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唇齒相依”,寫到這兒了就說說牙齒。美國學生經常問中國的同齡人和他們有什麽區別,我說中國孩子帶牙套的比率遠低於美國人(歐洲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更倒黴了,是最後一代“四環素牙”受害者,露齒一笑,沒幾個燦如編貝的。好在我們秉承中國古式大家閨秀的教誨,“笑不露齒”,既矜持又遮醜,還能減緩法令紋的生長。試過一套“美白”貼,酸性太強,用了以後牙齒過度敏感,連豆腐都咬不動,況且治標不治本,還不如刷層白漆見效快。
在美國第一次洗牙,牙醫就“勒令”我用牙線,還手把手教我怎麽用。開始疼,有一搭沒一搭的。過了幾年,牙齦問題頻發才開始認真堅持用。說到這兒又得怪命不好,口水鈣化嚴重,極容易產生牙結石,醫生讓每年洗兩次,或者經常做深度清潔。啥深度清潔啊,覺得牙齦都快杵漏了。後來在網上看到推薦用水衝器,買了以後天天用,很方便。不過用了半年還沒看過牙醫呢,不知道對牙齒維護性有多強。但是用了水衝器才知道牙刷是多麽“無力”,都想不出來28歲以前沒用過牙線的日子是怎麽過來的,不惑之年牙還沒掉光真是幸運啊!美國的牙膏沒什麽香味,而且也沒什麽沫子,和中國開蓋子就刺鼻的“中華”沒得比,而且也沒有“雪沫子”橫飛的感覺,老覺得刷完了嘴裏幹幹的。
美國人看《色戒》先不說看懂內容沒有,看到湯唯唱歌那段沒刮腋毛就倒足胃口了。我隻好向他們解釋“刮腋毛”不屬於傳統的中國文化,事實上據我觀察歐洲女人也不太注意“除草”,即使做了腋下,也不注意腿和小臂。美國女孩子上學的時候就開始“毛手毛腳”了,腋毛是要做的,但胳膊、腿都是有了男朋友以後才注意“光滑度”的。我是大學畢業的時候買了一個鬆下的電動刮胡刀,隻有夏天用。到了美國經常遊泳,冬天也得刮。開車時無意間聽廣播:激光去毛,大減價。想都沒想直接開車去了診所交了定金,簽了合同。理論上是做六個療程,但我幸運,做了四次就幹淨了,而且真的是“無疼”,三分鍾就好。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值得的長效投資。
下麵該說手和指甲了。我的手不是“柔荑”,隻是幹癟,“女子手如柴,無財也有財”,“財”沒有,些許文“彩”倒有點兒(大言不慚地說)。扯遠了,不記得從什麽時候起幹活開始戴手套了,反正肯定是到美國以後。同時發現女人先從“手”老起,好多人看麵相挺年輕,可是手和脖子(還有膝蓋)一下就泄了密,所以開始注意經常抹手霜。另外根據朋友推薦,時不時用一款Mary Kay的手模,晚上睡覺的時候抹,早上也差不多都吸收了。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濃重的“指甲油”情結,如果不塗感覺像“裸奔”(西方女的老愛說不塗口紅像沒穿衣服),不好意思出門。“小時候”唯一能買的指甲油是那種細細管子的透明指甲油,既能讓指甲發亮又能補絲襪。價錢不算貴,質量也不敢恭維。後來上大學了,著裝打扮沒人管了,才敢買彩色油。盡量買帶金粉、銀粉的,亞光的總覺得是油漆。但是老媽不喜歡,總是看不慣。架不住我逆反啊,說我?直接來“哥特風”,塗黑的!以至於去朋友家和他媽媽吃飯,老人家嚇了一跳,以為我有什麽皮膚傳染病啊,還問“不應該是‘灰’指甲嗎?”弄得我著實不好意思了一把。
剛到美國的時候去久仰大名的Walmart瘋狂采購,看到了自粘假指甲,買了一套,貼上以後覺得指甲不是自己的了,幹活也不利落,老覺得指甲要給刮掉,還提心吊膽盡量不粘水。不過可能也就是從那時養成了洗碗戴手套的好習慣,做了一次也就到此為止。
又說回到“水土不服,營養不良”的問題,十個指甲的“劈”、“損”率常年保持30%~50%,高居不下。用指甲油“蓋”上,但是沒幾天頭上的油就掉了。實在忍無可忍了,開始到店裏做水晶粉。這個東西是奇效啊,隻要指甲不剪,顏色是不帶掉的。而且我“賺”大發了,因為新陳代謝慢,指甲長的速度堪比蝸牛爬,所以一個月都不用剪次指甲,不像大多數人兩個星期左右就要去補一次,特別是做彩色的,新長的指甲太明顯。再後來做單色的指甲覺得太單調,索性再多加點錢做成帶藝術設計的,好處是下半截是自然色,和新長的指甲渾然天成,不容易穿幫。
手上還能出彩的地方是戒指,一般人的戒指號和美式鞋號相匹配,但是我的手指太細了,所以屬於特例。也正因為細,戴稍微大點的戒指就好像拶刑一般紮眼、沉重。0.3克拉的戒指戴我手上完全可以冒充一克拉,毫無違和感,倍兒省錢。手鏈也如此,一般的鐲子都是恨不能套到胳肢窩才勉強固定住。買手表去截表帶,人家說:“你算幸運啊,這是最後一截了,你手腕再細一點兒都不能給你做了。”所以這些首飾也戴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