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是誰?他是20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和作家,跟愛因斯坦是同時代人。能戴上這麽多頂大帽子的人,一定是絕頂聰明人。是的,羅素是以聰明著稱的。他的數學理論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他所著“西方哲學史”是經典著作。 而且,他還是地地道道的英國貴族,是羅素爵士,生於老牌貴族家庭,其祖父曾是英國首相。
羅素熱愛數學,但他可不是個典型理科男。他的文史哲底子是很厚實的。他在貴族裏麵,又是個特別關心社會關注人類命運的異類。一個他經常提到的問題是:人類的快樂 (happiness)。他觀察到:動物隻要身體健康,有吃有喝,就可以很快樂。但是人類呢?似乎複雜多了。人類天性不快樂嗎?人類可以快樂嗎?哲學家就是厲害,這些腦子裏轉悠的東西,羅素把它寫下來,就是一部著作: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這本書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讓人類不快樂的因素,像競爭,無聊,勞累,妒忌,罪惡感等。第二部分就分析有什麽能讓我們快樂。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章是關於家庭。這一章主要是對女性講的,分析家庭和孩子對女性的意義,對男性,隻是籠統地把他包含在父母這個公用詞裏。不言而喻,羅素爵士多半是個大男子主義者呢。
羅素說,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愛,應該是世上一個最大的快樂的源泉之一。可惜不幸的是,90%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不快樂;99%的家庭,父母和孩子至少有一方不快樂。這樣,隻有1%的幸運家庭是快樂的。這個觀察結果真是挺悲觀的。羅素自己雖然出生名門,但是父母早亡,他和哥哥姐姐跟祖父母長大。他的祖母是個很嚴厲很有控製欲的公爵夫人。羅素的哥哥反叛,羅素則壓抑自己。在他的自傳裏他說:他那時考慮過自殺,是他對數學對知識的強烈熱愛支撐他走了下來。有這樣的經曆,羅素對家庭比較負麵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
羅素把家庭的不快樂大部分歸結到了婦女身上。他認為婦女把養育子女看作是個負擔,沒有像早些年的女性有滿足感,因為有兩個因素:一是婦女可以工作,可以不費力養活自己,過個舒服的生活。這樣嫁人生孩子就不是唯一的選擇了。第二,家務事繁瑣勞累,家務上可以得到的幫助少了。羅素從一個男人的角度,自以為職業婦女都是獨立快樂的。隻有婦女不能抵擋生孩子的願望,她才會結婚,放棄自己的自由。這樣,這些女性會有失落感。會從孩子家庭身上找補,所以對孩子期待過高而最終自己失落也讓孩子不快樂。羅素自己結婚四次,離婚三次。每次婚姻都是自由戀愛開始,前三位太太都給他生了孩子。結果無一例外都是過幾年就感情消耗了以分手為結果。他30年代去中國教書的時候是帶了他的一個情人,也是個作家去的。情人懷孕六個月了,他才倉促與第一任妻子離婚,離婚手續辦完六天後就結婚了。這第二任太太非常獨立,還和其他作家發生情感糾葛,羅素爵士受不了又離婚了。第三位太太是他孩子們的家庭教師,似乎婚姻從沒有好過。好在他與第四任太太感情和睦,但是沒有孩子。他最後活到98歲高齡才去世。羅素自己。從來都是有仆人伺候的。生四個孩子,肯定沒有換過尿布,起過夜。但是他觀察能力很強。他認識到家務話是座駭人的大山,女人結婚沒多久就會失去所有的魅力和3/4的智力 (weighed down by a mass of trivial detail, she is fortunate indeed if she does not soon lose all her charm and three quarter of her intelligence.這句話正是太有意思了,羅素爵士是設身處地同情家庭女性呀。他與第一人太太生的長子,是有精神疾病的,這對他們夫婦造成很多壓力。羅素這麽體會家庭瑣事的艱難,是不是來自這段經曆呢?
羅素最受批評的論點,是他認為聰明有教養的母親自己去做喂奶擦屁股這類的瑣事,是種浪費。他建議兒童教養用專業人士會更有效率和質量。他支持孩子9個月以後媽媽就可以考慮出去工作。這個理論也是基於他認為的職業女性一定是更快樂的想法上的。他大概看到了太多負麵的教養孩子的榜樣,也不理解一個母親就是在日常的瑣事中,跟孩子建立感情的紐帶,而這紐帶是最珍貴的。不過我倒是同意他的觀點是:做媽媽也是需要學習的,不僅要學習科學育兒知識,還要做到精神獨立,不要有私心從孩子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而是要尊重孩子,去關愛不去控製。這觀點到現在還是很正確的。
羅素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丈夫。有人對他三次離婚,婚內出軌還去大談家庭是翻白眼的。聰明人都是不太溫暖的,像日光燈。找這樣的人做伴侶,最好自己是日炙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