載。

 

《鞏縣誌》1991年版卷27“人物”( 700頁)中對何漢忱這樣記載:

 

何漢忱

何漢忱(1884~1959),原籍安徽省宿縣,寄居鞏縣白沙村界溝。山東陸軍測量學校畢業後,應招到鞏縣兵工廠工作。民國26年(1937)冬,鞏縣兵工廠南遷,何漢忱任鞏縣兵工廠留守處主任。次年,他以工廠留下的物資和地租為基金,創辦“遺愛小學”,親自擔任校董會董事長。開學時,他以“遺愛”嵌字,為校門撰寫的對聯是:“遺恨究何補?霹靂數聲,驚起睡獅吼倭寇;愛國須及時,瓦礫重整,栽培英才捍中華!”以此表達他的辦學壯誌。後來,該校又陸續增設初中、高中。民國33年(1944),鞏縣被日寇侵占,遺愛中學西遷。有人乘戰亂之機毀校舍肥私,何漢忱挺身而出,良言規勸,予以製止。因此,日本投降後,遺愛中學得以及早複課。1949年(注:應為1939年),當地政府和附近學校為表彰他的功德,在白沙界溝口為其樹立了紀念碑。

 

在鞏義市中學生地方課程教材《鞏義》第六章《豐偉的功業》(上)第一節《興辦新學的仁人誌士》中第59頁有這樣的記述:

 

何漢忱倡辦“遺愛”

 

何漢忱(1884—1959),名朝弼,號浣塵,字漢忱。原籍安徽宿縣,山東陸軍測量學校畢業,1915年應招到鞏縣兵工廠工作。後定居鞏縣白沙村。1937年,兵工廠南遷,漢忱任留守主任。次年,他以工廠留下的物資和地租為基金,倡辦“遺愛小學”。開學時,他以“遺愛”二字作聯首,為校門寫了一幅對聯:

 

遺恨究何補,霹靂數聲,驚起睡獅吼倭寇;

愛國須及時,瓦礫重整,栽培英才捍中華。

 

漢忱任學校董事長。後來陸續增設了初中、高中。為表彰漢忱功德,1939年鞏縣第二區政府和當地群眾、學校師生在白沙樹石碑一通,額篆“山高水長”。1944年,鞏縣淪陷,學校停課。有人想乘機毀校肥私,漢忱苦心規勸,始得製止。日本投降後,遺愛中學重新複課。

 

此課文為常規橫排。在此文之右有一方框,內容為《鞏廠留守何漢忱先生懿行碑》原碑文節選(豎排):

 

鞏廠留守何漢忱先生懿行碑(據《白沙誌》節錄)

 

曆署河南正陽陝西藍田知事張仲友撰文

……君名朝弼號浣塵漢忱字也籍安徽宿縣昆仲四漢忱行三少讀書即有誌聖賢之學嗣得陽明學說豁然醒悟門戶洞開從此鍥而不舍寢饋其中有年嚐謂吾人生當亂世欲盡匹夫之責惟養成純正人格庶幾自立立人稍補社會於萬一……民國四年供職鞏縣兵工廠屈指至今已二十餘年……丁醜冬鞏廠南遷廠長委以留守……當是時也戰禍迫於眉睫敵機聯隊擾空人懷朝不保夕之虞漢忱竟從容坐鎮承李廠長伯芹平日教育救國之熱忱創辦遺愛小學校先後用款三千多元又請廠中隙地以租稅作基金藉以永固校本本年增設中學兩班蓬蓬勃勃大有一瀉千裏之勢……

 

        1996年版《白沙誌》《村籍人物》(148頁)中這樣記述何漢忱

 

       何漢忱(1884-1959)  原籍安徽省宿縣,後居鞏縣白沙村界溝。幼時入私塾讀書,後應試秀才不第,入山東陸軍測量學校,並畢業於該校。

 

        1914年鞏縣兵工廠興建,他應招到廠人測繪技術員,曾負責幾個廠房的營建,工程質量合格並受到獎勵。工作期間,倡辦消費合作社,銷售麵粉、布匹、百貨等日常用品,職工稱便。本地不少窮人托他進廠打工,無不盡力辦成,從不圖報。

 

        1937年冬,兵工廠南遷,他被委任兵工廠留守主任。次年,基於教育救國思想,以兵工廠留下的物資和地租為基金,創辦遺愛小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開學時,他以遺愛嵌字,為校門撰寫的對聯是:遺恨究何補,霹靂數聲,驚醒睡獅吼倭寇;愛國須及時,瓦礫重整,栽培英才捍中華。以此表達他的辦學壯誌,以後該校又陸續增設初中、高中。

 

        1944年,鞏縣被日寇侵占,遺愛中學西遷。有人乘戰亂之機毀校舍肥私,何漢忱挺身而出,良言規勸,予以製止。因此,日本投降後,遺愛中學得以及早複課。民國28(1939)年,以鞏縣第二區署為首,4所中學、12所小學以及孝義、白沙、張嶺、禮泉4個村為表彰他的功德,在白沙界溝口為其樹立紀念碑,篆額為:山高水長。1959年初病故。

 

        1996年版《白沙誌》中《教育、科技》(393頁)這樣記載遺愛學校

 

    遺愛學校  1937年,鞏縣兵工廠因日軍飛機轟炸奉命南遷後,留守主任何漢忱(定居白沙界溝)基於教育救國思想,主動同白沙鄉紳崔建堂等人商議籌辦學校事宜。在多方支持下,以兵工廠遺留下的物資和地租為基金,創辦遺愛小學,並擔任董事長,崔承浩(白沙南地人)任校長。1938年開學,次年辦初中,1942年增設高中,後發展成為21班(小學10班、初中8班、高中3班)學生1000餘名的完全小學和完全中學。1944年4月,日軍侵占孝義、白沙前夕,校長崔承浩帶領部分初、高中師生西遷,學校停辦。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遺愛中學複課,設初中4班,學生200餘人,崔運西(白沙西溝人)任校長。1948年鞏縣解放前夕停辦。遺愛學校麵向全縣招生,白沙部分小學生,全部中學生在此就讀,為白沙、孝義乃至鞏縣培養了大批人才。

 

        《白沙誌》中第423-424頁《文化》部分記載了《何漢忱先生懿行碑》,對石碑的曆史、外貌、碑文、字體大小和數量等都有十分詳細的描述。

 

        《白沙誌》中第21-27頁《特記》部分對鞏縣兵工廠在白沙有詳細的記述,尤其在24頁第三自然段,對何漢忱熱心辦教育,以及對地方民智的開化引導作用有數千字的概括。

 

1991年版的《鞏縣誌》19【教育】第三節“中學教育”( 494頁)中對遺愛學校有這樣的記載:

 

民國28年(1939),鞏縣兵工廠留守主任何漢忱,利用兵工廠地產做學田,成立私立遺愛中學。民國31年(1942),聯合中學和遺愛中學增設高中班,發展成完全中學。……民國33年(1944),鞏縣淪陷。遺愛中學西遷,其餘中學停辦。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中州中學、大河中學、遷回開封。縣立初中、新心中學、崇仁初中均恢複,遺愛中學遷回複校。

 

        1988年版《孝義誌》第五篇《經濟》(61頁)對兵工廠南遷之遺址作如下記載:

 

    (5)兵工廠南遷後留守情況:

        鞏縣孝義兵工廠奉命南遷湖南長沙後,機器和主要設備、生活物資絕大部分運走,零星物資和廠房由留守主任何漢忱帶領一個警衛排負責看管,留守人員約30餘人。

 

        在兵工廠南遷,地方政府尚未接管之隙,周圍百姓以修建廟宇、砌寨牆為名,從兵工廠拉走大量磚瓦和建築物資,大部分歸於百姓拿走使用。

 

        留守主任何漢忱,思想開明,品行端正,以兵工廠留下的廠房和零星剩餘物資,聘請地方士紳為董事,自任董事長,建立了遺愛小學,接著又成立了中學,都冠以遺愛作校名。何漢忱先生努力為地方培養人才,現身平民教育,其精神可嘉,遠近幾十裏的百姓,曾立碑紀念之。

 

        1947年冬,留守處奉軍政部指示,將兵工廠舊址移交鞏縣政府。如今,兵工廠原址,經過建國30多年的建設,已麵貌全新,其中,或為校園,或為駐軍營房,原固定建築,尚有煙囪林立,水塔高聳,打鐵房雄踞於新建的高樓大廈之林,令人想見昔年兵工廠的雄姿。

 

        1988年版《孝義誌》第九篇《人物》(247頁)這樣記述何漢忱:

 

    何漢忱先生傳略

        何漢忱先生,安徽宿縣人,生於1884年農曆十一月十八。先生幼時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後應童子試秀才不第,棄圖從新,入山東陸軍測量學校,並畢業於該校。

 

        1914年興建孝義兵工廠,先生應招從事測量工作。曾負責監督幾個廠房的營建,施工合格,得過獎勵,為測繪技術員。在這一工作期間,又曾倡辦職工消費合作社,銷有麵粉、布匹、百貨等日常生活用品,職工稱便。本地有不少托他補小工,無不盡力辦成,從不圖報。

 

        1937年,兵工廠南遷,先生被委留守。次年,先生倡辦遺愛學校,以工廠留有的物資和地租為資金,辦起鞏縣有名的遺愛學校,學生免費上學。開學那天,校門上書有大幅自編對聯:遺愛究何補霹靂數聲驚起睡獅吼倭寇,愛國須及時瓦礫重整栽培英才捍中華。1949年(應為1939年)縣以第二區署為首,3所中學、12所小學以及白沙、孝義、張嶺、禮泉四個村為先生樹碑於白沙界溝口,篆額:山高水長。

 

        1941年,工廠舊址交縣管後,先生遷居焦灣村。時逢災荒年,生活素無積蓄,生活無著,便以紡花買線度日。還勸說老妻把僅有的體己錢拿出周濟窮人。後又搬回,住在遺愛小學。

 

        1944年,孝義在日軍占領前夕,遺愛中學師生西逃,日軍占駐學校,先生搬住白沙界溝張岐家。在戰亂年月,地方上一些人乘機拆校舍肥己,先生每天都出來看管,並百般譬喻規勸拆房人,從而把中學校舍保存了下來。日本投降後,報告縣政府批準,遺愛中學又獲複校。

 

        1948年解放初,先生生活仍無著落,連子女上學費用也負擔不起。縣長徐寶森深知先生清貧,曾批送小麥1000斤,先生婉謝,隻收下500斤。土地改革,劃為貧農成份,分有土地房屋。1958年從界溝搬走,住白沙西溝崔進財家,同年臘月二十二病故,享年74歲(應為75歲)。先生兒媳係白沙西溝農民崔芳侄女。女兒何鳳珍遷倉西村,現任人民教師。

 

        在1988年版的《孝義誌》第七篇《文教、衛生、體育》第二節《民國時期》三《中等教育》(188頁)中這樣記錄《遺愛學校》:

 

        遺愛學校:遺愛小學創始於1938年9月,校長崔承浩,孝義鎮白沙人。

 

    這所學校,是所私立學校,由孝義兵工廠留守主任何漢忱先生倡導建成,經濟上主要靠兵工廠遺址墾地田租。學生每學期交學費8元,後改為學麥80斤。

 

        這所學校才發展過程是:1938年9月設完全小學;1939年春設初中;1942年春又增設高中班。1944年5月鞏縣被日軍占領,校長帶全部初、高中師生西流。當時,小學10班、初中8班、高中3班,共21班,1054名學生,38名教職工。

 

        遺愛中學的課程有:國文、算術、曆史、地理、動物、植物、英文、物理、化學、公民、體育、音樂、美術等13個學科。初中設有童子軍課,高中設有軍訓,並聘有專職教官。學校很注意教師學曆,主要課教師均是大學畢業,但也有名不副實的情況。

 

        舊時,中等教育有不少弊端,當時的縣立中學隻有一個,貧苦人家子弟求學很難。同時,每年隻招收兩班學生100人,廣大的青少年得不到中等教育的機會。在白沙一個地區調查,從1930年到1941年當中,隻有5個鞏縣中學的畢業生,其中4個是富人子弟,一個是殷實戶,女孩子受中等教育的機會更少。鞏縣中學沒有女生,遺愛中學1939年春季初中兩班,女生隻有2人;同年秋季,初中兩班隻有5個女生;1949年秋,初中兩班隻有女生18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經典名句不正是何漢忱終生的寫照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