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隻是想聊聊我所看到的,那些被說得很浪漫的旅途背後,藏著的另一些真實。我一直覺得,有些事情不寫下來就會被時間衝淡。所以每次寫文,就是記錄,隻寫給那些願意看和看得懂的讀者。
朋友圈裏有位遠房親戚的女兒,大學期間和畢業後,說要來一場“gap year”,想出去看看世界。雲南、西藏、法國、土耳其。。。她一路走得瀟灑,拍照也發得勤。每一張都帶著夢幻濾鏡,陽光剛好,裙角被風吹起,背景虛實恰到好處。
我每次都會給點讚,但從來沒評論過,隻是不知道該說些啥。
有一次,她發了條長文,說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遇到一個賣手工飾品的老太太,背有點兒駝,眼神卻特別溫柔。她站那兒看了很久,然後寫道,那一刻她忽然懂得了什麽叫“人生無常,生命之美”。
看完那段話,我沉默了。後來一想,才記起來,她在麗江的民宿露台上也寫過類似的感悟,還有大理的蒼山洱海、巴黎的左岸咖啡館,每到一地,會有一次“靈魂震顫”。它們都來得那麽及時,像是排好了順序。在朋友圈裏,九張精修圖,一段書摘式的介紹,最後不忘加上定位。這樣的旅行日記,看多了,就如同是從流水線裏拎出來的一樣。
我並不是反對旅行。誰年輕時沒做過一場“說走就走”的夢?我當然也幻想過裸辭,然後背上背包走天下的瀟灑。可現在回頭看,很多旅行,說是遠行,其實是在表演 - 有劇本、有布景、有擺拍,甚至連感悟都似乎是提前寫好的。隻是舞台越搭越大,觀眾越來越多,演員卻越來越空。
十幾年前,人們省吃儉用攢錢買房買車,孩子補習班不能落下。現在不一樣了,大家更看重“體驗”和情緒價值,還有那種“不被束縛的自由”。旅行一下子成了最不費力的選擇,因為不用辭職和翻臉,也不用真正“改變”什麽,隻需買張機票,大概就能重啟人生了。
可問題是,重啟了什麽呢?
曾經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提問:“旅行真的能改變命運嗎?”我看後笑笑,答案其實早就寫在每個人的起跑線裏了。
如果你本身就有資源,有選擇權,那旅行當然能帶來收獲。你去的是藝術展、文化沙龍,認識的是合作者或是導師,估計就能順便種下了點將來的可能性。而換了另一些人,所謂的“走出去”,隻是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一個人漂泊四方,回家還是要靠爸媽的生活費;拍再多的風景,簡曆上也沒多一項技能;朋友圈點讚再多,也沒人因此請你喝咖啡談項目。
更別提那些動人的“見識”,與實際的“境遇”,從來不是一回事。
我見過有人走遍半個地球,回來照樣膚淺迷茫;也見過十年沒出國的人,說起文學、科技、社會結構等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眼界,是讀書讀出來的,是靠思考沉澱出來的,不是靠刷護照上的章數堆出來的。
一個朋友說過句話我一直記得:“旅行加思考才是修行。”
尤其在今天,旅行越來越被做成一種消費,而不是一種探索。資本當然懂這一點:你刷幾條旅行博主的視頻就知道了:雪山的航拍鏡頭,標題是“治愈靈魂”;民宿泳池邊的雞尾酒,配文必然是“逃離內卷”。算法比你還了解你;你多看幾條“裸辭去西藏”的內容,大數據就開始給你推旅遊貸款的廣告了。
資本知道人們渴望意義,於是把旅行包裝成“答案”。十年前,它說加班能改變命運;現在,它說旅行能提升格局。一個賣雞血,一個賣自由,說到底,都是在販賣焦慮。
結果呢?2023年,中國旅遊貸款破了千億,九成是年輕人。那些在洱海邊舉杯自拍的人,鏡頭裏看著光鮮,鏡頭外也許正背著十二期免息分期。
你以為自己在尋找遠方,其實隻是走進了一個更精致的圈套。
有時候,一本好書,或是一場深聊,比一場趕路的旅行更能改變認知。別讓遠行成了逃避的借口,也別把朋友圈的濾鏡,當成了自己人生的亮光。
風景不會替你生活,成長也不是拍幾張照片就能完成的事。
真正的出發,也許是在拉薩的經幡前站一會兒,不急著拍照;是在異國迷路時不掩飾慌亂;是回來後,坦然地說一句:這一趟,我沒想明白什麽。
沒關係,有些答案,本來就不是走幾步路就能找到的。成長,從來都得慢慢熬。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文中數據來自網絡
==“22歲大學畢業,到35歲有13年的時間,靠什麽活?沒錢咋享受呢,啃老到35歲?”
-------------------------------------------------------------
這個辦法不錯,窮遊有窮遊的辦法。
-----------------------------------------------------
22歲大學畢業,到35歲有13年的時間,靠什麽活?沒錢咋享受呢,啃老到35歲?願望很美好,現實太骨感。
-----------------------------------------------------------
現在的年輕人,確實跟咱們這代不一樣了。我那時候,周圍有些老留學生會把不多的獎學金的一小部分寄回家,貼補父母。而現在城裏出身的年輕人,又有幾個還會這樣做?我回國時,遇到有的年輕人把父母稱作“金主”,沒錢了就去要,其實他們的父母不過是普通的國企退休職工。。。
--------------------------------------------------------------
說得也沒錯,有人頓悟靠閉關,有人靠看山看水,但沒點兒知識積累和人生經曆,說悟就悟,那大概就是“想多了”,嗬嗬。。。
---------------------------------------------------------
是有的,比如攜程、同程這些平台都能分期付款旅遊,銀行和消費金融平台也支持類似用途。你沒用過,因為有錢,所以沒注意到,LOL
--------------------------------------------------------------
其實我的理解是:不是“規定”旅行非得思考點什麽,隻是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同的風景和人文,常常會不自覺地引發一些聯想。有時是思考,有時隻是感受。對我來說,放鬆和思考並不矛盾,反而常常是相輔相成的。
順便說一句,有些旅遊文章之所以讓人看不下去,就是缺乏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把一堆信息堆砌給讀者,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查到。這就像有人說的老師“照本宣科”,那缺乏見解的旅遊文字,其實也差不多。
+1,同樣,有些道理是靠人自己悟出來的,不需要遠行甚至不需要讀書:)
這一代年輕人跟我們不一樣。
===========
旅遊還可以貸款? 看來我是孤陋寡聞了。
============
這個朋友有些意思,旅行就是見識見識外麵不同的人文,放鬆心情。這倒好,旅行居然還有思考的任務,這也活得太累了吧 :)
==========
就說,你好棒棒,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