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梅傑訪華

(2018-11-08 07:30:09) 下一個

英國首相梅傑

在香港回歸的節骨眼兒上,英國首相來北京了。在我的筆記本上寫著:

1991年9月2日下午,英國首相約翰·梅傑坐專機到達北京,開始對我國進行訪問。隨同來訪的有:梅傑夫人、外交大臣、駐華大使、駐香港總督衛弈信等。

外賓到達後,李鵬總理馬上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

中國方麵參加歡迎儀式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榮毅仁,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陪同團團長、能源部部長黃毅誠,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

晚上,宴會前,李鵬與梅傑坐下來談話的時候,就接觸到主要問題,就香港問題、雙邊關係和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

李鵬希望同梅傑的會談能取得良好的成果。他說:我們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也可能有些不同看法,這不要緊。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上。我們需要互相來往。

梅傑說:“我們雙方可以就很多問題交換意見,英中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我剛剛訪問了莫斯科。我也去了華盛頓。世界形勢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我們可以就很多問題進行磋商。我希望利用這次訪問在香港問題上、雙邊關係以及其他問題上同閣下交換意見並希望取得進展。”

他對中國遭受嚴重水災表示同情,對中國抗災取得的成績表示欣慰。

李鵬說:災情是嚴重的,但由於全國人民的努力,國際社會的支援,我們的抗洪救災工作已經取得了勝利。目前災區的社會穩定,人民思想安定,災區沒有出現疫情。今年經濟計劃還是可以完成的。

李鵬、江澤民與梅傑會談

第二天,1991年9月3日上午,李鵬和梅傑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會談。

梅傑說,我們有時有些分歧,但雙方的共同點是主要的。英國壓倒一切的願望就是使英中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得以成功的實施。雙方要加強合作,加快聯絡小組工作的進程。

李鵬希望在未來的六年裏,雙方繼續努力,密切合作,保證香港的平穩過渡和政權的順利交接。中國方麵希望在過渡時期內香港政府是一個有效率的政府,為今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正常運轉創造條件。

梅傑高度評價中國政府原則決定參加核不擴散條約,希望中國能早日確定加入的日期。

李鵬說:這還需要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續。關於軍售控製問題,李鵬表示,中國主張軍售控製必須遵循全麵、均衡的原則,也就是包括所有武器和所有國家。建立國際新秩序是當前世界麵臨的一個迫切問題。中國方麵有三點主張:一是國際事務應當由世界各國共同參與;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具有類似內容的其他原則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合理基礎;三是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會談以後,於上午11點40分,李鵬總理和英國首相梅傑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

墨綠色簽字台,中英兩國國旗格外醒目,當兩國總理相互交換那本醬紅色的備忘錄時,在場的中英官員熱烈鼓掌。近200名記者不失時機的記錄下了這一有曆史意義的鏡頭。

1991年9月3日晚上,江澤民主席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宴請了梅傑首相。

江澤民說:香港是連接中英關係的紐帶。中英雙方在香港問題上要同舟共濟,要高瞻遠矚,求同存異。互相尊重。

他指出: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都會有順利的時候和困難的時候,英中關係雖然有曲折,但現在已經得到恢複和發展。中英之間發展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應客人的要求,江澤民介紹了中國經濟改革情況。他說: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要堅定地進行下去。在政治改革方麵,中國要進一步健全民主與法製。中國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英兩國社會製度不同,意識形態各異,但這不妨礙中英兩國發展合作和平共處。一個穩定的發展中的中國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國家主席的關照

站在楊尚昆主席麵前的是比他的年齡幾乎少一半的英國首相梅傑。

1991年9月2日這一天,對於梅傑這位少壯派來說是一生中難忘的一件大事。

他第一次訪問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還肩負著一個偉大的使命,同中國總理簽署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

目前,離1997年7月1日香港收複主權不到6年時間。

“諒解備忘錄”的正式簽署將有利於保障香港過渡期後半段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從而實現1997年的順利交接和平穩過渡。

“諒解備忘錄”體現了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問題上加強合作的與願望。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創造性的重大事件,中國的元首理所當然地要給予關注。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太陽偏西的時刻,楊尚昆主席在人民大會堂的南門接待廳迎候梅傑首相。這是梅傑當天活動的第5場。

平時顯得寬敞、莊嚴的接待廳此時此刻被中外記者擠得水泄不通。

廳門兩旁臨時搭起了鐵架子,呈八字狀。

眼明手快的攝影師爭先恐後地登上這一層一層的鐵架子,選擇有利地形。

手裏拿著筆記本的文字記者隨便站在官員們的後邊,以沙發靠背為依托,準備寫字。

許多手持錄音機的記者則擁到黑色擴音器方盒子下。

本很安靜的接待廳響起了采訪的前奏曲,英語、粵語、普通話,三腳架碰撞著鐵架聲,開關聲,錄音機轉動聲……

會見將要開始,84歲的楊尚昆主席站在大廳中央,他身後牆上那幅巨大的油畫“黃河水滔滔”十分醒目。

“楊主席,請給我們一點方便!”

我熟悉這聲音,這是經常采訪國家領導人的新華社攝影師李生南。

“好,這點要求還是可以滿足的。”楊主席一邊說,一邊向前邁出兩步。

梅傑首相到了。中、英兩國領導人握手、問候。記者群中突然鴉雀無聲,好像斷了的磁帶。大家都在爭搶這一曆史意義的鏡頭。

除了常駐北京的各國記者以外,隨梅傑訪華的有120名,外加30名來自香港的記者。

第一次見到楊尚昆主席的記者被這位領導慈祥和藹的長者風度所打動。

靜,僅僅隻有片刻,外國記者開始喊了“等等!”意思是想讓兩位領導人先不要坐下,給記者多留點按動快門的機會。

職業的特點使這些記者從來都沒有滿足的時候,又有一位記者勇敢地提出:“你們最好能說說話。”話音落下,楊主席就拉起了梅傑的手,笑聲四起,連在場的官員們也不得不佩服這些“無冕之王”。

細心的楊主席早已觀察到站在他對麵的記者已心滿意足。這時,他示意梅傑一齊麵向西邊鐵架子上的記者,讓他們也拍個夠。由於鐵架子是八邊形的。東邊架子上站著的記者隻能看到梅傑與楊尚昆的背影。“不行!”有人竟急的喊了起來,於是,楊主席與梅傑又轉過身來向東邊的記者打了招呼。場內氣氛更加活躍,換了的笑聲更加響亮。

中英兩國領導人並排坐下。楊主席首先用中國一句古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表達對梅傑的歡迎。梅傑這次從英國出發,途中訪問了美國、蘇聯之後來中國。他也用一位哲學家的話“遠行必有收獲”來說明他同李鵬總理的會談是成功的。楊尚昆主席稱讚梅傑是1989年春夏之後,西歐來華訪問的第一個首相,而且指出了中英兩國簽署“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諒解備忘錄”應載入中英關係史冊。中英加強合作對雙發都有益……

隻見外交部禮賓官楊鶴熊俯首在楊主席耳邊不知嘀咕了些什麽。過了一會兒,楊主席笑著對梅傑說:“記者要求你講幾句,他們不讓我講了。”這謙虛,這幽默,這無拘無束的話語進一步得到中外記者的讚譽。按國內外慣例,記者隻能采訪5分鍾。

會見還在進行,警衛人員開始請記者退場。往常,記者們總是磨磨蹭蹭地走出大廳。這次卻出乎意料,近200名記者一下子散的無影無蹤。他們跑出人民大會堂,跳下層層台階,登上汽車,去電視台,去電報大樓,去使館,去住所發稿去。

行家們都清楚,不用再等外交部發言人“吹風”就能形成一篇稿子。

當然,記者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理解與支持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