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聞樂見

有感而發,以文會友
正文

上小學

(2020-06-16 08:40:28) 下一個
時間過得真快,算起來我是七一年上的小學,那個時候,農村還沒有幼兒園,也不時興什麽學齡前教育。第一天去上學,母親領著去的,背一個帆布書包,裝了二支鉛筆就去了。做測試的時候,讓我從一數到十,好像有點困難。有老師說沒事沒事的,我的二十年的學校生活就這樣開始了。那年我六歲。

學校規模很小,五六個老師,七八十個學生。是村邊上的一個小廟改建的。廟裏唯一的建築,改成了一間教室,是學校最高大上的建築,後麵加蓋了一排平房,圍成一個操場。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姓俞,那個時候,她也就十八九歲的樣子,是一個來村裏插隊的知識青年。齊肩的短發,穿鮮豔的碎花罩衣,漂亮清爽,一看就跟其他的農村姑娘不一樣。俞老師是我們班主任,教我們語文,算術,還有音樂。漸漸的我就對俞老師的語文課產生興趣,喜歡課本裏的故事,喜歡造句和做作文。那個時候課外閱讀材料很少,翻來覆去的抄課文,一篇一篇的背。往往學期還沒有結束,課本早就已經翻爛了。後來雖然我成了理工男,但一直喜歡文學,很容易被文字感動。我自己知道,那是受了俞老師的影響。

俞老師教了我們四年,最後一年換了班主任,心裏不舍,偷偷的傷心。其實我算術也不錯,總是輕鬆拿滿分。語文課裏,隻有拚音不行,那個時候,除了俞老師的語文課,其它課都是紹興話教學。大概我大腦語音區的凹凸也不夠多,所以一輩子也沒真正搞掂過拚音,弄不清楚四聲,也分不清z跟ZH, in跟ing的區別。後來高考的時候,語文的拚音題也沒有拿分。所以心裏覺得有些對不起俞老師的拚音課。

學校門口是一條小河,彎彎曲曲的流經整個村莊,把整個村莊很自然地劃分成兩部分。放學的時候,我們會排成兩隊,一隊過石橋去河對岸。小河清澈見底,夏天的時候,有淘氣的會脫了衣服褲子,在中午的時候跳下去遊泳。大部分人渴了,直接喝河裏的水。學校的後麵是一片農田,油菜花開的時候,金燦燦的一大片,我們回家的路,就淹沒在那一片花海裏。

小學校裏,還有一位老韓老師印象深刻。韓校長七十的樣子,和藹可親,他也曾經是我父母的老師。教曆史的老師臨時有事,韓老師來代課。韓老師的曆史課,是我們最喜歡的,沒有課本,也不留作業。從頭到尾講的都是曆史演義故事。我們每個星期都盼著韓老師來上曆史課,每堂課都盼著時間可以長一點。韓老師應該儲備了很多廁紙的,每每碰到小朋友肚子疼,韓老師就會塞一張手紙,讓他趕緊上廁所。冬天的時候,滴水成冰,學校沒有取暖設備,課間的時候韓老師會帶著學生,在朝南的屋簷下曬太陽。要擴建教室了,韓老師帶大家去幫忙搬磚塊,鼓勵大家,多少年以後你們回來,如果這座教室還在,你們就會想起一起搬過磚的日子。

後來又來一位音樂代課老師,也是來插隊的女知識青年。人長得漂亮,歌也唱得好,說話細聲柔氣的。那時候我好像當班長,上音樂課以前,老師專門把我叫到辦公室,跟我商量教什麽歌曲。還選了一首巜瀏陽河》唱給我聽。那時候都是唱兒歌或者革命歌曲,像這樣婉轉優美的曲調,很是另類。我趕緊說好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老師沒多久就離開了,聽說家裏成份不好,不讓她教了。聽說離開的時候哭著不舍。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那位老師。希望她現在歲月靜好,依然記得教一群農村孩子唱瀏陽河時的青春片段。

那個時候每個村裏都有小學,偶爾公社也舉行各種競賽。記得有一次作文比賽,我們學校派了三名學生參加,居然出人意外地把前三名都捧了回來。我們村小學規模比較小,教師大部分也隻是小學初中學曆,所以頗有些驚天動地。不知道學校有沒有校史,有校史的話有沒有記錄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記得作文題目叫巜春天》,第一名的獎品是一本新華字典。字典早就不知道去那裏了,作文的不少內容居然還依稀記得。

忘了為什麽,有段時間學校安排上晚自習,在家裏吃完晚飯,再回聚到學校。那時候電力不足,農村晚上經常停電。學校神操作,居然鼓勵學生自帶煤油燈。五花百門的煤油燈,嘰嘰喳喳的一群小學生。學習是小事,製造各種小事故是肯定的。可惜沒有影像記錄下來那些有趣的童年往事。

幾年前回老家,小學校已經搬到村中心,校舍儼然,明窗淨幾,熱鬧非凡。村裏不知什麽時候有了這麽多的小孩。舊址則已經閑置多年,基本上還是原樣。五十年過去了,路過的時候,還會忍不住往裏瞅二眼,心裏想起韓老師說過的那一句,裏麵有兩塊磚還是我搬過的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