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流之源

沐西風北雨 趟濁湧清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地獄之旅上的故事

(2007-07-07 11:41:45) 下一個

俄勒岡的地獄之穀(Hells Canyon)是北美最深的河穀,穀底的蛇河(Snake River)就是俄勒岡州與愛德華州的界河。因為道遠,一直沒有去看看,也不知地獄是啥模樣。這個獨立節,請了幾天假,決定帶著孩子去探探險。

沿著84號公路,穿行在風景秀麗的哥倫比亞峽穀,地獄之旅就這樣開始了。頂著勁風,越過瀑布,我們把一片片森林撒向身後。在路邊崖上,我看見了一顆撕裂的心。


來到地獄門前,野營地就設在了鷹冠峰(Eagle Cap)腳下、瓦咯瓦湖畔(Wallowa Lake)。


瓦咯瓦湖旁的穀地,有個小鎮,叫約瑟夫(Joseph)。名字來源於一個印第安頭領。鎮子很小,依山傍水,簡單清秀。


瓦咯河瓦穀曾經住著平和善良的印第安人,對新到移民也相當友好。隨著淘金熱,貪婪的新移民不斷湧入,侵蝕著原住民的家園,關係開始緊張。

1863年,政府通過決定,給印第安人在愛德華劃出一片保留地,讓他們離開河穀。這裏的族人分成了兩派,一部分頭領接受了條約。另一部分沒有簽約,在頭領老約瑟夫的帶領下,要留在這片世世代代生養的土地。老約瑟夫說:“這是我們所有人出生的地方,埋著我們的父親,我們決不會把墓地讓給別人。”後來,小約瑟夫繼承了父親,成了頭領約瑟夫(Chief Joseph)。他對族人說:“這裏埋著你們父親的遺體,我們決不出賣父母的骨頭。

約瑟夫不認為“偉大的精神領袖會賦予一種人以主宰另一種人的權力。”他並不好戰,禁止族人武力抵抗,想通過妥協談判爭得權益。但最終談判破裂,他們被限期離開,否則就意味著戰爭。和族人商議之後,決定全族大遷移,北去加拿大尋找新的自由天地。但很快就被發現,受到追殺。經過三個月的磨難,1700英裏的逃亡,饑寒交迫的他們走投無路,有200多族人死去。最後,在離加拿大不到40英裏的地方,約瑟夫不得不帶著幸存的800族人向蒙大拿騎兵投降。絕望傷心的約瑟夫對頭領們說:“大家聽著,我累了,我很厭倦、悲傷,太陽作證,從此我不再抗爭。”約瑟夫死於1904年,最終也沒能回到他的家園。 (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ef_Joseph)

在幾千年裏,印第安人為什麽在文化科技上沒有長足的發展呢?北美是塊資源豐富的土地,一批一批的新移民,來這裏尋找自己的夢,白人、黑人、墨西哥人、還有修鐵路的華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曆史足跡。成功失敗、是非曲折,難有公論。我們這些新移民,又會留下什麽樣的痕跡呢?

睡過懶覺,在獨立節的早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我們向地獄之穀出發了。離開進山前最後一個小鎮-印姆拿哈(Imnaha),就是碎石路了。我打開四輪驅動,車子在山路上跳著,孩子們唱起了歌,自動顫音效果不錯。

看來這通往地獄之路也沒什麽,就是顛點兒,灰大點兒。


這就是地獄之穀了,


在路的終點,帽子頂(Hat Point),有一個高高的木製瞭望塔,周圍有經曆過森林大火的殘樹。我登上塔頂,站在隨風搖晃的塔台上,俯視地獄之穀,環視群山,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


塔頂上,有一位和藹的大伯,是這裏的森林衛士,每天站在這裏觀察可能出現的森林火災。我問他每天在這兒待多久。
“八個小時,”他平靜的說:“我就住在下麵的小木屋裏。”
他又笑著說:“今天有焰火,我能從這裏看見,就是聽不見。”
一部電台、一副望遠鏡、搖搖晃晃的木塔,伴隨著一個孤獨的人。看著他花白的胡子,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也喜歡照相,還有一個網站。”他說著拿出了一部套著大白的佳能,並取出一張名片。我恭敬地接過,上麵寫著:Fine Art Photography,原來遇到位攝影大師,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叫洛德.培根(C. Rod Bacon)。
他又拿出一些兒童玩具,讓我給孩子挑。因為女兒怕高,早早和哥哥下去了,我不敢多待,匆匆拜別。

下山的路更難開,我載著不耐煩的孩子,拖著長長的塵煙,小心翼翼地回營了。

晚上瓦咯瓦湖上空的焰火,給顛簸的一天畫上了五彩繽紛的句號。洛德的望遠鏡一定正對著這裏。



經過休整,我們向地獄穀底出發,穿過盤山道,來到了蛇河。這是哥倫比亞河的上遊,水挺清,能看見一群群的大鯉魚在遊弋。對麵就是愛德華州。


我們決定到愛德華州撒泡尿留念,但轉了兩個出口,都沒找到廁所。一會兒工夫,兩次遇到“歡迎來到俄勒岡(Welcome To Oregon)”的牌子,孩子們覺得很好笑。我問兒子:“我們開車五百英裏來愛德華撒尿,居然把這機會錯過了,你不會終生遺憾吧?”兒子笑著說:“可能。”

得,饒了愛德華,“孩兒們,憋住了!” 我們越出河穀,駛向了俄勒岡東部荒原。

前方的路直指天涯,把廣闊無垠的荒原分成左右兩片。


這條路是通向天堂還是地獄,我就管不了那麽多了。有一點很清楚,我還得認認真真地走著,去讀那路邊形形色色的故事。

湧流
2007.7.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