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現看了一遍BRAD PIT主演的FURY. 如同第一次看的感覺一樣,覺得這片拍的真值。不白費一個多小時的關注時間。
不由的想到如果中國要是拍這個坦克兵的戰爭劇,料想會出現中國特色的劇情。比如坦克兵首先要來自五湖四海口音,具有活蹦亂跳的生活性格,家中親室的遙念牽掛,遇到強敵的勇往直前的氣概,利用巧記戰勝後的喜悅,更不會少上級領導嘉獎的鏡頭等等。這些內容雖然貼切,但感覺十分散亂的壓縮在幾十分鍾影片裏,觀眾不免感到迷惑。
另外,國內電影會榨幹每個場景所可能產生的角色情緒並得以最大的發揮,以符合國人情緒化的傳統。同樣,這些人性情緒也是五花八門的,每個都能成功的演繹,但堆在一部有限的作品裏,會顯得十分混亂,沒係統性。
而FURY中影片一開始就是在戰場上,坦克因機器故障掉了隊,隊友們各司其責。維修員不會因維修艱難而產生絕望放棄情緒,並在組長皮特微笑溫言的鼓勵下完成任務並開回營地。
營地的場麵是灰暗的天空,泥濘的道路,士兵傷員疲憊的緩慢的向前挪著,完全反映出戰爭的真實性-疲倦和死亡。而這個坦克小隊經過百戰死裏逃生,是看慣了死亡的。這時新加入的打字員諾曼就要求在短時間裏適應環境,從而被隊友接受,成為貫穿電影的主題。其中隊友中社會底層的粗俗與諾曼的中層文明修養有個明顯對立,但皮特作為鐵腕介入而服眾。
接下來就是做任務打升級了。有野戰部分,有城市巷戰部分,實在是刺激和緊張。當然行軍中大家的話題圍繞在聖經戒訓展開。看出底層人民修養教育雖然不足,但他們的大腦世代是被宗教教義來規範行為和道德的。
到了小鎮中的放鬆休整,和與當地兩個婦女的接觸中,還時體現了人們開始的不信任和恐懼,到找到待人接物的基本行為的跨國界性。人們從音樂中找到共通,贈送雞蛋和香煙等禮物建立禮尚往來的行為基礎。這都是社會性定義的人的行為。相反蘇軍占領德國以及日軍入侵南京的暴行則是人的動物性支配的行為。
影片最後一幕中,包括了一個生死選擇的場麵。坦克被炸癱瘓了,隊友們可以選擇自由離開,得以自我保存。可是皮特不願意離開,因為他把這台坦克當作了自己唯一的家,自己傾注全部愛戀的家,寧願選擇戰鬥也不放棄的家,當然也可能失敗而犧牲隻能放棄的結果。可沒人認為要保護寶貴國家財產的坦克才留下的。或者在勇敢和逃跑的簡單定義下作出決定。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的甚至南轅北轍的思想對同一個問題都能解釋的頭頭是道。在中國人看來,憑借強大火力和鋼鐵堡壘,留下戰鬥有一線希望,勇敢的行為會占道義上風,別人說不出什麽。選擇走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在念頭間猶豫不決。
但現代西方占主導意識的是人本主義。在選擇留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家園的留戀超過一切。這種高於生命的行為,自古就是中外文藝的描寫對象。幾個人都引起共鳴,決定通過一戰來捍衛自己的所有。
鏖戰中大家有條不紊沉著迎戰,隊員確一個接一個陣亡。在皮特的戰爭生涯中生生死死他看的太多,並早已作出了是生是死的決定。在狹小機艙中兩人等待著敵人的最後反撲的寂靜中,諾曼對皮特說:我現在很害怕。皮特確平靜的回應道:我也很害怕。
在人類麵對在陌生而殘酷的自然中生存,害怕是不可擺脫並無時不在的。但經曆發現,害怕隻能阻止人類向前的步伐,所以就要戰勝害怕。不要讓害怕等負情緒影響正常生活活動。人產生情緒是正常的,要是任由這情緒影響了正常事務的發展,這種文化中社會的發展程度和廣度就會明顯不同。皮特此時深諳此道,害怕是客觀存在,但它絕不會影響到我接下來行為的質量的---幾顆敵人的手榴彈在延遲爆炸的幾秒中,他自然而平靜的告訴諾曼可以打開艙底板逃生。
諾曼本能的逃生了,得以講述這段短暫而難以忘懷的記憶。讓人們知道,戰爭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