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鞏縣兵工廠(2)技術資金賴他國 車站南北龍虎踞

(2017-12-14 08:13:19) 下一個

       

技術資金賴他國     車站南北龍虎踞

 

建廠初期,因資金和技術必須依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使外商攫得兵工廠建築購料、機械設備、雇聘工程技術人員等許多特權。如1919年8月30日,因兵工廠向丹麥文德公司借款17萬美元,年息為12%,所以,炮彈廠的設備都來自丹麥文德公司,安裝壓力機的工程師為丹麥人老曼。同年,兵工廠又向美商大來洋行借款120萬美元,故槍廠的設備都來自美國布來德廠。另外,動力廠的電機及廠內的大部電器設備都購自德國西門子公司,故引信工程師德林、壓炮彈廠工程師馬德、燒製建築用磚工程師布虛、以及後來所建“新廠”中的活性炭廠工程師馬斯德等都是德國人。“新廠”所用設備多為美國貨,故聘請的美籍專家有:白偉德、哈克義、艾世德、麥思哥、思普林、過更生等人,其中哈克義甚至在1933年12月病故於鞏縣兵工分廠,長眠在異國他鄉。

 

                                                                           當年在鞏縣兵工廠工作的美籍工程師斯普林

 

       初下火車的斯普林在車站附近的旅館前合影 
 

 

          

           1934年8月2日斯普林回國時與兵工分廠籌備處同仁合影              

    鑒於當時國家落後,兵工廠不僅在技術、設備、人才上依賴外援,連日常生產需要的原料也需要他國幫忙。據1935年1月統計:槍管鋼、槍件鋼、炮彈鋼、工具鋼、馬丁鋼、熟鐵等均購自德、奧、英等歐洲發達國家。紫銅、黃銅、白鉛、銻等則購自美、加拿大等北美國家。所用油類也大部分購自美國。酒精購自南洋群島爪哇。無煙藥及部分炸藥,購自德、美、奧等國家。隻有煤、焦炭、木材、硫磺、硝石、青鉛、棉花及部分黑火藥為國內產品。

   

    在30年代,乘火車經隴海鐵路孝義車站(即以後的鞏縣車站、鞏義車站),就會看見車站東南有水泥預製板圍起的鞏縣兵工分廠,當時人們都習慣稱它為“新廠”或“毒氣廠”。它靠隴海鐵路一側圍牆上還加了很高的木板,即便站在火車頂上也看不到工廠內部。“新廠”在四十二萬三千平方米的地基上建有八座廠房,一座辦公樓,五所外籍工程師樓,一百間工人大住室,一所“工”字型住宅,二十所“中”字型住宅,一所醫院,一個防毒醫學研究所,一條鐵路專用線,蔚為壯觀。 

 

兵工廠為外國技術人員配備的服務員

 

    孝義火車站的西北方向是“老廠”,也就是大門上嵌有“軍政部兵工署鞏縣兵工廠”十一個大字的鞏縣兵工廠。它的主要生產區圍有近四千米長的圍牆,牆上架刺鐵絲三道,必要時能通電流。牆上每隔一定距離還建有崗亭,平時巡警持槍巡邏,壁壘森嚴。牆外10米處,又設刺鐵絲一道,與圍牆遙相呼應,讓人望而卻步。

 

   “老廠”有四個出口:南門是火車專用線,原材料及成品都用火車經此門進出;東門正對磚廠,僅供建築材料的運進,平時關閉,僅有廠警把守;北門麵向白沙村靳家十字居民區,屬職員專用門,隻要職員通過,門衛必須敬禮,以示尊重;隻有5米寬的西門是工人的唯一通道,布數排長10米的鐵柵欄,設廠警把守,出入實行野蠻的人身搜查製度,防範十分嚴密。一萬兩千多名工人,到了上下班,把西門正對的幾條街,擠得滿滿蕩蕩。

 

    兵工廠的作息製度也很有意思:白班上午7:30~11:30,四個小時;下午12:30~4:30,四個小時;八個小時為一個工日。夜班下午5:30~9:00,三個半小時為半工,生產數量與半個白班相等。

 

考勤是這樣的:工人唯一進出之西門內走廊南牆,掛有各車間工人姓名之小木牌,木牌下有白鐵皮製成的紅字工人姓名牌,上班時各自拿自己的姓名牌到班組掛入考勤箱。如果有人沒能10分鍾之內將自己的出勤牌掛入考勤箱,考勤員即將考勤箱鎖封,即使上班也算缺勤,按曠工處理。曠工三天扣罰一個工日的工資。

 

    落成的兵工廠氣勢恢宏:動力廠、炮彈廠、製槍廠、機器廠等四個分廠犬牙雄峙、各具特點;各分廠雖自成體係,但工藝銜接;建築用磚燒製廠、職員宿舍、工人浴池、子弟學校、藝徒學校等附屬設施一應俱全;發電廠的兩座煙囪高高聳立,廠西南隅德國風格的水塔遙相呼應,這三座50米的建築直插藍天,互為犄角,擎天而立。

 

 

        雄姿今在的德式水塔
 
 
       這些建築群麵依伊洛河,背靠隴海線,與“新廠”虎踞龍盤於孝義火車站兩側, 猶如隴海鐵路這棵長藤結出的兩顆豐碩之果。
 

 
                                        鞏縣兵工廠平麵示意圖

                                                          

    如果說兵工廠當時的地麵建築還算壯觀,那麽開挖在20米地下的被後人稱為防空工程的地下建築則更值得一書。

 

    這個曆時數年建成的地下工程有集體掩蔽指揮所、地下靶廠、烈性化工材料庫、彈藥庫、軍械庫、地下防空洞及一些附屬設施組成,總長度約20千米,總體呈“井”字型布局。該工程巧妙利用孝義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自然通風,依靠當地黃土堅固支撐的地質特性,借助老百姓喜歡依溝壑縱橫的地勢挖靠山窯洞居住的習慣,把巷道出口設在極其隱蔽的老百姓家裏或數裏之外的河灘地帶。

 

    集體掩蔽指揮所處於地下工程的中心位置,有數孔高4米的窯洞組成,麵積大的60平方米,能容納百餘人,小的也有20平方米,一般可容十數人或數十人,用來做訓示廳、辦公室、臨時車間等用。出中心有拱形通道與環衛四周的其他工程相連,拱形通道上每隔一定距離還設置有廁所、通風口等。為不受地麵上突發事件的幹擾,洞內還設有轆轤形狀的專用發電機房,挖有備用水井,用水用電自成體係。

 

  

兵工廠地下工程平麵圖

 

 

據過來人回憶,每當走到現在的國庫三三九處(當年的槍廠附近),耳邊仿佛又響起“啪啪”之沉悶槍聲,雖然當時就找不到槍響的地方,但附近居民都知道這是地下靶廠在檢驗實彈性能。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鞏縣第二高中、第九初中求過學的人都記得,當時的校園內殘留的地道入口,就是原先兵工廠地下工程的應急通道。在當時,兵工廠地上各主要建築(諸如各辦公室、各分廠區、醫院、學校等)都設有這樣的應急通道,累計有47處之多。這些通道或線形、或弧形、或S形、或蝴蝶形、或螺旋形設計,不落俗套。它高1.9米,寬0.9米,僅供一人單向通行,沿階梯逐級而下即可遊覽迷宮式的地下防空洞。這個防空洞高2.26米,寬1.5米,用特製紅磚三覆三券砌成,不但能抗擊巨大的衝擊力,而且線條流暢,供2人並行。沿著防空洞繼續深入,它東到石河沿,西至洛河灘,南通和義溝,北達白沙村,橫貫兩廠,四通八達,狀如蛛網,形如迷宮。

 

 

兵工廠地下工程

   

1915年,人類夢寐以求的翱翔空中剛在歐洲萌生,中國人對剛剛誕生的飛機還聞所未聞,不應該建立後來才出現的飛機空襲、炸彈空投之類的防空意識。但鞏縣兵工廠當時何以有如此先見之明,就超前挖出了防空設施?據考證,兵工廠深入地下大興土木,當時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保密,是為兵工廠先進的軍工技術不能泄露而準備的。後來,隨著飛機在軍事中的廣泛應用,它才又增添了防空這一重要功能。實際上,在後來的日軍空襲中,隻要防空警報一響,全廠萬餘工人通過數量眾多的各地道入口,數分鍾之內即可疏散地下,通過防空地道撤離到數千米之外的安全地帶。

 

    一轉眼,一個世紀即將過去。歲月的更替非但因它深藏地下而淡化人們的關注,反而更引起今天的莘莘學子對有關曆史的興趣。當時的中學生,有的迷戀地道的冬暖夏涼來此小憩,有的沿著它曲徑通幽盡興而回,有的則極盡探究之樂趣,常常迷途不返,從數千米之外的百姓家裏借道而出。

 

   由於它設計科學,構造堅固,雖曆經戰火,又受近百年的風雨考驗,但迄今功能未退。經組織專家研究論證,它是全國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至今仍具有四級防空能力的人防工程。事實上,這個藏而不露的地下工程,不但保證了兵工廠當時先進兵工技術的絕密性,在後來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中也屢顯奇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