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山丹丹花開紅豔豔

(2018-11-14 08:22:07) 下一個

 

     ——訪總後顧問周文龍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周文龍同誌寫的文章《慶祝抗大成立50周年》。

周文龍,這位普普通通的紅軍戰士是抗大的第一期學員。畢業以後留校當了校務部副部長兼管理科科長。

77歲的周老回憶起往事激動不已。半個世紀前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情景曆曆在目。

1936年6月1日,光禿禿的陝北高原,天是那樣的藍,陽光是那樣的和煦。200多名學員聚集在瓦窯堡一座廟前的空地上舉行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開學典禮。在隊伍中有一位年輕的紅軍戰士——周文龍。他風華正茂,神情剛毅。多少年來,渴望學習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第二年,當山丹丹開花的季節,“紅軍大學”改名為“抗日軍政大學”。這時候,他已經是抗大的一名工作人員。

抗大設有教育委員會、政治部、訓練部和校務部。周老與校務部部長楊立三同誌一起工作。“當時,校務部的職責是什麽?”我問。

周老滔滔不絕地講了他的瑣碎而重要、單純而又豐富的工作:招生、編隊、畢業分配、教職員工的衣食住行、教具供應等等。總之,是後勤工作。

抗大在艱苦的歲月中成長。抗大的後勤工作更難做。

住哪?開始時,學員們把牛羊圈打掃幹淨,破廟修好,用草和蘆杆鋪在地上,兩邊壘上磚,在地上睡大通鋪。後來,校務部邀請了一批有經驗的老泥瓦工開會研究,認為挖窯洞比蓋房子省工、省料、省時間,而且冬暖夏涼又便於防空。周老與楊立三部長一起到各山溝察看地形。兩個月就挖了200多個窯洞,麵積3000多平方米。毛主席風趣地說:“大家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卻學著當代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科學。”

抗大的學員一期比一期增多,到第五期已發展到7000多人。

吃什麽?陝北保安縣土地貧瘠,人煙稀少,農業基礎薄弱。抗大需要的糧食隻能從西安運。遇到雨季,道路泥濘,糧食一時接濟不上,學員們隻好吃黑豆、高粱和野菜。有時一天三頓都喝稀飯。

1939年,抗大師生響應中央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開荒、種地,秋後收了100多萬斤糧食,還種了南瓜和山藥蛋。

資金從哪裏來?周老告訴我:“四方伸手,八方支援。”

戰爭年代,從上到下都過著儉樸的生活,盡管物資貧乏,黨中央對抗大的工作給予很大支持,從黨費中撥給抗大一部分資金,有時還從國民黨手中弄點軍餉。

1937年冬,抗大的第三期女生隊建議掀起一個讚助母校的捐助活動。於是,許多人慷慨解囊,為學校捐錢。校務部為了便利學員的生活,開設了文具、日用商店和照相館、餐館。就是在那麽艱苦的條件下,中央規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每人每天菜金為3分錢,而抗大師生的菜金為7分。他們用馬蘭草造紙,用子彈殼和木棒做蘸水筆,薰煙作墨水。說到這裏,周文龍同誌突然走進裏屋拿出幾張舊照片。

照片上是無數青年戰士排成隊,盤腿而坐,聚精會神地在紡線。曆史的見證記載著抗大艱苦樸素的好作風,記載著理論聯糸實際,勤儉辦學的教育方針。

抗大共培養了20多萬軍政幹部。抗大的學員都有理想,有開拓精神,不怕苦,不怕死。抗大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為“四化”建設奮鬥!

(刊登於《中國老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