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麗

真實是生活的全部。本博作品均屬原創和紀實,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抄襲!
個人資料
春之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兒子的故事(二十三)—— 青春期的防火牆 (上)

(2019-05-13 16:56:46) 下一個

列克星敦(Lexington)有兩個初中校,所有初中畢業生進入一個高中校。該校有四個年級,每年級有五百多人,一共有兩千多學生。每個學生有一個帶鎖的壁櫃,用於放書包和個人用品,所有的課程由各學科教研室排在課程表裏,無論是必修或是選修課,都由學生自己選,每學期開學時選好課,然後按部就班去上課。除了每個班有一個學業顧問(Counselor)教師,就是各科室的教師直接與學生交流,所有的事都由學生自己打理,這裏的整個教學體係像一所小型學院。

兒子從威廉鑽石(William Diamond)初中畢業後進入高中,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又邁出了一大步;緊張的是高中不同於初中,除了英文和數學,還有很多很重的文理、科學的課程。他在教師的指導下選了課,每天穿梭在各個教室之間,神經緊緊地繃得跟弓上的弦似的,這種急躁、焦灼和不安的情緒自然帶回家。他的脾氣變得怪怪的,走到家門口時要深吸一口氣才跨進家門,看見我和母親愛理不理,一貫喜歡說笑的他不說也不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該吃飯了還要三番五次地去請,等我們快吃完了,才磨磨蹭蹭地下樓來,一聲不吭地埋頭吃飯,如果我們主動跟他說話,他就“嗯”一聲,沒下文了。那年他十六歲。

 

十幾歲的半大孩子正長身體,需要補充更多的蛋白質。那時兒子與我們一樣,不挑食。每天早晨我為他準備牛奶、麵包、茶葉蛋、香蕉、火腿等。一天我煎了幾片鹽醃五花肉(Bacon),添加在他的早餐裏。

沒想到他一起床,就從臥室衝下樓到廚房,對著我大喊大叫:“誰要吃這個?誰叫您做的?弄得滿屋子都是臭味兒,聞到就想吐!”

他這一通喊叫,把我給怔住了,我這是馬屁拍在馬腿上了!

母親聽見他大聲嚷嚷,也到廚房來對他說:“怎麽啦,一大早起來就跟媽媽發脾氣?”

她知道是鹽醃五花肉惹的禍後就對我說:“你給他做早餐,先要問問他吃不吃再做吧,”然後又對他說:“不吃就不吃吧,跟媽媽好好說嘛。”

母親輕言細語地勸說道,把他哄到樓上去了。他洗漱、衝澡後,下樓到廚房餐桌上,把鹽醃五花肉推在一邊,安靜地吃了他的早餐,要我送他去學校。當時我正在氣頭上,真不想送他,自己走去吧!我想了一下,嗨,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很不情願地把他送到學校去。

那天以後,我與母親對他額外謹小慎微。我在網上讀到一些有關青少年時期的文章。孩子在大約十三至十九歲時,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年齡:既不是兒童,也不是成人。由於身體發育的變化、體裏內分泌激素的作用,引起情緒波動,喜怒無常。心態很不平衡,遇事似懂非懂,還自以為是。思維極其紊亂,反常叛逆對抗。加之升學、交友等壓力增大,很容易在認知、理解、運用等環節產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礙。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響下,常會誘發他們潛意識的偏激言行。在孩子們氣得父母肝疼時,他們表麵看上去滿不在乎、幸災樂禍的樣子,其實內心並不輕鬆,猶如坐過山車(Roller Coaster)一樣:難受、恐慌、緊張、煎熬,這時他們需要父母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地對待。這個青春期持續時間的長短和嚴重程度,與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子理念、以及生活環境等有關。如果這時父母一如既往地嚴加管教,或放任自流,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築起一麵防火牆。從此,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可能會誤入歧途,甚至跌進犯罪深淵。

我告訴母親:兒子處於青春期了。我們商量好了,對待他的無禮和怪異,不能針尖對麥芒,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內緊外鬆,表麵上隨他去,不管不問,暗地裏仔細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隻要他有不合適宜的風吹草動,及時加以勸阻、正確引導。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交談,可很容易與同齡人混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很在意他結交的朋友,隻要他說周末計劃與同學夜宿時,我就會主動邀請他的同學來我家聚會,為他們提供吃、住、玩等,我就能接觸和了解到他的朋友。

我細心地觀察了一段時間,沒發現他做出格的事,都是那些青少年做的荒唐、愚蠢、無知之事。比如明知道不滿喝酒的合法年齡,偏要與幾個同學一起,悄悄地從家裏拿幾瓶啤酒,躲在同學家的地下室裏暢飲狂歡。又如與幾個男孩子一起圍著一位漂亮的女同學調侃。經常周四下午學校沒課,他會與一群男女同學邀邀約約去哈佛(Harvard)廣場或波士頓(Boston)城裏玩,漫無目的地走在大街上。

他做的很多事不想讓我知道,我就假裝不知道。我和母親尊重他的自由,不打聽他的事;充分給予他時間和空間,不隨便進他的房間。他自己獨處時,不外乎看書、做作業、聽音樂、上網聊天、觀看電影、查看大學資料等。

他在學校有什麽高興的事,如得獎、受表揚啦,也回家來對我和母親說。每當這時候,我們就要誇獎他一番,真心地為他喝彩,鼓勵他繼續努力。

很長時間我和母親與他無話可說,晚飯後各自進入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好像三個不相幹的人住在同一所公寓裏。

我終於憋不住了,一天晚飯後敲開他的門想跟他聊一聊,可他一臉嚴肅地對我說:“我們沒什麽可聊的,我已經在我們之間建了一麵牆,你是你,我是我,我們互不影響。”

“哦,...”聽到這裏我愣了一下,立刻自覺地從他眼前消失。

 

盡管兒子沒做什麽離譜的事,可是,他這個年齡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有些孩子好奇而嚐一嚐毒品的味道,最終成了吸毒者。青春期情緒易失控,易暴易躁,一不小心就有暴力傾向。因為各方麵的壓力增大,精神脆弱,從而患了抑鬱症,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這些不良劣行就圍繞在他的身邊,這不得不使我的心懸著。可他在我們之間修了一麵牆,無法主動與他討論這些敏感的問題,也無從正確提醒他,隻能見機行事。

一天我看他回家後進了自己的臥室,沒有像往常那樣關上門,我趁機進了他臥室隔壁母親的房間,就跟她聊了起來。

“我一同學的兒子在高中第二年,染上了毒品,被送到戒毒所去了!”我小聲地對她說。

“哎呀,毒品染上了,很難戒掉,這孩子以後怎麽辦?不就毀了嘛!”她說完歎了一口氣。

“我一朋友的兒子剛上高中,一天晚上跟他媽媽發生了衝突,竟拿菜刀衝她喊,嚇得她翻窗戶跳出了家,”我又對她說。

“真的啊!這孩子怎麽這麽凶啊?”她還不相信,很吃驚地問道。

“可不是嘛,他在學校裏還恐嚇一同學,威脅要殺這位同學。這位同學告訴了家長,這位家長告到校長那裏,結果學校認為他有暴力傾向,不宜繼續上學了。他輟學在家,天天跟他媽媽吵,還動手打她,最後她把他送到少年管教所去了。”

“嗨,好好的孩子,怎麽就這樣了,太可惜了,” 她又歎了一口氣。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有一位參加高考的女孩,怕考不上大學,在高考的前幾天跳樓自殺了,”我接著對她說。

“這女孩怎麽這麽想不開,即使考不上大學,還可以幹別的嘛,”她接過我的話說道,然後悄悄地問了一句:“你今天對我說這些,你是在擔心...”

“當然不是,” 我打斷了她的話,“他這麽聰明,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您倆嘀嘀咕咕在說些什麽啊?”他突然站在母親臥室的門口,有些不耐煩地問我們。

“我們說話太大聲了,影響你看書了,對不起,”我馬上向他道歉,停止了跟母親的閑扯。

我很確定,他聽到了我們的所有談話,響鼓不用重錘敲,點到為止。兒子嘟了嘟嘴,聳了聳肩,沒說什麽就回到他的臥室去,並關上了門。我們又被那麵牆隔開了,這麵牆似乎變薄了,我的聲音好像能穿透過去。

 

孩子在父母眼裏,永遠是長不大的,認為他們什麽也不懂,家裏的大小事從不與他們商量。其實不然,他們什麽都懂,隻是沒有應對事務的經驗和辦法,需要機會和時間去磨煉。如果父母不讓他們參與家務事,使他們既缺乏自信,也沒有存在感和責任感。

當然,讓孩子參與家務事,要適可而止。如果把家中大事都告訴他們,讓他們來做判斷和決定,這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甚至困惑和不安。如果隻把家中雞毛蒜皮的小事由他們來管,他們覺得在家中沒有地位,還是小孩子。

我有一份低薪工資,維持三人的生活,我家屬於中等偏下階層,每月收入與支出平衡,我們就萬事大吉了,存款、攢退休金就別想了。讓兒子知道家裏的經濟能力,他即使能居有定所、吃穿不愁,盡情享受生活的快樂;也要勤儉節約、精打細算,日子才能過得舒心。

一天兒子回家後心情較好,主動跟我們打招呼,我正好有好事要告訴大家,就對他和母親說:“今天我高興,公司老板鼓勵我的工作業績,在我的低薪水上加了那麽一點,忍不住想給你們分享一下。”

“加薪是好事,今晚我們要慶祝一下,”母親有點兒激動地對我說。

“好啊,我來下廚房做兩個好吃的菜,讓我們開心地大吃一頓,”我附和著母親說了一句。

他有意無意地聽著我們的對話,隨口問我一句:“給您加了多少啊,這麽高興?”

“加多加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我轉向他說道:“加薪嘛,當然是越多越好了。”

然後我順口提起我們家每月的收支狀況,接著說:“現在多了一點收入,就可以多花一點了。”

“多了一點收入也不要亂花,存著,你兒子還沒有長大,以後花錢的地方多著呢,”母親近安思遠慮地對我說。

我笑了笑對她說:“好的,聽您的,存著。”

“那能存多少啊?”他插了一句。

我拿來紙、筆、計算器,先算每月的進賬,再算每月的出賬,進賬減出賬,結果是正數就是節餘,是負數就是透支了。如果每月進賬增加,出賬不變,節餘就多了。相反,透支就多了。

兒子認真地聽著、算著、想著:“我知道了,要想存錢,就不要花錢,”他自己嘀咕了一句。

“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的,不然掙錢幹什麽?”我補充道。

“既要開源,也要節流,錢才能越攢越多,”母親笑了笑對我倆說。

兒子眨了眨眼,不是很懂,就問道:“怎樣開源或節流啊?”

母親解釋道:“就是多掙錢,少花錢 ...”

“行啦,錢要掙,也要花,這才叫生活!” 我打斷了母親的話,“我們的錢不多,如果計劃好了,也能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他明白了,他與我和母親乘坐在同一隻小船上,我們要同舟共濟,他有責任為這個家出一份力、盡一點心,他在家中不再是人微言輕的小男孩,而是舉足輕重的大人了。我倆被那麵牆隔開的心似乎又近了些。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普通四季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分享! 長見識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