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這個人太有個性了,他思維敏捷,做事果斷,隻要他認為是對的,他就一定要做。
1983年11月,在胡耀邦訪問日本以後的第九天,外交部舉行宴會,答謝日本各方對胡耀邦一行的熱情接待。這本是一個禮節性的活動。胡耀邦聽說以後,主動要求參加。禮賓官告訴他:“在外交史上沒有這個先例。這應該是外交部長的事。”他爭辯說:“一個共產黨的總書記到日本國會去演講,不是也沒有這個先例嗎?”
說起這次采訪,我的印象深刻。
1984年12月的《廣播節目報》的編者按語說:本報全文發表本台《新聞報摘》節目播出的本台記者的現場報道《吳學謙外長為胡耀邦總書記訪日成功舉行答謝宴會》。這次報道打破了時事政治的公式化,有景有情,把現場的親切、活躍氣氛反映出來了。外交活動,往往有一定的禮賓規格、程序,新聞報道也要按一定的格式來寫,但是,有些場合,新聞報道可以不受這種限製。這要靠記者解放思想,勇於創造。
本報發表此稿,還有一個用意,就是向我們的廣播聽眾介紹廣播宣傳的特點以及它和文字宣傳的區別。記者的現場報道,是廣播宣傳的一大優勢。近年來,本台記者采製的現場報道有所增多。這也正是聽眾所期望於本台的。
12月9日下午,我接到外交部寄來的請柬。 我原以為是答謝我訪問日本期間的辛苦,請我去好好吃一頓,放鬆一下。沒有發稿任務。16點,我正在寫政法方麵的稿子,總編室來人通知我:“你要發稿啊!”我“啊”了一聲,趕快做發稿、換衣服的準備。
當時,我想,聽眾也會祝賀胡耀邦訪問日本的圓滿成功。28篇報道都發了。這是總書記訪問日本的最後一篇報道,質量不能太次。促使我做現場報道的動力是宴會地點在中南海。這是少有的事,一般都是在人民大會堂或者北京飯店。
晚上,我到中南海202室。經常接待外賓的大廳擺上了與中日有關的道具。這是我解說的內容。餐桌上的食品更為蹊蹺,也能體現中日友好這個主題。
我舉著話筒說:“各位聽眾!當首都電報大樓的時鍾指向晚上6點半的時候,我來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辦公的地方——中南海。不久前,隨同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日本的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現在請一些日本朋友到這裏,參加一個有意義的宴會,目的是為了感謝日本政府和人民對胡耀邦同誌的盛情接待。”
“這裏也是開創中日友好的老前輩毛澤東、周恩來等同誌工作過的地方。”
“滿載著日本朝野和各界人士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勝利歸來的胡耀邦同誌還是那樣興致勃勃,精神煥發,以他那真摯的熱情接待日本朋友。”(實況:日本大使把中曾根首相寫的字轉送給耀邦同誌。報道中有現場音響。)
“要永遠友好!日本首相中曾根寫的這個題詞,是請鹿取大使帶回北京,轉致胡耀邦同誌的。”(現場實況:賓主走入宴會廳的掌聲)
“宴會地點和菜單都是胡耀邦同誌親自選定的。在接見大廳裏,擺著日本天皇浴仁這次送給他的一對金屬花瓶。我還看到餐桌上擺著日本的名菜生魚片、日本的火鍋和日本的白薯卷、小豆米飯。這說明胡耀邦一行在日本的訪問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東京那蒙蒙秋雨,劄幌的紛紛瑞雪、京都的如丹楓葉、長崎那藍色的海灣,以及日本人民同我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共同心願,都給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現場實況:掌聲、吳學謙祝酒聲)
“吳學謙在宴會上致辭,感謝日本政府,各界、各地方的日本朋友的隆重、親切的接待。”(現場實況:我想今天來敬杯酒。這杯酒,是為了這次胡總書記為首的一行訪問日本取得了非常圓滿的成功。這成功,表現在各個方麵:胡耀邦總書記同中曾根首相的兩次會談是很成功的;在國會和青年集會上的兩次講話也是成功的;訪問外地五個城市也是很成功的。胡耀邦總書記這次訪問之所以這樣的成功,首先要感謝中曾根首相、安倍外相以及在我們訪問中接觸到的朋友們;還要感謝鹿取大使以及日本新聞界的人士。這次報道也是很成功,非常及時,使我們中日兩國的友誼,通過這次新聞報道傳遍了全世界。實況:錄取大使講話聲音襯入。)
“鹿取大使在祝酒的時候說:“,胡耀邦總書記這次訪問,在日本對外國領導人的接待中是最為成功的,最有成效的一次。他說:這次訪問,由於確立了中日兩國的相互信賴關係,確立了日中友好長期穩定的發展,而具有世界史上的意義。”
“宴會開得親切愉快。胡耀邦同誌舉起日本的清酒,祝願中日兩國的關係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推向前進。”(現場掌聲突出)
胡耀邦同誌祝酒實況。以下為胡講話實況:
他說:“今天呐,主人是我們的外長。日本朋友叫外賓。我嘛,算內賓(場內笑聲)。日本外賓是吳外長誠心誠意請來的。我呐?我是內賓啊,是自己報名要來的(場內笑聲)。有人說:外長請客,你去,外交部從來沒有這個先例。我再三說,我這次訪問日本,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掌聲),我借吳外長的酒敬各位一杯,都要喝啊!”(現場笑聲和碰杯聲)
耀邦同誌特意到記者席上同新聞界的朋友碰杯。
我的座位左邊是日本廣播協會駐北京記者竹田純一,右邊是《每日新聞》北京分局局長山本展男。他倆都會說中國話。一看到餐桌上我的名字,都對我說:“哦!是你呀?你在日本的報道,我們天天聽。”竹田先生說:“聽晚上8點的新聞,是我每天雷打不動的。你的報道我全錄了音。”
我征求他們對本台節目的意見。我對本田說:“我在東京看到《每日新聞》上刊登的齊懷遠談中日領導人會談的消息,就是根據我們電台的廣播抄收的。”他說:“我們要從廣播中找新聞。”這兩位記者拿著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菜單請胡耀邦簽字。
日本駐中國大使館一等秘書淡路均請胡耀邦寫句話。胡耀邦寫下了“中日兩國青年的團結友誼萬古長青!”淡路均舉起這有意義的題詞跑回自己的桌前,大家都為他高興。淡路均說:“這也表達了我們的心願。”
胡耀邦曾經說過:“青年是民族的未來,人類的希望,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未來主宰者。”68歲的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