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解讀《黃帝內經太素》之二十八:營衛氣別

(2018-05-15 08:48:30) 下一個

https://ccthere.com/article/3995514

弦音醉舸

解讀《黃帝內經太素》之二十八:營衛氣別 24

黃帝問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岐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毋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而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毋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問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不夜寤者,何氣使然?

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薄,其營氣衰小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得瞑。

黃帝曰:宗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毋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於陽明,上行至麵,注足陽明,下行至跗,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掖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陽,上行乘掖出□內,注目內眥,上顛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注[平按:“注”《靈樞》、《甲乙》作“主”。]脈出掖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太陰。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行?

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還注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周而複大會於手太陰。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麵,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營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洩。

黃帝曰:願聞其中焦之所出。

岐伯曰:中焦亦並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謂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

岐伯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毋汗,奪氣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毋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穀入而先穀出焉。

黃帝曰:善。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本篇是傳統醫學對人體生理闡述的重要篇章,本篇核心並不在1、營衛的來源2、三焦的定位及生理功能,而是在“陰陽相貫,如環毋端”。

“陰陽相貫,如環毋端”,並非下文黃帝自言自語的“故氣從太陰出,注於陽明,上行至麵,注足陽明,下行至跗,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掖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陽......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太陰。”(這段文字代表了黃帝學派的思想,與岐伯代表的學派思想無關,不做進一步評價),而是是衛氣在體內體表間出入的循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而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毋已,與天地同紀。”這段文字簡單來說就是講衛氣在早晨的時候(睜眼)到達體表,以體表運行為主,到天黑的時候回到體內,以體內循行為主(期間中午的時候衛氣在體表隆盛,夜半的時候在體內最盛,安於五髒),更詳細的描述可見《靈樞》“衛氣行”專篇,這裏強調“睜眼”衛氣到達體表,並無玄虛,和現代醫學吻合「晝夜節律的生成與調節都在CNS內,主要的調節器位於下丘內的視交叉的上核(SCN)」。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衛氣由於在脈外,故而可以自由出入體內體表,而在“脈中”的營氣,便自然有著脈的壅遏,屬於營血循環係統,這概念的實質與現代血液循環係統並無二致(隻是古人並不懂得心血管係統),營氣不參與衛氣出入的循環,但直接受著衛氣循環的作用,衛氣循環類似於現代的植物神經功能係統,交感與副交感的抑製轉換直接影響著血液循環的體表體內流量分布。這個認知,也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匯通的根基。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薄,其營氣衰小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得瞑”,這個闡述老者睡眠時間少的原因,直接指到“老者之氣血衰,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薄”是造成衛氣出入混亂而睡眠紊亂的原因。

至於“三焦”的定位和功能,描述文字淺近,定義較明確,不深談,隻是”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概括的並不精準。

“人飲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隻是酒精是個良好的脫水劑罷了!回到開頭,“營衛的來源”,正是“受氣於穀”(從五穀中轉化生成)。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帳號:ouoviv,季子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