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獲一等獎的《遠東第一家》

(2018-11-09 07:22:36) 下一個

 

搶眼的是一個大大的紅色國徽印章,弧形上的一排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1993年10月8日發的常辦(1993)新字第4號文件。

文件中說:“參加第三屆宣傳人大好新聞評選的有166家新聞單位。推薦作品301件。第三屆宣傳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好新聞,經評選委員會評選,共評出一、二、三等獎作品147件,其中17件獲一等獎。”

我采製的錄音報道《遠東第一家》獲一等獎。複評時19票讚成,1票反對,1票棄權。

1993年10月31日,我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

參加第三屆人大好新聞評選的有166家新聞單位。推薦作品301件。田紀雲副委員長代表喬石講話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這是我們黨的長期的、根本的方針。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製不斷發展繁榮、廣大人民群眾對人大製度和民主法製的認識日益提高的過程中,新聞界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遠東第一家》寫的是昆明一個殘疾人之家的事。1993年3月15日在《殘疾人之友》專題節目中播出。

采訪線索是怎樣被發現的?

每隔兩個月召開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往常大多是隻寫會議消息,但在七屆全國人大二十八次常委會上,我從一大堆會議文件中發現了委員們視察雲南實施《殘疾人保障法》的情況。萬裏委員長提出1992年工作重點是執法大檢查。

正趕上我有機會去昆明。我利用業餘時間到濟世之家看看。我被殘疾人的堅強意誌所感動。第二次去采訪,因急著跟大隊人馬一起上火車離開昆明,沒顧上吃晚飯。

記者到昆明采訪了幾位同誌,然後把三盤磁帶整理成兩萬多字的文字稿,從中剪輯成一個獨家新聞。

笫一次在中央電台播出這樣的典型,很受聽眾歡迎。

此稿主題鮮明,具有現實意義和國際影響。字裏行間突出了中國《殘疾人保障法》的特色。

內容真實,事跡感人,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助殘和幫殘事業在發展。節目形式活潑,聲情並茂,有主持人串聯詞,有記者與被采訪人的感情真摯的對話,顯得自然、流暢。以下是播出稿:

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男:439播音室!

女:439播音室!

(開始曲出襯入)

女:這是你我共有的天地。

男:這是你我共有的天地。

女:讓我們一起架設理解的橋梁。

男:尋求青春的奧秘。

女:展示社會的風彩。

男:探索人生的真諦。(開始曲終)

女:你好,青年朋友!歡迎你收聽由衛東和我主持的節目。我是肖玉。

男:我是衛東。今天的節目我們為您安排了這樣一些內容,首先是固定欄目《殘疾人之友》給你介紹一個特殊的大家庭——昆明濟世之家,然後跟你聊聊已經悄然興起的文明離婚現象。(刪)

遠東第一家

女:聽眾朋友!每當我聽到《我想有個家》這首歌的時侯,我的心情就會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共鳴,那深沉的歌詞,那優美的旋律打動了我。是啊!人人都希望有一個溫暖的家。

不久前,我們的記者劉振敏訪問了一個特殊的家。

這個家的成員都是殘疾人。在這個家庭裏充滿著愛,充滿著溫馨。這個家也維係著雲南省219萬殘疾人的心。

這個家就是中國昆明濟世之家。

男:我們還是先給聽眾朋友們介紹一下為什麽叫濟世之家?

女:濟世之家的創始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榮退的英國皇家空軍上校、戰鬥英雄隆納濟世先生。

他的一個好朋友在戰場上受了傷,但出院以後找不到棲身的地方,隆納濟世先生就把他收養在自已的家裏。後來有許多殘疾人來找他,隆納濟世就自已出資為殘疾人蓋了房子。1948年,在英國辦了第一所“濟世之家”。主要目的是收養一些無家可歸的殘疾人居住,使他們能夠在富有愛心、平等互助的家庭環境中,過著有意義、創造性的生活。

男:隆納濟世的舉動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讚助,還成立了“英國隆納濟世國際基金會”。現在這個組織已成為世界性的慈善機構,在48個國家建立了200多個濟世之家,分五個區域管理。

女:我國笫一所濟世之家——中國昆明濟世之家,是由英國隆納濟世國際基金會和英國葛蘭素製藥公司無償捐助25萬英磅,於1989年建成的,為邊疆各族殘疾人提供學習和生活的場所。

(實況、李秀峰講解出兩句混播)

男:1987年開始,在昆明市偏辟的西山區建起了黃頂、白牆建築群。這裏一次可以居住80多名殘疾人。兩個人住一個房間,還設有體育醫療康複室、職業培訓作業室、洗衣間、衛生間、洗澡間、餐廳和花園。這些建築都是為方便殘疾人而設計的。盲人行走,路邊有扶手,腿腳不利落的殘疾人也不會碰到台階或障礙物。

女:走進昆明濟世之家,最醒目的是在白色牆上勾畫出的深紅色壁畫。

(音響:這幾幅畫表現人類社會裏都要平等和睦相處,像個大家庭,充滿了陽光、雨露。在美好的和平環境中,通過我們的勞動,可以創造世界。紅羽毛是濟世之家特有的標誌,國際通用,表現了永往向上,奮進自強的精神。)

女:剛才說話的是李正民,20世紀60年代畢業於昆明醫學院,他出於對殘疾人的愛心,丟掉在大醫院工作的舒適條件,甘願當上了雲南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

李正民接著說:(以下為音響:

我們不是單純的救濟型,我們是福利勞動型,以培養殘疾青少年今後能返回社會,成為社會上平等的一員,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為宗旨。我們的特點,第一、不是終身居住,而是輪換居住。第二、麵向廣大農村、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同時進行全麵康複,包括心理康複。樹立自立、自尊、自強的信念。體力康複為職業培訓打下基礎。第三是職業培訓,必須掌握一技之長,學文化課,縫紉編織,家用電器維修等。這樣的話就為殘疾人能夠在社會上自立打下了基礎。為他們創造了精神條件和物質條件。這是我們中國《殘疾人保障法》的精神實質。《殘疾人保障法》的精神實質就是,殘疾人也是人民的一員,是有特殊困因難的群體。各級政府部門都有責任幫助、支持他們。在對待他們的觀念上,我們不要老是著眼看他不能做什麽,而是要看他能做什麽。因為殘疾人盡管有殘疾,但是絕大多數殘疾人是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同樣能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能與健全的人一樣充分參與社會生活,能平等生活,這才是真正的人。音響止)

男:村有村長,家有家長。李秀峰本來是一位醫院的院長,可現在成了昆明濟世之家的家長。也有人管她叫李老師,可最親切的稱呼是“李媽媽”。

這位家長在濟世之家收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殘疾人居住者。經過培訓以後,已經送走了三百多殘疾人已經送走了300多殘疾人。凡是在濟世之家生活和學習過的殘疾人,從麵貌到精神都像換了一個人兒似的。有的學了四通打字技術,有的學會了家電維修手藝,還有的做了按摩醫生。許多人在專業比賽中獲獎。有的人一個月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用李秀蜂同誌的話說:(以下為音響:

殘疾人也是人。他們應該得到與正常人同等的一切待遇。就業問題,招工,參與一些活動都應這樣子。他們來了以後,反複進行自強、自尊、自立教育,組織紀律的教育。走以後,各方麵都有很大收獲。

我們是一個大家,是殘疾人溫暖的家。年齡大的像父母一樣,年輕的就像哥哥姐姐一樣,我這樣講以後,我這眼淚就出來了。同學們也是個個都哭。(掉淚)我們老師與同學們的關係還是處得比較好的。幹這項工作,必須熱愛這項工作。大家不嫌棄殘疾人。有幾次我就把他們全請到我家去。我家客廳房子不大,分批請,包餃子,煮點花生、包穀,買點水果給他們吃。我愛人、小孩也特別喜歡殘疾人。我家住四樓,有些背著上,有些扶著上。過年過節,一般我們都給他們會餐。結業時買紀念品,組織他們郊遊。

記者:盲人怎麽辦?

李:盲人都是扶著他,一邊看,一邊講。從成立昆明濟世之家到現在,工作人員與工作人員之間,工作人員與殘疾人之間,都是師生失關係,都是平等的,沒有一點矛盾。我姑娘的上學問題,就業問題,我從來沒有關心過。我的小姑娘說:“你還是我的媽媽哩,我在哪個班?你都不知道!”一下說得我眼淚差點沒出來。我覺得,我的精力應該放在濟世之家。作為家長他們的一切需要我關心,領導把這個擔子交給我了,我覺得應該把精力全放在這個上麵。音響止)

女:要說不幸,聰明活潑的王葵確實很不幸,好端端的兩條腿突然不能動了,隻能靠雙拐支撐身體。要說幸運,王葵也真有點福氣,在家庭和社會的關懷下,她自學成才,現在已經留在濟世之家當上了英語老師,還曾到上國外觀光了一番。她對人生的價值是這樣理解的。

王葵說:(音響:我覺得殘疾人除了想得到社會理解與關心以外,首先要能夠自立。你要被社會承認,就應該為社會服務。人生價值就是渴望平等。雖然我殘疾了,但是,我覺得我還有會做的東西。我希望能為社會貢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問:你覺得現在所掌學握的知識技術有沒有全都貢獻出來呢?

王葵:有的地方還是受部分限製的,別說是我了,就是正常人要充分體現自我價值也很難,所以對於我來說就更難了。不過,我覺得隨著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越來越好。我隻想奉獻(笑聲)。

過去殘疾人大多數是希望社會的理解、關心。不過我覺得還是要談殘痰人對社會的奉獻。我覺得我們國家殘疾人事業起步比較晚,但是,我們國家對殘疾人這種關心,真正從人的價值來幫助殘疾人,所以有時我(哽咽)說不出什麽。我默默流淚。

我們國家雖然艱難一點,但有一種使命感。

記者:使命感,責任感,你應該是主人翁。

王葵:就是,這個眼淚有很多,很多意思是各方麵的一種感受綜合的。真的,我說不出來的一種感覺,是很神聖的。音響止)

(樂曲 間奏)

男:聽眾朋友,剛才我們給你介紹了我國第一所濟世之家——昆明之家的一些情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