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細賬博克

兵不在多,而在調遣。詩不在技,而在韻。人情不在冷暖,而在己身。
個人資料
正文

從佐利克的講話和中國和蘇聯的差別談起

(2006-06-18 10:53:04) 下一個
從佐利克的講話和中國和蘇聯的差別談起
不久前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發表了有關美中關係的講話。鳳凰衛視的邱震海先生作了解讀。本文將我與邱先生不同的地方展示給大家。
中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起,確定了改革開放的路線。中國的特點是經濟改革絕對優先於政治改革。結果是中國成功了!
而蘇聯進行過兩次改革,一是赫魯曉夫時期,二是戈爾巴喬夫時期。
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是以經濟改革為絕對主體的,政治改革為輔,結果是失敗了。
而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改革,是以政治改革先行的方式進行的,結果還是失敗了。
一個成功,一個失敗,結果是,中國成為了今天的中國,而蘇聯不複存在了。
那麽,既然蘇聯嚐試過兩種類型的改革,而這兩種改革為什麽都失敗了呢?
第一是開放!
中國的經驗證明,改革和開放必須是緊密結合的!
在赫魯曉夫時期,其經濟改革優先的原則和後來中國的改革很相似。事實上,劉少奇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時期要長一些,和赫魯曉夫的改革,以及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思想,基本上如出一轍。
赫魯曉夫也想開放。他還訪問了美國。但是在那樣一種極度對抗的國際環境下,赫魯曉夫的開放路線沒有走得通。古巴導彈危機僅僅是危機爆發的表現而已。赫魯曉夫並不是要一心搞對抗的,也是要與西方合作的。隻是西方不和蘇聯有經濟上的實質性的合作。這是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所決定的。是不由個別的領導者個人的主觀意誌所決定的。
反觀中國則不同。由於蘇聯的存在,美國樂見中國的開放。
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79年中美就建交。雖然鄧小平在與美國就台灣問題上的談判作出了讓步,但卻開啟了中國開放的大門。台灣問題留給時間去解決。
而台灣問題的解決,絕歸根結底還要靠中國自己的綜合國力的提高。當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到一定水準之後,台灣問題不解自解!
第二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改革必然帶來了政治上的騷動的問題。
像蘇聯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騷動,采取鎮壓的辦法。但鎮壓之後,改革也就停止了!
而中國在平息騷動之後,講述了春天的故事,繼續大踏步改革,進而取得了偉大的成功!
第三,中國在改革開放伊始,海外的華人華僑在祖國大陸的投資,其了很重要的啟動機式的作用。
海外華僑有著愛國愛鄉的傳統。愛國是中國改革開放起步階段,以及之後各階段的主要推動力量!
而蘇聯的開放之路,在主觀上一直在努力,但在客觀上並沒有實質性的開啟。
第四,已經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的中國,注重經濟和文化的擴張。
當今時代的主旋是和平與發展。中國緊緊抓住了這一主題。也正是有鑒於此,中國的崛起才是勢不可擋!
而美國鷹派人物和日本右翼妄想圍堵中國,搞對抗,顯然是跑了題!由於不能與時代保持同步,這些妄想圍堵中國的人,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
第五,從胡耀邦、趙紫陽,到江澤民,事實上這些領導人都是帶有濃重的親美色彩。而在這二十幾年的時間裏,美國並沒有注重對中共高層親美勢力的扶植。這是美國鷹派人物的大失敗!
你美國人推行的民主自由的那一套,已經由東歐國家,以及中國的台灣省證明是不行的!已經被美國人自己發動的曆次戰爭證明是虛偽的!在這種形勢下,單純的叫囂,並不是推廣民主自由理念的正確辦法!而且是背道而馳的!
如果美國人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就會在經濟和文化上,對中國門戶打開。對中國的圍堵和對抗,就會偏離實質的軌道,缺乏實質性的內涵,而轉變為鬧劇!
也就是說,原本美國和日本是可以在圍堵中國的議題上有所作為的,但是美國和日本都犯了南轅北轍的錯誤,目的是圍堵中國,而實質上是對中國門戶大開!不但沒能圍堵中國,反而使中國得到了擴張的機會,而美日自己反而陷入極大的被動。
算細賬
2005年11月26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