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溫家寶

(2017-12-05 10:54:40) 下一個

溫家寶:你發的稿子很好

鄧穎超同誌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但在我眼裏,鄧穎超同誌更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媽媽,公開場合我也會稱這位德才兼備的女性為“大姐”。

第一次到鄧大姐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廳是1979年8月27日,采訪鄧副委員長會見為恢複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貢獻的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最後一次是1992年7月18日,鄧穎超的骨灰運往天津撒入海河。

鄧大姐喪事期間,我拌著汗水、淚水、墨水寫了五篇錄音報道。從技術角度講,這幾個報道不難做,但是我還是碰到了幾個棘手問題:一、新聞節目不可能完全羅列出鄧穎超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的豐功偉績;二、“功高而不自滿,位高而不自居”的鄧穎超留下遺言:她去世後,喪事從簡。為此,中宣部規定,新聞報道不寫西花廳,不提吊唁,不講遺體告別,不組織治喪活動,不邀請外地同誌來京,不通知各國駐華使館。這一連串的“不”讓我無從下筆。

1992年7月12日,星期日,我背著沉重的錄音設備趕到西花廳,準備寫一條台灣張學良委托侄女張閭衡贈送花籃的簡明新聞。

現場沉痛的氣氛深深打動了我,我背著錄音機與鄧大姐的秘書、警衛、司機、護士、炊事員一起,站在遺像左側守靈,那本是家屬站的位置。默默凝望鄧大姐的巨大遺像,那抹嘴角發自肺腑的微笑,仿佛在感謝各位來賓。幹練的花白短發,既精神又瀟灑,細邊眼鏡下透出的是睿智,凸顯出她的人格魅力。

看到自發前來吊唁的群眾絡繹不絕,我早已沉痛的心情更加悲傷,難以言表。大姐身前沒有兒女,可有千千萬萬的兒女在懷念她。

前來吊唁的群眾中,生動事例很多。這樣的場景隻用一條程式化的簡明新聞是交代不了的,全國人民不答應,我的良心也不答應。激動的心情促使我決定《新聞聯播》一定要用音響來表現這條新聞。在寫播音員連接詞時,我想:鄧穎超留下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將永垂千古。想到這,靈感突然而至。我找出1988年春節鄧穎超對前來拜年的李鵬說的那段“共產黨員所做的貢獻是無止境的”話做結尾,讓全國聽眾再回憶鄧大姐的音容笑貌。

第二天,我又趕到西花廳,默默站在西側,看見東側的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向西方打招呼。我下意識四周觀望,沒看見什麽。他看我毫無反應,就徑直走到我身邊說:“你發的稿子很好,昨天我聽了,今天早上又聽一遍。”溫主任的一句話,無異給了我一柄尚方寶劍。所以,1992年7月17日,在北京醫院舉行鄧大姐遺體告別儀式和7月18日大姐的骨灰撒向海河後,我又連續發了兩篇錄音報道。除此之外,還分別給《午間半小時》和體育節目發了錄音報道。《忠骨撒江河》那篇獲得全國廣播電視一等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