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是美國成人第二喜愛的運動(職業橄欖球排第一)。棒球也是美國年輕人第二喜愛的運動(藍球排第一)。來美國之前,我對棒球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喜歡。來美國之後,也就知道這回事。真正愛上了這個運動是從兒子開始打棒球之後。
2003年,老大上了學前班,我從別的媽媽那兒打聽到,離家兩裏的Ballwin Baseball Association (BAA) 有不錯的棒球隊。BAA依據於1939年成立的棒球小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水平分組。先分兩個聯盟,再按顏色分。新隊綠色,初級白色,紅隊居中,藍隊水平最高。每年春季比賽結束後,每一級的頭兩隊都會升一級。
那時兒子不到六歲,冬季給他報名注冊。大約來年三月份,BAA來信通知參加第一次家長會。教練是一個隊員的爸爸。這個隊的所有隊員都是第一次玩。第一次訓練時,教練讓孩子們相互把球扔到身上,然後問他們:“疼嗎?”孩子們都說:“不疼”。結束時,教練讓孩子們給球隊起名。一陣議論下來,起名“明星”。從此拉開了作為棒球愛好者的序幕。
“明星”隊一周集體訓練一次。但我們每天晚飯後,有空就和孩子一起練。還去圖書館借來有關棒球的錄像帶,和孩子一起看,一起練。慢慢的,對棒球也了解起來。一年下來,兒子進步不少。
第二年,“明星”隊的教練不教了。BAA 根據孩子的信息,幫他找到了Eagles教練。主教練Tony,副教練Ken。其中Ken還是聖村紅雀隊的理療醫師。Eagles 一路打來,從白色,到紅色,最後到藍色。慢慢也參加了一些當地的Tournaments。
老大在Eagles打了三年。後來Tony不做教練了。Tony推薦別的教練。我們在棒球網上找,也和別的家長相互介紹,try out好幾個球隊,最後換到了 Chesterfield Baseball Association (CBA) 的Fighting Irish隊。這個隊有主教練 Mark和三個副教練:Matt,Jeff, 和Steve。四人各司其職。訓練時,十二個隊員分成四組,hitting, pitching, fielding, 和 catching,輪流訓練效率很高。比賽時,三個副教練:一個在第一壘,一個在第三壘,一個在dugout , 井然有序。
Fighting Irish家長很友好。每年都去Columbia的show-me 比賽。全體隊員和家人都住在同一家Hotel。大家象一大家人同進同出,增進了友誼。老大在這一直打到14歲。他們隊贏得了好幾年的show-me 比賽冠軍。
看兒子的球隊打球,心情就象過山車,跌宕起伏。教練要求比賽前45分鍾到達,隊員需要熱身。我這時就和別的家長聊天。有時也相邀一起走路。比賽一開賽,大家各就各位。一起為隊員加油。
每次輪到兒子打的時候,看到他站在那,盯著投球手;一旦對方發球了,他揮棒擊球。如果打著球了,對方沒有接著,然後看兒子飛快地跑到第一壘;裁判判他安全到達。心中才長出一口氣。歡呼起來。如果沒打著球,心也跟著緊張起來;如果還沒打著,心中忍不住祈禱。口中不斷地給他打氣。其實他一點也沒聽見。
每次看見兒子站在投球的小坡上。自己就站到裁判的後麵,看著他投球過來,Batter揮棒擊球沒中,高興一下;Batter打著球了,但隊員接著球了。高呼起來。
每次兒子在第三壘時,球飛到他的區域,心中默念:catch it, catch it. 真接著了,高興跳起來。沒接著,看他撿起球,扔到第一壘,就比Batter到的早一點點,心情那個激動啊。
比賽結束,按我們的約定。贏了,買點心吃。輸了,一起討論。棒球讓他學會如何麵對失敗。學習到不讓以往的失敗影響下一步的行動。
一轉眼,兒子就上高中了。也加入了高中棒球隊。高中隊隻在春季打。教練Mark 早告知,他不做教練了。我們又開始找校外的球隊。兒子去Rawlings Tigers,Prospects, 和Stl Gamers Try Out。最後定了去Gamers。
Gamers是一個強度比較大的棒球俱樂部。教練都是棒球職業者,兒子的教練Matt Whiteside 是本地人,曾經在職業棒球隊做投球手。現在是All-Starperformance 的老板兼教練。Gamers有自己的訓練場地。隊員要交$3000年費和$200俱樂部費。它主要是針對有誌於在大學打棒球的高中隊員。加入之後,從11月開始冬訓,一周三次,兩次安排在晚上七點到九點, 一次在周六早上九點到11點。一共訓練五月,期間有定期的體能考試來衡量隊員的進步。比賽定於來年的五月到八月,共11場大型比賽。其中一半在聖村,一半在外地。老大高一和高二在Gamers, 我們就連續兩年去Atlanta ,參加為期十天的Perfect Game。
老大15歲那年,參加Gamers訓練一月後,覺得訓練太苦,告訴我想退出。我勸他說,都交了好幾千的費用了,能不能先堅持訓練完,再找別的隊。老大同意了。這一堅持就挺下來了。尤其憋著一口氣,這一年他打得特別好,為他們隊贏了兩次冠軍,兩次亞軍,進入決賽六次。他的Batting Average高到750。後來我跟他聯係上別的隊,他回答說,這是他最開心的一年,不想換到別的隊。
在Gamers的第二年,不盡如意。高三就換到Rawlings Tigers。這也是個俱樂部,利用Parkway South High School的場地訓練。和Gamers差不多的安排,夏天也有五次去外地打決賽,但基本上在開車五六小時之內。沒有去更遠的。老大這一年打得還行。但不突出。從高二開始,我們收到大學球隊Camp邀請信。詢問下得知有專門為球員設置的3+2 program。意思就是多給隊員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四年的學業。一番思量下來,老大說他就喜歡打棒球,但不想作為職業。我們認同了他的想法。
老大十二年的棒球經曆,教會孩子如何麵對失敗。如何從失敗中崛起。和不屈不饒的奮鬥精神。上大學後,雖然不在校隊打棒球,但他依然熱愛運動,參加了排球俱樂部,交了許多新朋友。在學校裏如魚得水。小兒子也從六歲開始打棒球,我問他有何建議給弟弟啊。他說,棒球挺好的,就是太花時間了。高中頭三年,所有的夏天都在球場上,不能上夏季的課,為了能修完高中的學分,他在高二時放棄了學校的樂隊。他給弟弟的建議是,如果不打算繼續打,可以在高中時放棄。這樣高中會輕鬆一點。
這十幾年之間,我們的足跡遍布聖村的棒球場地。在這些比賽中,和別的家長也成為朋友,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光。體會到許多新的經曆,給平淡的生活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