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和疫情後,我曾兩次踏上回國之路。第一次,機場比較空曠,工作人員裹在防護服裏,像宇航員,消毒水的氣味在空氣中凝固。我埋頭在手機上填寫繁瑣的表格,指尖敲擊的每個字都濺起看不見的火星。第二次,人流已恢複如常,但我的腳步卻比從前更穩。
這個故鄉,有我熟悉的街道、親人的笑臉,也有一地瑣碎且陌生的現實。麵對林林總總的手續和突如其來的問題,我仿佛踏入了一個全新的戰場 - 經曆了疫情期間的隔離、核酸檢測,也開始學習那些在美國從未接觸過的生活技能: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申請本地手機號、在銀行開戶、為年邁的老媽尋找合適的養老院和陪她就醫、與欠款機構打官司。。。
出乎我的意料,以往那些曾讓我頭皮發麻的瑣事 - 谘詢、溝通、填表、掃碼、在嘈雜的醫院排隊等等,如今竟一件件被我順利處理,連呼吸的節奏都未曾打亂。曾幾何時,那種一遇到困境便有些煩躁不安的我,已悄然退場,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沉穩和從容的自己。我感到有些驚訝,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我已經悄悄長成了那個可以應對風雨的人。
直到某個夜晚,我獨自坐在北京家裏的陽台上,望著對麵樓房灑下的燈光,才恍然意識到:那個能在混亂中保持冷靜、在陌生中穩住腳步的人,正是這些年來在美國磨練出來的我。
二十多歲時,我離開了熟悉的一切,獨自飛往一個語言和文化迥然不同的國度 - 美國。那時候的我,連家裏的水電費都沒交過。但在異國他鄉,租房、銀行開戶、辦理社安號,甚至和移民局打交道,都成了必須獨立完成的任務。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很快被現實的壓力所取代:一切從零開始,未來的方向不明,求職時的焦慮,打拚生活的辛酸。。。這些挑戰象砂紙,起初磨得人生疼,後來才發現,是它們一點點打磨掉我的脆弱,讓我露出了堅實的底色。
我逐漸明白:真正的成長,不僅僅是在書本中,更是在火中鍛煉。
我還記得來美國第一次單獨去超市購物,連收銀員問"Paper or plastic?"我都聽不明白,隻能尷尬地笑著點頭;還記得第一次去大學上課,老師說話快得像連珠炮,我聽得一頭霧水,卻也被那種節奏感所吸引,集中精力聽著,沉浸其中。感覺過了很久,忽然發現周圍同學紛紛起身離開,我滿臉迷茫地望著四周,終於反應過來,原來已經下課了。那一刻的比別人慢一拍,像一粒沙,悄無聲息地嵌進了我的記憶。
初到美國的記憶碎片突然蘇醒:緊張兮兮地說英語的時候;餐館打工後灌鉛般的雙腿;圖書館夜歸路上,街燈把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還有那些投出幾十封簡曆卻遲遲等不來回音的日子。。。這一幕幕,成了我生命中最堅硬的鎧甲。它們沒有讓我麻木,反而讓我看清:成長,是打碎舊我後,在灰燼中重生。
我逐漸學會在差異的裂縫中尋找平衡,像一棵移植的樹,根係終於穿透堅硬的異國土壤。那些深夜自我安慰的獨白:“你能靠自己活下來”,如今已沉澱成無需言說的底氣。
在國內,當我從容應對一堆雜亂事務時,忽然意識到:生活教會了我本領,也悄然鍛造出一個必須能獨當一麵的人。
有朋友問我:在美國的生活中,最讓我留戀的是什麽?我隻是笑了笑。說到底,真正讓我念念不忘的,不是某種生活方式,而是那個在異國他鄉脫胎換骨、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我。
有人說,留學最值錢的是那張畢業證。可對我而言,真正寶貴的,是那份骨子裏生出的底氣 - 是對文化的共情力,對不確定的接納力,以及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紮根和生長的勇氣。
這個世界仍在不斷變化,不確定的事依舊層出不窮,但我已不再害怕。在美國的多年的曆練,早已悄然鑄成我的盔甲,讓我在風雨中也能穩住腳步,從容前行。
疫情解封後,我回到北京的家裏,望向鏡中的自己,輕聲說道:你走過了漫長的路,經曆了許多,終於一步步活成了今天的樣子。那個被現實反複錘煉的我,早已不是當年離家時的模樣。
這兩次回國,能在紛繁雜亂中站穩腳跟,要感謝這麽多來在美國打磨出的能力,成為我安身立命的底氣。至於是否後不後悔來美國,我早已釋然:命裏有的,是長在骨血裏的經曆;命裏沒有的,都成了無關緊要的背景音。所謂通透,不過是看清了那些曾讓我流淚的打磨,最終都成了照見自己的鏡麵。
鏡中看到了“我”的前世
與“我”的油畫合影
以上圖片由AI製作,原創
4月底,北京永定河引水渠畔的一家免費公園的景色
以下全部照片均為原創
兩年前去北京動物園遊玩時才知道,在這裏坐船可以到達頤和園。全程約9公裏,航行時間約1小時。
我的博客:《清醒地老去,不為無求,隻為不爭》
==============
說過頭了,雖然美國不是天堂,也至於是水深火熱吧 :-)
-------------------------------------------------------------------------
”火中鍛煉“隻是個比喻,意思是成長往往來自生活的真實打磨,而不隻是書本上的道理。每個地方都有挑戰,也都有滋養,隻是在不同的環境裏,人學會了用不同的方式去站穩腳跟。說到底,生活從不完美,但人可以在不完美中,活得有力量。
===========
什麽情況,小康穿得這麽風涼簡約 LOL
==============
說過頭了,雖然美國不是天堂,也至於是水深火熱吧 :-)
-------------------------------------------------------------------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沒有真正融入老美的生活,卻在這裏有房、有社保,這算不算是一種紮根?
也許是吧。生活的根紮下了,日子有了落點,但文化的根、情感的根,很多時候還在半空中漂著。
紮根也許不一定非得意味著熱愛或歸屬,有時隻是一個人悄悄習慣的過程。。。
+1,康康的文章真的越寫越好,文采深度俱佳。人生這樣走一遭無憾了!
北京我很喜歡,公園每次回去都去幾個。
你提到的義利食品,勾起了我不少兒時的回憶。那時候我愛吃的就是義利麵包,香軟可口,是難得的美味。還記得北冰洋汽水的清甜、小豆冰棍的綿密,還有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仿佛一整個童年的味道,都藏在這些零嘴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