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和疫情後的這兩次回國探親生活,讓我對中國的變化有了更直接的體會。最直觀的感受是:經濟的發展有高潮也有低穀,沒有直線。最深的感受是:中國的經濟像一條擰幹的毛巾,水擠出去了,但纖維還繃著勁兒。
每當外界唱衰時,聲音總是熱鬧的,可菜市場裏五塊錢一把的茼蒿、直播間秒空的土特產,都在悄悄說明一件事:市場有它自己的活法。生活中總能冒出新的苗頭,節奏也許變了,但市場仍在自我調整。這可不是自我安慰,是反複觀察之後的理性選擇。
我承認,中國當前麵臨不少壓力。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外部出口環境複雜,年輕人的就業形勢也不輕鬆,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盤皆輸。任何一個經曆過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都會進入轉型期,而每一場調整,也往往伴隨著新機會的出現。
比如,在傳統製造業承壓的同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如閃亮的星星,在經濟的夜空中快速崛起,照亮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1.8萬億美元,中國以6,760億美元居首,占比超三分之一。光伏全球20強中,中國企業占據多數;風電新增裝機量前十名,中國企業占六席;2023年,中國電動車銷量約為840萬輛,占全球市場的59%至60%。,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在產銷和技術層麵均處於世界前列。這些變化沒有喧囂登場,卻在悄然重塑未來。
有些人說中國在“消費降級”,但我認為這更像是消費邏輯的變化。中高端商場裏人少了,可是線上購物依舊熱鬧。我在國內時,基本上用美團、淘寶、京東和微信直播間解決日常所需。微信直播間的人氣有據可查,不少直播間每天的觀看人數能達成千上萬人。去年要過“十一”時,我就在一個專門賣花的直播間下單買了不少的鮮花,三天內從雲南送到北京家裏,價格實惠,還包郵包退。我感覺很多消費者不再為“品牌溢價”買單,更看重服務和性價比,購物變得更理性也更聰明了。
我曾寫過一篇博文講微信直播購物體驗,標題是《微信直播間裏的中國股市觀察》,其實這種“低價包退”的生意,早把一線城市的商場和電商邏輯撕開了一道口子。有老友說我“消費降級”,我反問她:“能用一半價錢買到同樣的服務,這叫降級還是升級?”
旅遊市場的變化同樣顯著。2023年,國內旅遊人次已恢複至接近疫情前水平。相比一線城市的“景點式”消費,越來越多遊客轉向小城鎮的文旅、自駕遊、音樂節等新興消費形式。而在大城市中,像北京的“Citywalk”也成為新的潮流。以北京的南鑼鼓巷和什刹海為例,遊客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景點參觀,還深入街區、胡同,體驗曆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風貌,感受原汁原味的當地生活。很多人不再盲目追求奢華,隻願意為獨特體驗和情感價值買單。消費更趨理性,選擇性更強。
至於就業,確實“難”,但“難”不等於“無路可走”。現在像自媒體、電商、遠程辦公、靠技能接單的這些新型工作越來越多,已經成了不少人謀生的新出路。有位朋友在小紅書上賣文創產品,一個人也能養活自己。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不再是唯一選項。新路徑雖然不易走,卻也更自由、更適合年輕人多元化的追求。
我也注意到,很多地方的經濟韌性,其實比外界想象中更強。比如我去過的浙江湖州的一個縣城,靠著特色農業和旅遊走出了自己的節奏。那裏有美麗的太湖,有名產“太湖四白”、大閘蟹等,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經濟調整並不是全國同步的,有的地方在下坡,有的地方卻在悄悄上坡。
當然,問題不能否認。實事求是地講,並非每個人都能輕鬆應對,也並非每個行業都能一帆風順。但中國經濟體係龐大而複雜,無法用一句“崩潰”來總結全部現象。同樣,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正在努力適應的人,其中包括政策製定者、企業家和普通勞動者。他們也許沒那麽高調,但每天都在試圖走下一步路。
有一次下班晚高峰,我站在家附近的天橋上,看著密密麻麻的車燈流動,忽然理解了經濟的真相:那些熄滅的燈,是舊模式的終結;而新點亮的每一盞,都是普通人對抗困境的宣言。想起了一個老同學曾說過:“冬天凍死的都是虛胖的,能活下來的,骨頭都硬了。”這種在寒夜裏長出來的韌性,才是中國經濟最真實的底色。
一些海外輿論常常聚焦於中國社會的局部問題,猶如盯著顯微鏡下的枯枝敗葉,卻忽視了整片森林正在煥發生機。事實上,類似的社會挑戰在其他國家同樣存在。以韓國為例,其7級公務員考試競爭比高達110:1,外交部崗位甚至達到3,000:1;在西班牙,15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接近30%,按歐盟統計標準甚至更高。但是,外界並未因此唱衰韓國的發展前景,或質疑歐洲經濟的複蘇勢頭。相似的現象一旦出現在中國,卻常被渲染為“係統性危機”,不免讓人質疑其背後是否存在雙重標準。
經濟更像一場馬拉鬆,有人掉隊,也有人悄悄接棒。每一次調整,每一份堅持,都是新的起點。我不敢說未來一定光明,但至少能看到希望。那位賣文創的朋友說,反正冬天總要換季,不如學著賣羽絨服 - 這大概就是普通人的經濟學。
清晨的北京
北京南護城河上的立交橋(前兩張照片)
位於永定河引水渠邊的街景
全部照片均為原創
文中數據來自網絡
+1,True!
非常讚同你的看法!現在網絡、物流方便,誰還願意花冤枉錢,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更務實,不盲目崇拜牌子。我現在基本上都是網購,除了蔬菜、水果。
太湖的“白”通常指的是著名的“太湖三白”,即:
白魚(太湖銀魚)
白蝦(太湖白蝦)
白魚(翹嘴紅鮊,也稱“白條”)
---------------------------------------------------------------------
說得真好!“變”字很重要。多年沒回國,回去的第一感覺就是變化太大了。中國經濟的調整帶來了許多新變化,舊觀念的淘汰和新思維的崛起,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
謝謝鼓勵!我是在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所以自然真實。回國後,我學到了不少新的語言,也知道怎麽更好地表達了,而且還得找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話題聊,這樣才能有成就感。
------------------------------------------------------------------
我在國內的時候去實體店不多,現在歲數大了,懶得逛店了。
---------------------------------------------------------------------
你說得很有道理,確實中美對立加劇和中國崛起有直接關係。美國的反應也不全是基於意識形態,更多是利益上的競爭。我對國內網的情況不太了解,感覺不論在哪個國家,大家表達不同觀點也要尊重和包容。
---------------------------------------------------------------------
嗯,你這說法也挺有意思的,角度挺特別的。
金句。
------------------------------------------------------------------
這話說的好!
-------------------------------------------------------------------
完全同意,市場主導經濟,政府則應確保秩序和公平競爭,二者互為補充。
-----------------------------------------------------------------
確實,西方國家在經濟報道中常用“風險”、“衰退”和“經濟危機”等詞,帶有很強的悲觀色彩。相比之下,中國的表述更多強調"調整"和"潛力",看得出我更注重長期發展的樂觀預期。"負增長"是很負麵的詞,提醒大家要注意經濟結構等方麵的提升。
政治和經濟相輔相成,中國與美國勢不兩立,瘋老頭開始加“關稅”後,國內經濟就衰了,這幾年明顯顯現出來。
獅子老虎各領風騷,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待著吧。誰餓極了,也會你死我活。
喜歡國內的各種方便。支付手段,快遞,價格低;不喜某些人的霸道無理。
--------------------------------------------------------------------
謝謝分享!的確,政治和經濟總是相互影響,尤其中美關係變化對全球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雖然這幾年經濟有些下行,但中國在很多方麵依然挺有優勢,像支付和快遞,真是方便得沒話說。至於有些人的行為,確實很讓人不舒服。
-----------------------------------------------------------------
好久不見,問好!謝謝補充材料,就業難是世界性的問題,不光是中國。
---------------------------------------------------------------
說和做之間差距太大,難免讓人懷疑,這些論調到底是出於關心,還是為了立場找借口。說到底,有些人根本不是關心中國,而是在消費中國,看看他們寫的文章,大多數話題還不是圍著中國轉。
-----------------------------------------------------------------
確實是這樣,我前年在湖州時看到,當地為了吸引大學生就業,專門用大巴把他們送到景區,那裏設了人才招聘會,不僅包吃包住,還給補貼,持續兩天。現在大量人湧向大城市,‘虹吸效應’明顯。那些整天喊著中國不好的人,其實很多隻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回國看看多住住,來美國看看多住住,這樣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要有信心,希望。
----------------------------------------------------------------------
曉青話說得中肯,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客觀看事,比起立場先行、情緒先行的討論,難能可貴。
中國就業問題, 是城鄉、地域差別還比較大, 人們湧向大城市/東南省份不肯離開。 當企業遷移到外地,很多人不願意去。 我複旦的朋友就說, 係裏很多博士後, 都不肯去外地大學任職, 寧願擠在上海當博士後。 而蘭州大學這樣的, 就隻能招收印度人做教授。
---------------------------------------------------------------------
確實是,債務是全球性問題,美國的情況更嚴重啊。至於人才紮堆一線城市,一線城市資源集中,吸引力大,但現在國家正在通過政策和資源向中西部引導。從長遠看,教育和產業布局更均衡,人才也會慢慢分流。
-----------------------------------------------------------------
很多唱衰中國的人,其實對經濟本身並不了解,或不懂,隻有說來說去就那幾句老調重彈。更何況,他們早已身在美國,也未必真關心中國發展。對美國自身的問題視而不見,現實是,叫醒不的,往往是那個裝睡的人。
----------------------------------------------------------------------
是啊,增速放緩是正常轉型,發展不能永遠靠兩位數狂飆。經濟從高速轉向高質量,是成熟的表現,不是衰退。年年唱衰,像喊狼來了,久了就沒人信了。
政治和經濟相輔相成,中國與美國勢不兩立,瘋老頭開始加“關稅”後,國內經濟就衰了,這幾年明顯顯現出來。
獅子老虎各領風騷,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待著吧。誰餓極了,也會你死我活。
喜歡國內的各種方便。支付手段,快遞,價格低;不喜某些人的霸道無理。
回國看看多住住,來美國看看多住住,這樣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要有信心,希望。
中國就業問題, 是城鄉、地域差別還比較大, 人們湧向大城市/東南省份不肯離開。 當企業遷移到外地,很多人不願意去。 我複旦的朋友就說, 係裏很多博士後, 都不肯去外地大學任職, 寧願擠在上海當博士後。 而蘭州大學這樣的, 就隻能招收印度人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