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看兒子參加的中學管弦樂隊表演,是地區裏近十個學校選拔的學生參加的,分兩場。兩場的首席大提琴師是我們華人孩子,其中一場的首席小提琴師也是華人孩子。要知道,我們這裏華人是不多的,我兒子很多年都是班裏唯一的亞洲人。在這個音樂會上,最重要的4個席位,華人娃占了3個,不知道聽眾裏的白人家長們是怎麽想的。
我們華二代娃,學習好,音樂好,體育也不錯。可是為什麽總是後勁不足,到中年時比不過其他種族呢?華二代的英文夠好,在這裏長大文化也是美國文化,可為什麽長大了還是憋屈得很?
不是上什麽大學的問題。很多白人印度人即使不是名校畢業,也可能在事業上開花,做製定規則的領軍人物。而華人,就是哈佛畢業,也數不出幾個有領導力的人物。
有人說華人其實並不聰明,隻是勤奮多練習而已。如果美國人也像中國人一樣努力,華人就被甩下了。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這樣說毫無依據。就是按基因平均論,我們應該和他人一樣聰明。
不過我們的文化為什麽產出大部分很好,但是沒有傑出的分子呢?
是價值觀不同? 華人以achievement為目標;而美國人以享受人生為目標。
是世界觀不同?很多文化都認為人生不易。所以華人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隻夠顧自己。而另一個文化認為自己個人渺小,所以要與掌控世界的神鏈接。
是危機感不同?華人離餓肚子的時候並不遠,餓怕了的記憶還在基因裏,所以對溫飽穩定有壓倒一切的追求。而美國人少有餓肚子的記憶,所以追求自己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大的動力。
是文化裏人與人關係的理解不同?傳統華人文化是個等級文化,所謂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人天性都要往高裏走的。所以在這個文化裏,人要花時間精力維持這個秩序,就分散了資源去創新探索。這個固定的模式也限製了人的自由。越有秩序的地方,是越沒有創新的。因為秩序紀律是扼殺自由的,沒有自由就沒有創造力。或許這是我們華人很會山寨但是創新很少的原因之一?
是社交能力不夠?可能。社交裏有很多微妙的東西,不同的文化還真是不同。我在美國生活多年,怎麽覺得跟移民家庭溝通良好,跟美國人,尤其是小地方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雖然彼此善意,總覺得有隔閡。華二代,作為少數人,融入別的種族還是有條溝吧。
是華人表情木納,而美國人一般表情豐富而生動?美國媒體曾稱胡錦濤有個dour face. 我還去查字典。別說,還真是這樣。可能我們華人眼睛小臉大,不太容易讓臉上的肉活動起來。或者我們的文化注重要不動聲色。
看哈佛對亞裔美國學生的評價:
“考試高分,課外活動出色。Personal rating 很低: less likable; less helpful; less courageous; less kind; not as widely respected, least positive personality.”
是不是看了很不爽?遺憾的是說的都是事實。
我兒子長了雙典型的東方丹鳳眼,外加表情從嬰兒起就嚴肅,所以給人的印象是不夠活潑。其實,他是個很有內容很善良的孩子。作為移民一代的父母,我在東西方文化的夾縫裏,說得積極點是在兩種文化裏都自如;說得消極一點是兩邊都不沾。我們的華二代孩子,大概是永遠有特色的一群人。或者說,亞裔美國人,過了幾代還是會跟美國人不同吧。
"父母在美國的融入程度影響著下一代的融入。認識一對父母:把孩子倒是送入了騰校,但家裏什麽美國節日都不過,社交也基本隻和中國人交往,思維方式也是中國式的。。。對下一代是個什麽影響可以想象。"
“考試高分,課外活動出色。Personal rating 很低: less likable; less helpful; less courageous; less kind; not as widely respected, least positive personality.”
是不是看了很不爽?遺憾的是說的都是事實。
負麵評論的部分對絕大部分華人都適用啊。 和這個人群格格不入, 還真不見得是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